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重視謙讓教育的父母,孩子大多是“老好人”,學會拒絕很重要

文丨熊爸(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引言

相信每一位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希望孩子可以成為善良、樂於助人的人。但樂於助人並不代表一味地謙讓他人,為了遷就他人而委屈自己,將來只會成為“老好人”,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也要教會孩子說“不”。

過度重視謙讓教育的父母,孩子大多是“老好人”,學會拒絕很重要

案例

小吳有一個5歲的女兒然然,每到週末,小吳都會帶著孩子到家附近的一個公園玩耍。公園裡有一個鞦韆,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娛樂項目,所以每到週末,鞦韆旁邊都會排起長長的隊伍,5歲的然然也不例外。

一次小吳在帶著然然排隊等鞦韆時,剛好碰到了隔壁家的王奶奶帶3歲的小孫女來公園玩。考慮到小孫女年紀比然然小,做姐姐就要有姐姐的樣子,於是小吳就自作主張讓王奶奶和小孫女排到了然然的前面。

過度重視謙讓教育的父母,孩子大多是“老好人”,學會拒絕很重要

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媽媽帶著2歲的小朋友來玩鞦韆,小吳又想把鞦韆讓給最小的朋友。見到媽媽的舉動,然然明顯表現出了不樂意,但小吳也沒在意,還是帶著孩子站到了隊伍的後面。面對媽媽一而再再而三的行為,5歲的然然也徹底忍不住了。

再次遭媽媽“被迫讓位”的然然,蹲在地上大哭了起來,邊哭邊說:“為什麼一直要我謙讓別的小朋友,我也很想玩那個鞦韆的。”面對不能理解自己的媽媽,5歲的然然選擇了用哭來宣洩自己的情緒。但現如今的很多家長,都熱衷於給孩子灌輸“謙讓式教育”,全然不顧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過度重視謙讓教育的父母,孩子大多是“老好人”,學會拒絕很重要

父母的過度“謙讓式教育”,可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哪些弊端?

1、孩子易變得自卑敏感

父母總是要孩子謙讓於他人,如果長期以往,孩子的內心也會產生一種自卑的心理,認為自己不如他人,才會導致自己需要一再的謙讓。這種錯誤的認知也容易導致孩子變得自卑且敏感。

當孩子長期遭受到父母或他人的不公平待遇時,內心也會變得越來越敏感。往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孩子依然會主動把機會讓給他人,但內心的不甘也會積壓得越來越深,最終會面臨大爆發。

過度重視謙讓教育的父母,孩子大多是“老好人”,學會拒絕很重要

2、孩子不容易滿足現狀

父母總希望孩子能夠謙讓他人,凡事都要優先他人的想法,在這種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雖然學會了謙讓,也能因此得到他人的讚揚,但孩子的內心,卻仍然無法得到,滿足。

對於孩子來說,謙讓並不是他們行為的本意,而是在父母的授意之下所做出的行為。所以當孩子一再的謙讓,內心的缺失感也會越強,失去的越多,孩子也越不容易滿足於現狀。

過度重視謙讓教育的父母,孩子大多是“老好人”,學會拒絕很重要

3、孩子易變成“老好人”

父母無條件的謙讓教育,只會讓孩子成長為“老好人”。長期受父母謙讓教育的孩子,內心會認為“只有自己做得足夠好,才會有人喜歡我”,長期以往,孩子為了獲得他人的喜愛,也很容易變成“老好人”。

正確的“謙讓”,應該是在不損害自己的利益前提下進行的。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謙讓教育,但同時也要讓孩子學會合理的拒絕。讓孩子學會說“不”,才不至於讓孩子將來變成一個“老好人”。

過度重視謙讓教育的父母,孩子大多是“老好人”,學會拒絕很重要

父母重視謙讓教育,孩子易變成“討好型人格”,學會拒絕很重要

1、合適的肢體語言

拒絕他人的方式有很多種,相比於口頭上的直接拒絕,用肢體語言拒絕他人,對方的接受程度也會更高,相應的孩子也不會覺得那麼尷尬。

比如當對方提出一個不合理的請求,孩子需要拒絕時,就可以通過搖頭或者擺手的方式,讓對方明確自己的態度,同時也達到了拒絕別人的要求。

過度重視謙讓教育的父母,孩子大多是“老好人”,學會拒絕很重要

2、學會“善意的謊言”

很多時候,“善意的謊言”也同樣適用在拒絕場合當中。當面對一個不合理或者自己無法達到的要求,但又無法明確的拒絕時,就可以巧用“善意的謊言”來婉拒對方。

比如在飯局上,當有人要你喝酒時,就可以用“過敏”或者“開車”等合理的理由來拒絕對方。相比於明確的拒絕,“善意的謊言”也更容易讓對方接受。

過度重視謙讓教育的父母,孩子大多是“老好人”,學會拒絕很重要

3、巧用“時間推遲法”

面對他人的一些請求,如果自己並不十分情願,但又無法做到第一時間拒絕時,不妨試試“時間推遲法”,達到拒絕他人的目的。

比如“晚一點答覆”等類似的回答,都屬於“時間推遲法”。在等待的過程中,對方可能已經有了其他的辦法去解決問題,所以自然也不會再來提起這個麻煩了。

過度重視謙讓教育的父母,孩子大多是“老好人”,學會拒絕很重要

育兒問題熊爸教,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熊爸育兒堂,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