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出身的鄭和,為何會被任命為明朝出訪各國的“正使”?

鄭和下西洋是我國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界航海史上一次史無前例的壯舉。從開創性來看,鄭和率領的船隊早在十五世紀之初便開拓了從中國到非洲東部的航線,甚至數十年後的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也是多虧了這一航線才從非洲到達印度,完成了從歐洲繞好望角到達印度的重要成就。

太監出身的鄭和,為何會被任命為明朝出訪各國的“正使”?

如今,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鄭和曾經到訪的國家都能夠看到以其別稱"三寶"、"三保"為名設置的寺廟或塑像,這體現了當地人對他的尊敬和紀念。不過,我們也都知道鄭和原本是宮中的一個太監,因此也常被稱為"三寶太監"。作為一個太監,鄭和是憑藉著什麼才得以被任命為代表明朝官方出使各國的"正使"的呢?

關於鄭和的生平,其實歷來爭議頗多,一種說法認為其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是雲南昆陽州,也就是今雲南昆明晉寧區人。據清末發現的《故馬公墓誌銘》及一些相關文獻記載,鄭和的祖先是元朝初年曾擔任雲南行省首任平章政事的著名"回回"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所謂回回,就是我國古代對穆斯林及穆斯林地區、國家的一種泛稱。

太監出身的鄭和,為何會被任命為明朝出訪各國的“正使”?

和先祖一樣,鄭和也從小便信奉著伊斯蘭教,而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有著"哈只"的稱謂——這意味著他們都曾經前往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覲過。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兵剿滅雲南的元朝殘餘勢力,而鄭和便於戰亂之中被明軍俘虜。後來,鄭和被帶回南京,併入宮成了太監。只不過僅僅一年之後,他又被帶到北京,並進入了燕王府。

十餘年後,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而鄭和也參加了這次戰役,並且立下戰功。一種說法認為,鄭和正是因為在"鄭村壩之戰"中立功,才被賜姓為鄭。總之,鄭和能夠在靖難之役中立功,至少體現了兩個重要信息:其一,鄭和有資格隨軍出征,說明他在燕王府地位不一般,絕非普普通通的小太監;其二,他本人應當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否則很難立下足以被《明史》記載的戰功。

太監出身的鄭和,為何會被任命為明朝出訪各國的“正使”?

值得注意的是,鄭和於永樂元年(1403)自己出資刊印了《佛說摩利支天經》,並邀請僧人出身的姚廣孝為其撰寫題記。在題記當中,姚廣孝稱鄭和是"菩薩戒弟子鄭和法名福善",這裡又透露出兩個信息:其一,鄭和此時已經皈依了佛教;其二,鄭和能夠請動朱棣帳下地位非凡的姚廣孝為自己寫題記,再度說明了其身份非同一般。

太監出身的鄭和,為何會被任命為明朝出訪各國的“正使”?

永樂三年(1405),鄭和領受朱棣之命,作為正使率領船隊從蘇州出發,先是來到福建,隨後便正式啟程,開始了下西洋的宏大旅程。之所以是鄭和帶隊而非其他人選,其實從上文就可以得出大體的原因:首先,鄭和自小接觸伊斯蘭教思想,祖上世代皆為穆斯林,而他自己後來又學習了佛教思想,這一豐富的宗教背景為其下西洋時與不同信仰的國家打交道提供了便利。

其次,鄭和在靖難之役中展現出了優秀的軍事才能和統率能力,下西洋時難免會遇到危險,由作戰經驗豐富的他來帶隊能夠儘量減少可能面臨的風險。據《太宗文皇帝實錄》記載,鄭和下西洋期間曾生擒海盜陳祖義,剿滅其部下五千餘人、也曾趁錫蘭山國國王亞烈苦奈兒派兵五萬攻打自己時出其不意突襲王城將其直接擒獲。這些戰例都印證了讓鄭和擔任正使的正確性。

太監出身的鄭和,為何會被任命為明朝出訪各國的“正使”?

另外,從上文的介紹可以看出,在燕王府侍奉多年的鄭和深受朱棣的信任,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點。畢竟,要是船隊的領袖效仿當年出海尋找長生不老藥卻一去不回的徐福,帶著裝滿金銀財寶的龐大船隊遠渡海外建立國家,那明朝方面只能是蒙受巨大的損失卻無計可施。

最後,袁忠徹曾在《古今識鑑》中描寫鄭和道:"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嶽峻而鼻小,法反此者極貴,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由此可見,鄭和身高體壯、五官分明、儀態俊偉,再加上和人們印象中太監不同的洪亮嗓門,可以說是很符合當時審美的。如此外表,也算配得上大明王朝的對外形象了。

太監出身的鄭和,為何會被任命為明朝出訪各國的“正使”?

綜上所述,太監出身的鄭和之所以能夠被選為正使,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並非是人們普遍印象當中那種沒有什麼能力,只知道勾心鬥角、媚上欺下的太監,而是一位德才兼備、儀表堂堂、深受信任,完美符合"正使"需求的優秀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