中国历朝历代的灯和油(下)

燃料:

在本文中,小编把燃料分为油、膏、脂、蜡。大家要仔细分辨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1:远古时代,人们以采集和渔猎为生,那个时候还没有植物油,因为压榨植物油的工具“杵臼”还没发明,而动物脂肪也只用于食用,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周朝,当时还没出现“油”这个词,而是把动物脂肪称做“膏”。后来,人们发现可以把动物脂肪之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做成照明用的火把。


中国历朝历代的灯和油(下)


2: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了杵臼,并且人们已经知道可以把一些农作物,比如菽(大豆)放在臼中捣出油来,但这个油不能吃,只做照明用,并且量较少,当时的照明燃料仍以动物脂肪为主。


中国历朝历代的灯和油(下)

石杵臼


3:战国末期,文献中就记载了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蜂蜡,又叫蜜蜡,只是它的使用数量和范围都有局限。

蜂蜡就是由工蜂腹部蜡腺分泌出来的一种蜡,这是构成蜂巢的主要成分。它呈黄色固体状,具有比重轻、熔点高和不溶于水的特点,适于点燃。


中国历朝历代的灯和油(下)

蜂巢中的原始蜂蜡和加工后的蜂蜡



4:秦朝时期:照明的燃料出土实物极少。在甘肃平凉庙出土的鼎形灯中,盛有泥状油脂。另外从文献资料结合灯盘的中间都有尖状烛插来看,当时使用的应该是一种可以插立的“烛”。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有秦始皇入葬时“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的记载,根据六朝《异物志》的记载,小编认为这人鱼膏应该就是鲸鱼的脂肪吧。

但由于此时冶铁技术逐渐成熟,出现了可以用来碾磨的圆形磨,植物油就开始更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灯具中。


中国历朝历代的灯和油(下)


5:两汉时:照明燃料本身和战国时相比并无太多的变化。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都证明,在我国东汉以前,照明用的仍旧多为动物的脂膏,只是“膏”和“脂”已经有了区别,《释名》曰:“戴角曰脂,无角曰膏”,又有《考工记》郑注:“脂者,牛羊属;膏者,豕属。”就是说长有角的动物,例如牛羊,所提炼的油,称之为脂,没有长角的动物,如猪,所提炼出来的油,称之为膏。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也有记载:“高奴,有洧水,可蘸。”高奴指今陕西省延安县一带,洧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蘸”乃古代“燃”字,这是描述水面上有像油一样的东西可以燃烧。这也是我国关于石油产地最早的明确记载。


中国历朝历代的灯和油(下)

古代高奴地区成了现在的重要产油区


6:三国时期:植物油燃料得到了发展。汉武帝时,张骞从西域胡地带回芝麻种子,所以又称“胡麻”,用于榨油,所生产的油叫“麻油”或“胡麻油”。关于用植物油作为燃料最早的记载,目前小编能查到的合理的是《国志·魏书》,曰“孙权至合肥新城,满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后来逐渐使用“油桐”树的果实(叫桐籽)来榨油,将油盛在灯盘里,放两三根灯芯草,这种灯芯草特别吸油,点燃它即可。油灯火焰不大,所谓一灯如豆,它确实只有豆大的火焰。


中国历朝历代的灯和油(下)

胡麻以及胡麻油



7: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献中最早提到蜡烛的是在晋代,但此时的蜡烛还仅限于贵族阶层,由于蜡熔点低,容易软化变形,难以制成细长的管状烛,所以多以块状出现,应该称其为蜡块,使用时要先加热使其熔化,和后来有灯芯,可以直接点燃的细长形蜡烛有很大差别。这种蜡块是熔化后作为油膏使用的,而不是制成细柱状的蜡烛。所以晋代的铜灯为蜡灯,上面燃烧的是蜡块,不是蜡烛,所以这种铜灯也不能叫烛台。


中国历朝历代的灯和油(下)

湖南省博物馆藏 晋•铜辟邪灯



据研究所知,中国蜡烛的原料有黄蜡、白蜡等多种。

黄蜡是蜂蜡,是由工蜂腹部蜡腺分泌出来的一种蜡,为构成蜂巢的主要成分,前文亦有记叙。

白蜡是白蜡虫的分泌物。白蜡虫寄生在白蜡树上,连成一片,吃的是树汁,分泌出来的就是白蜡,把它连片割下,稍微加热,白蜡就分离出来,它比黄蜡更具凝固性,并且熔点高(达80℃~85℃)颜色洁白,透明度好,性能稳定。

