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信仰︱没有极端宗教的羁绊,可以让我们拥有更普世的信仰

我们在生活中总能碰见有这样人,当你讨论着一件时事新闻,或是聊着某种社会现象,这样的人总会发出这样感叹——“中国人没有信仰”。似乎这样说出来就能表明自己的知见高明,比如医患关系紧张,或是出现假冒伪劣的商品,或是现在新闻视频里受家庭暴力伤害的小女孩,他都会把产生

恶的因果归咎到信仰上面。

宗教与信仰︱没有极端宗教的羁绊,可以让我们拥有更普世的信仰

天坛

这样的人可能对西方某种哲学或宗教通过道听途说,便生出了仰慕的情结,并运用这一知半解的智识,去推断国人背后精神的支撑点。

其实你要是问他信仰是什么?他一般并不能清晰的表达出来,因为他所知道的信仰也仅限于哪些关于宗教的故事,而那些故事显然也是为阐述宗教教义而发生的。他所认知的就是坑蒙拐骗等恶的果实都源于没有信仰,信仰在他们那里成了一切事物好坏的源头,甚至在他们的认知里宗教等于信仰。

宗教与信仰︱没有极端宗教的羁绊,可以让我们拥有更普世的信仰

转山

关于信仰的定义,解释版本很多:

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极其信服,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在线汉语字典)。「信仰」一词有两个意义:一是指人对超自然事物(如上帝、神)所持有的完全信任、完全依赖的态度或信念;二是指一种认知的状态或行动(act),藉由这种状态或行动,人可以去认识超自然事物。(辞海之家)。当然也有Every faith in the world is based on fabrication. T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faith―acceptance of that which we imagine to be true, that which we cannot prove. 世界上的每一种信仰无不基于虚构。接受我们无法证明却以为是真实的东西,这就是信仰的定义(丹·布朗 《达·芬奇密码》)。

从众多的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信仰是心灵的产物,不是宗教的产物。宗教只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没有宗教,人同样可以拥有信仰。

事实上,我们从古至今并不缺乏信仰,相反,我们的信仰更有深度,因为我们的信仰更关乎人的自我状态,至于早期演绎出来的神灵也都是为人这一主体服务。比如,我们建立祭坛,拜服先祖,祈求上苍,无不是为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哪怕夹带点私心,也无非是升官发财之类的,很少出现寻求心灵上救赎。原因也很简单,我们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心灵指南,这指南就是后面讲到的理学。

宗教与信仰︱没有极端宗教的羁绊,可以让我们拥有更普世的信仰

回家过年:天地君亲师

同样,我们也并不缺乏哲学,只是我们的哲学更加趋向于心灵上的调和,这样可能显得不是很专业,毕竟连乡村野夫、市井泼皮也都能知之一二。这就如同道家提到的大象无形一样,从我们一出生开始,就受到油盐酱醋的洗礼,就接收到人伦礼仪的规范,这种人文的烙印难道不是信仰,不是哲学吗!如果不是,我们又何必在意DG(杜嘉班纳)用筷子辱华事件

。也有人可能说这是不是信仰,这是生活的传统。可问题是有了传承才会出现传统,那我们为什么一直在传承?宗教教义的传承是信仰,我们中国人的千年来生息相传的天地君亲师等规范就难不成不是衣钵相继的教义,就不是信仰。

宗教与信仰︱没有极端宗教的羁绊,可以让我们拥有更普世的信仰

一茶、一经、一发呆,也是和谐

我们生活在处处都存在哲学的氛围里,所以从来不在意那些教条,毕竟溶于血液的东西,比那些正在贩售的思想和教义更高尚。让那些啰里啰嗦的教义蒙上尘垢又有何妨,不必大惊小怪的,把社会的病症就归咎于信仰,

信仰要是能解决全部现实的问题就不是信仰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信仰的认知,宗教比信仰更直接,也更纯粹。因为它直接可以把人归类分群,也就如此,历史上关于宗教的战争其实更残酷,更血腥,战争一直并将继续伴随着宗教发生。

宗教与信仰︱没有极端宗教的羁绊,可以让我们拥有更普世的信仰

海啸袭击后的日本

蒙昧时代的人类饱受天灾人祸的蹂躏,野兽、灾害、疾病、战争、饥荒都可以轻易夺取个体的性命,甚至毁灭一个族群。同时人类智识的发展,使他们面对子孙繁衍、万物生长、日月升降、风雨雷电这些近乎神迹的现象时产生了无尽的好奇心,总想探究背后的规律,获取合理化的解释。人类对周遭环境和自身命运几乎是不可控的,要消除这种深深的无力感,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能够对世间运作规律进行合理化解释的思想体系,原始宗教由此应运而生,巫术就是蒙昧时代的“科学”。

