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讓我們明白了什麼樣的簡單道理?

牛牛不牛


鬥來鬥去最後都是一場空。英雄也罷,小人也好,最後的結局都一樣。

人這一輩子和三國一樣,爭來爭去,鬥來鬥去,都是為了那點名,那點利。到後來還不是萬事皆空。劉備的天下被他兒子揮霍了,孫權的地盤被曹操佔有了,曹操的家業被司馬懿家弄去了,司馬懿的後代也沒啥好下場。

所以萬事皆空,何必煩惱,活著就自由自在地活,得一點失一寸也不必太在意。因為得也不是你的,失也不是你的,只有當下的感受才是最優秀重要的,因此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比什麼都重要啊!

三國告訴我們,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易行齋


《三國演義》讓我們明白了什麼樣的簡單道理?

《三國演義》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這本書講了一個三國時期三國爭雄的故事,故事細緻生動地展現了魏蜀吳之間錯綜複雜的軍事、政治鬥爭。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住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陰險狡詐的曹操,謙遜的劉備,心胸狹窄的周瑜,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軟弱無能的劉禪……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得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



青松5698


《三國演義》,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一首蕩氣迴腸的英雄史詩,當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掩卷沉思,感慨頗多。

一旦破壞了聯盟而只靠孤軍奮戰,很難成事。

赤壁大戰,曹操百萬雄師浩蕩南下,迫使劉備和孫權結成聯盟。雙方精誠團結,通力合作,一舉擊破了曹操!自此很長時間,曹操不敢南下,劉備和孫權得到了發展壯大的時間和空間,三足鼎立的局面宣告形成。



後來,孫劉雙方睦鄰友好關係破裂,呂蒙襲取荊州,劉備大敗於夷陵,蜀中實力受到重創,很長時間無法與曹操孫權抗衡。劉氏和孫氏最後都被曹魏翦滅,只因孫劉過早地失去了聯盟,否則,曹魏是不敢輕易揮師南下的。

從關羽的失敗看,如果一個人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那麼,他離失敗不遠了。

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風頭一時無兩。這時候,如果關羽收斂一些,和孫權搞好關係,然後再徐圖曹魏,這是多麼好的局面啊!可惜關羽已經目中無人,自詡無敵於天下,躊躇滿志準備大舉北上,正在此時,呂蒙襲取荊州,關羽奏響英雄的輓歌。



從吳蜀最終敗於曹魏來看,計謀在實力面前,其實不堪一擊。

曹操久居黃河中原一帶,重視農業發展,重視起用人才,兵精糧足,人才濟濟,根深蒂固,實力雄厚。孫權手下,雖有周瑜呂蒙陸遜之謀,劉備手下,雖有關張趙雲之勇,終究還是未能改變失敗的命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曹魏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了,怎麼打得過?

研讀不深,理解不透,幾個不成熟的見解,不知道對不對,懇請朋友們指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