另外,这个时期“油”和“膏”开始出现了混用,也就没分得那么细了。


中国历朝历代的灯和油(下)

白蜡


中国历朝历代的灯和油(下)

白蜡虫寄生在树枝上的情景


8:隋唐两朝:从相关考古资料判断,隋代已掌握了用白蜡制作蜡烛的技术,长条形蜡烛在唐代一些墓室中的壁画上也常有反映,唐代贾公彦的《周礼义疏》中记载:“庭燎所作......以苇为中心,以布缠之,饴密灌之,若今蜡烛。”饴密,即饴蜜,指蜂蜡,因为易燃,所以作为庭燎的材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用芦苇作烛心,扎成一束,再用布一类的东西缠绕,把蜂蜡灌入苇心,也许这就是现在蜡烛的前身吧。


中国历朝历代的灯和油(下)

湖南省博物馆藏 隋•绿釉双杯形灯


9:宋朝以后:到了宋代就已经广泛的使用白蜡来制作蜡烛了。所以在南宋后期,江浙地区已经发展出了白蜡虫养殖业,并且收益跟养蚕不相上下。

此时,除以前的动物油脂外,植物油和蜡烛已成为主要照明材料,同时北宋科学家沈括第一次提出了“石油”这一科学的命名,用石油当作照明燃料也已出现。今天制作蜡烛所使用的石蜡,也是来自石油的提炼物。总之换句话说,我国历史上所有的照明材料,除现代的电外,都已在宋元时期出现,并且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


中国历朝历代的灯和油(下)

给石油命名的北宋科学家沈括


整理一下,简化版的灯与油如下:

灯具类:

1:商代的甲骨文、金文中没有“灯”、“烛”之类的字样。

2:西周时出现的“烛”是最早的照明器具的记载,它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

3:战国出现中国现存最早的灯具---瓦豆(镫),这个时期的灯具以青铜质的为主体,分为人俑灯和仿器形灯两大类,另有个别多枝灯。

4:秦朝灯具出土实物较少。

5:两汉时期,陶质灯具成为主流,分为座灯、行灯和吊灯,多枝灯也常有出现。有了带烟道式的釭灯,即环保型灯具。汉末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灯芯,即加捻的灯芯。

6:魏晋南北朝,瓷灯成为灯具中的主流,石灯也开始流行,灯盏中无支钉。

7:宋代出现了省油灯。

8:明清两代,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新材料的灯具。宫灯、烛台是当时中上层社会主要的照明用器。

9:清末民初,豆油灯、煤油灯仍是民间最重要的照明灯具,1861年,中国在武汉第一次出现电灯,1897年,湖南出现电灯。

燃料类:

1:远古时代,没有植物油,动物脂肪只用于食用。

2::周朝,没出现“油”这个词,把动物脂肪称做“膏”。涂在树皮或木片上,做成照明用的火把。

3:春秋时期,照明燃料以动物脂肪为主,但开始出现极少的照明植物油。

4:战国末期,开始使用蜂蜡,但数量和范围都有局限。

5:秦朝时期,开始使用可以插立的“烛”,植物油也更多的出现在灯具中。

6:东汉以前,照明仍多为动物的脂膏。《汉书》有我国关于石油最早的记载。

7:三国时期,植物油燃料得到了发展。用植物油作为燃料最早的记载是《国志》。8:在晋代出现最早的蜡烛,仅限于贵族阶层,多以块状出现。原料有黄蜡、白蜡等多种,此时“油”、“膏”混用。

9:隋代开始用白蜡制作蜡烛。

10:宋代广泛使用白蜡制作蜡烛,南宋江浙地区发展出了白蜡虫养殖业。植物油和蜡烛已成为主要照明材料,同时石油作为照明燃料开始出现。

11:我国历史上所有的照明材料,除现代的电外,都已在宋元时期出现,并且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

好了,历代的灯具以及燃料就总结到这里了,由于水平有限,肯定有一些错误,也希望各位发现后能及时的给我指出来。谢谢。


中国历朝历代的灯和油(下)


码字不易,且看且关注


参考资料:

古代灯具 徐湖平主编

流光溢彩-中国古代灯具设计研 王强

论文《研究综述》,作者贺娟,《文艺生活》2011年第6期

中国古代灯具 苏永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