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由來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上》“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後人改“兼善”為“兼濟”)。

淺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由來

孟子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意思是,“當一個人身處逆境之時,就要潔身自好,增加自己的道德修養;當一個人富貴成功之時,而是要造福天下百姓,盡力讓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好處。 ”

這句話對今天中國人的思想、行為,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