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波”跑赢了“地震波”,新媒体小编要跑赢什么?

北京时间6月17日晚10点55分左右,四川宜宾发生了6.0级地震。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坏前,通过广播、电视、App等渠道,向用户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地震预警警报,为避险争取了宝贵时间,受到网友们的齐声称赞!

“电波”跑赢了“地震波”,新媒体小编要跑赢什么?


“电波”跑赢了“地震波”,新媒体小编要跑赢什么?


“电波”跑赢了“地震波”,新媒体小编要跑赢什么?


“电波”跑赢了“地震波”,新媒体小编要跑赢什么?

经历了这件事,我们不禁为自己生活在融媒体时代感到庆幸。和2008年汶川地震不同,先进的技术让地震逃生不再“听天由命”。地震预警系统的联动指挥、终端设备的及时响应、移动手机的极速传播,使得预警和救援工作顺利展开。要是放在传统媒体时代,几十秒的预警时间恐怕连消息都发不出去,更别提收到预警进行自救了。

“电波”跑赢了“地震波”,新媒体小编要跑赢什么?


融媒体的发展助力地震预警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那么我们关于地震的报道是不是也要与时俱进、力求突破呢?融媒体环境下的报道形式有了更多选择,比起简单地陈述事实,媒体还可以围绕下面2个方面进行策划,为用户提供更多价值。

一、普及相关知识,辟谣“伪科学”

举个例子,网传的很多地震预测法,如“磁铁可以预报地震”“条状云带是地震云”等,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而对于真正的预警信号,多数居民反而事先不知情,这实际上削弱了它的真正预警作用。因此推广正确的地震预警信号,一定会成为新媒体接下来的重要任务。

此外,对于耸人听闻的谣言,比如这次的“成都地铁停止运营”“8级余震”“地震局大楼被震裂”等,主流媒体应该及时澄清并联系相关部门及时删除,安抚当地居民。


“电波”跑赢了“地震波”,新媒体小编要跑赢什么?

“看苏州”App的科普和辟谣专题

二、短视频演示自救方式

预警给了当地居民几秒到几十秒的自救时间,但如果大家不知道这段时间应该干些什么,而是一味恐慌的话,预警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媒体除了普及基本的地震自救知识外,还可以结合本次地震的案例,策划系列短视频或图文,告诉用户在不同时间内应该采取怎样的自救方式。


“电波”跑赢了“地震波”,新媒体小编要跑赢什么?


“电波”跑赢了“地震波”,新媒体小编要跑赢什么?

“人民视频”《12秒求生指南》

此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媒体也要主动协调政府和其他社会资源,将灾害预警功能内置到电视、手机App中,推进打通灾害预警的“最后一公里”。

更多有趣内容,敬请关注公众号“hoge厚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