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歷史故事#鄭和船隊那些事:鄭和雕塑為何會有“掛須孔”?

1992年,福建省長樂市興建“長樂國際機場”時,偶然發現一座始建於宋紹興八年(1138)的古代宮殿遺址——顯應宮。在明朝時,其後殿曾改為書院。在清道光時期,又進行過大規模修葺。但大概到光緒年間,顯應宮一夜之間被風沙掩埋地下,從此匿跡,具體原因或許是海嘯一類的天災。神奇的是,據當時報道載,顯應宮重見天日之時,出現祥瑞之兆,“千百隻蝴蝶從四面八方蜂湧而至”,吸引了大量遊客。如今顯應宮已重新修建,卻仍常有彩蝶、蚱蜢、青蛙等湊趣而來,與神像依戀、與遊人親暱。

#海上歷史故事#鄭和船隊那些事:鄭和雕塑為何會有“掛須孔”?

福建省長樂市顯應宮

與顯應宮一起發掘的還有五組明朝雕塑,其中一組被命名為“巡海大臣”的雕塑極為引人注目。它的主體雕塑,“頭戴一頂嵌金三山帽,身上穿一領簇新蟒龍袍,腰裡系一條玲瓏白玉帶,腳下穿一雙皂朝靴”(《西洋記》),這一身打扮是明代宦官特有的服飾,經專家考證確認,這尊主體雕塑的人物形象,就是三保太監鄭和,這一組雕塑所塑造的正是鄭和使團的部分成員。同時,由於雕像留有明顯的“掛須孔”,與鄭和太監不符,長樂縣誌亦無鄭和曾至顯應宮行香的記錄,雕像是否為鄭和的身份也曾受到部分學者質疑。真實的歷史有待發現,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雕像是鄭和及其使團與否,都不能否定鄭和的貢獻,他受到尊重乃至被百姓神化供奉也實屬正常。

#海上歷史故事#鄭和船隊那些事:鄭和雕塑為何會有“掛須孔”?

“巡海大臣”主體雕塑

提到中國對海洋的探索,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就是鄭和,他七次下西洋,向世界展示了大明王朝的國威和雄厚的經濟實力。至於鄭和是個怎樣的人?鄭和的寶船那麼大是如何建造的?鄭和兩萬七千餘人的使團是如何組成的?鄭和船隊最遠到達哪裡?至今還有沒有其他國家人民深受其惠?七次下西洋後為何戛然而止?對歷史感興趣的人定會如數家珍,但大部分人還是一知半解,下面聊一聊鄭和下西洋的那些人、那些船和那些事。

#海上歷史故事#鄭和船隊那些事:鄭和雕塑為何會有“掛須孔”?

昆明鄭和公園三寶樓

《大明風華》正在熱播,裡面的鄭和一出場,就有“實在太像了!”的彈幕屢次出現。明朝那麼多人,為何朱棣偏偏要派鄭和下西洋?據史載,朱棣特派命相師觀察鄭和的相貌,相師在一番暗察後稟報朱棣,“三保姿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臣查其氣色,誠可任”,朱棣聽到回奏後,非常高興,決定任命鄭和為使團正使。其實在任命為使團正使前,鄭和已多次展現出才華,在長達四年靖難之役中作戰勇猛,為朱棣奪權屢建奇功。鄭和出生雲南,本姓馬,明朝初年,明朝軍隊平定雲南,將十一歲的鄭和帶到都城南京,成為宦官,後來被分配到曾是燕王的朱棣府中服役,1402年朱棣登基,改年號為永樂,鄭和被提拔為內官監太監,賜姓鄭。鄭和作為一名宦官,一路追隨朱棣登上皇位,又有出色才華能力,自然深得朱棣信任。

#海上歷史故事#鄭和船隊那些事:鄭和雕塑為何會有“掛須孔”?