宗教与信仰︱没有极端宗教的羁绊,可以让我们拥有更普世的信仰

原始宗教祭祀圣地

世界各民族不约而同都遵循“对等回报”的原则,上帝也好、祖先也好、太阳神也好,既然赐予了阳光雨露,保佑了作物丰收,养育了人间万物,那回报神灵就需要生灵的献祭,包括粮食、牲畜特别是人。在古人看来,“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是神恩的集中体现,也是最高级的祭品,因此活人献祭就成为古代民族的通例。

可见宗教是血色中诞生的,这种意味是不是很奇特。好在我们的先祖,在此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宗教与信仰︱没有极端宗教的羁绊,可以让我们拥有更普世的信仰

王阳明家书(国博收藏)

理学所倡导的理想社会秩序,成为深受理学影响的士大夫阶层心目中的“理想国”,他们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在乡为绅,都不遗余力地充当起捍卫儒家理想的卫道士,以及推广儒家理想社会秩序的急先锋。建立书院学校,构建礼仪宗族,制定推行家礼、族规、乡约,传播《三字经》、《弟子规》童蒙读物,塑造“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敬惜字纸”的社会观念,儒教逐渐由士大夫阶层滴涓、渗透进入平民阶层,借助政府力量逐渐由中原推进扩展到边疆社会,晚期帝国最终被儒教征服了,以儒为主、佛道杂之的中华信仰体系开始成型。

宗教与信仰︱没有极端宗教的羁绊,可以让我们拥有更普世的信仰

朱熹文集(国博收藏)

在这样一个信仰体系当中,完全没有了古老神鬼们的栖身之所。在历代儒教“卫道士”的打击摧毁之下,古老信仰的庙宇或者被改为学校,或者被其他国家承认的新神所占据。“淫祠随处毁,学校逐乡建”,这是绵延千年的文明扩张史,是一场史官对巫官、官府对民间、中心对边陲的宗教围剿。

虽然不断禁绝,但民间宗教就像巨石之下的小草,仍然顽强地发芽生长,但在重压之下有所变形。很多民间宗教借助了成型宗教的外壳装饰,伪装成佛教、道教的某些支派,借用了佛教、道教的宗教术语,以保护自己不被官府禁查。直到今天,画符烧纸、转轮治病、叫魂超度、辟邪送祟,传承自殷商的古老巫术以传统文化、正统宗教的名义再度复兴。

柳宗元就深刻指出,之所以巫术屡禁不绝,是因为“力不足者取乎神”。

当人民深感自己的力量难以克服生活中的种种磨难,走投无路之际,必然投入各路神灵的怀抱。

宗教与信仰︱没有极端宗教的羁绊,可以让我们拥有更普世的信仰

香客

所以,现实世界里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稳定繁荣的社会才能孕育出普世的信仰,反之灾乱动荡只会出现畸形扭曲的信仰。

回到现代社会,信仰是自由的,对于宗教的归属感也是自由的,但如同“自由”本身一样,并不是没有边界,即有对信奉宗教的自由,也有对宗教无感的自由。但近些年发生的事情,让我们不得不审视,具体该怎样做,还是回到38年前那个发言,如今看来,依然很有借鉴意义。

1980年12月19日,李维汉在中央统战部的部务会议上作了一个书面发言,对白己的宗教观进行了13点概括。即:

1、宗教的根源是对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无知和无能为力。2、宗教信仰是历史的产物,它是在历史上发生、发展和消亡的。由于它的发生的根源,它只能随着根源的消灭而消灭,只能自然消亡。菩萨是人民自己造成的,只能由他们自己去丢掉。行政办法只能助长宗教感情,决不能消灭宗教。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宗教。3、宗教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必须有相应的宗教活动场所。4、宗教有五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5、宗教在历史上曾经是被压迫人民团结奋斗的纽带、旗帜。要历史地看待,不能简单否定。6、宗教矛盾在民主改革和所有制改造完成后,将逐步演变为劳动人民间信仰和不信仰的矛盾。7、实行宗教信仰白由、改革自由的政策。批判包办子女信仰宗教。要把宗教信仰自由的旗帜抓在我们手里。8、实行政教分离,宗教要与教育分离。9、用和平改革方法,改革宗教制度,废除封建剥削和特权。10、在党内进行无神论教育,在信教群众中有步骤地进行科普教育。11、团结、教育、改造宗教界人士,镇压和肃清反革命。(随着时代变化,镇压与肃清的硬手段可以转变为法律与宗教界孤立)12、培养红色教职人员,培养政治上靠拢我们、有丰富学识的学者。13、宗教不是科学,但宗教问题要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

没有极端宗教的羁绊,可以让我们拥有更普世的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