《大明風華》李泰飾鄭和

在明太祖朱元璋數十年統治之下,大明王朝已經倉廩充實。朱棣繼位後,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位明朝奠定了明亮的基調,經濟增長、文化繁榮,朱棣似乎是一個天生喜歡宏大計劃的人,編纂了大部頭的古代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疏浚了大運河、建造紫禁城並遷都北京,而選派鄭和下西洋更是其宏大敘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朱棣的敕書向世人展現了其宏偉抱負——“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照臨霜月所需之處,人民老幼皆欲遂其生業”,朱棣想讓普天之下所有人都過上好日子,鄭和船隊開展海外貿易正是他偉大抱負的重要環節。《明史》中還記載了朱棣除了要“耀兵異域”外,還有就是要尋找建文帝。朱棣計劃船隊不僅要到達爪哇、蘇門答臘、暹羅、占城、真臘、滿剌加等今天東南亞一帶的國家和地區,還要穿過印度洋,向西出使更遠的國家,如此光榮而又艱鉅的任務,鄭和成為了最佳人選。

#海上歷史故事#鄭和船隊那些事:鄭和雕塑為何會有“掛須孔”?

《大明風華》王學圻飾朱棣

一個宏偉計劃一經確立,當下準備就顯得更加迫切。造船成為當務之急,那麼,造船材料從何而來?在古代最好的造船材料是樹木,許是天意,太祖朱元璋時期在南京種植的數千萬棵棕樹和桐樹,經過三十多年的生長,為造船提供了良好材料,棕欖和桐油被運到南京附近的龍江船廠,工匠晝夜開工,建造出洋船隻,全國範圍內更多的船廠也都被動員起來。想想朱棣時期的工匠,也是夠忙的,北邊的紫禁城已是舉全國之力,南邊又要建造上百隻寶船,傳統木藝工匠技術真是登峰造極,大明王朝真是闊氣!如今許多造船技術已經失傳,流傳下來的並不多。現代還有人繼承先輩的技藝,用11年時間仿造鄭和下西洋的船隻,建造出長31米,寬8米,可以裝載250噸貨物的沒有現代技術的船隻,但在鄭和船隊中,這只是一種最小型的貨船。據明代史料記載,在鄭和的船隊中,最大的寶船長44丈4尺,寬18丈,排水量能達2萬噸以上,還有運輸的馬船、糧船、戰船、載運兵員的坐船、水船等,如此大的寶船,無疑創造了世界之最,看來用古代技術建造鄭和下西洋的船隻,現在只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了!

#海上歷史故事#鄭和船隊那些事:鄭和雕塑為何會有“掛須孔”?

後代仿製鄭和寶船(和實際相差甚遠)

鄭和寶船究竟多大?據學者推斷,寶船長100多米,寬50餘米,其排水量是一百年後的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的船隻的100倍,是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戰艦康華麗號的8倍多,該寶船是誰設計和建造的?鄭和在建造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這都是未解之謎。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更是當時西方不能比擬的。“中國帆船用的水手人數很少,風有八個方向,船可以向七個方向走,中國帆船很容易逆風走”,不像西方的帆船需要舵手爬到桅杆上去,一不小心可能出現性命之憂。中國人獨創的平衡式梯面斜帆技術,使鄭和船隊只要有風就有動力,無論風從哪個方向來,並且始終朝著一個方向行駛!還有我們的四大發明指南針,在海上航行時化作航海羅盤和牽星術同樣得到充分利用,在沒有GPS的時代,依然能夠形成完整和嚴密的導航體系,比歐洲至少領先200年!

#海上歷史故事#鄭和船隊那些事:鄭和雕塑為何會有“掛須孔”?

平衡式梯面斜帆

除了船還有人,鄭和下西洋最多時有兩萬七千人左右,其中武裝護航人員就多達兩萬人,相當於現代的一個維和部隊了。船隊人員中有官校、旗軍、勇士、力士、軍力、餘丁、民稍、買辦、火長、舵工、通事、書算手、醫士、水手、各類匠人等,僅醫官醫士就有130多人、平均150名遠航人員配備了一名醫護人員,整個船隊儼然一座設備齊全的移動的海上城市了!

#海上歷史故事#鄭和船隊那些事:鄭和雕塑為何會有“掛須孔”?

鄭和下西洋

下文:鄭和船隊最遠到達哪裡?至今還有沒有其他國家人民深受其惠?七次下西洋後為何戛然而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