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期待留自己,三分期待留他人

七分期待留自己,三分期待留他人

期待總是美好的,但若掌握不好尺度,也會傷人。

因為期待,有的關係更近一步,而有的關係卻愈發遙遠。

關係的親疏,在於期待的多少。

1

十分的期待,需要十分的回應

朋友小美小的時候,爸爸和媽媽就離婚了,她就和媽媽相依為命。

媽媽未曾改嫁,父親的缺席使小美極度缺乏安全感,她希望能在另一半身上找到補償。

幸運的是,她遇到了一個比她年長五歲,且待她極好的男友。

每次見到她,我都能看到她臉頰上難以散去的紅暈。

相處了一段時間,他們也順理成章地結婚了,在家裡擺完酒席後,就和老公去國外度假旅遊。

回來後,她就迫不及待地跟我說她在度假時,那裡的風景多麼迷人,老公對她多麼細緻入微。

引得我們眾人一臉羨慕。

可沒過幾天,她就來跟我抱怨她老公的不是:

“我本以為步入婚姻,他會對我更體貼照顧,但我發現他對我都不像以前那麼上心了。

我心情不好,需要安慰,他總說自己很忙,他都不願意抽出時間多陪陪我。他根本就不愛我,都不願意為我改變!”

七分期待留自己,三分期待留他人

小美越說越激動,最後竟忍不住哭了起來。

我既無奈又心疼:無奈的是,小美太過依賴他;心疼的是小美渴望的“愛”得不到回應。

張愛玲曾說:人生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蝨子。

婚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把婚姻想得太過美好,終歸是一場悲劇。

十分的期待,往往需要十分的回應,才能獲得情感上的短暫對等。

但這個世上,幾乎沒有可以如願以償的回應。

期待越高,關係就越容易不堪一擊。

作家尚磊曾說:

“你付出一分,別人就非得按比例回報麼?再說,那種誇張的熱情,更像是愛自己,或者說迷戀那種愛情的享受,而不見得是愛一個人。”

感情不是分與分的等價交換,而是心與心的“禮尚往來”。

十分的期待等不來十分的回應,失望與痛苦才會接踵而至。

想要的越多,失去也會越多。

2

有多少感情,毀於過高的期待?

十分的期待意味著要將十分的自己全盤托出,交付給對方。

我們要把自己的一切交給他人,自然希望他人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

十分的期待包含的東西太多,把期待甩手給他人,看似是一種十足的信任,實則是不願為自己負責的膽怯與懦弱。

再堅固的感情,也經不起對方的“全盤托出”。

七分期待留自己,三分期待留他人

小說《無聲告白》中的女孩莉迪亞就是因為父母過高的期待,最後被逼無奈而自殺的。

莉迪亞的母親是一直想做一名醫生,在她終於踏上通往夢想的道路上時,莉迪亞的到來“阻斷”了這一切,心有不甘的母親就把醫學夢強行地傾注在莉迪亞身上。

莉迪亞的父親是一名華裔,從小就飽受鄙視與嘲諷的他一度渴望自己成為眾人的焦點,憑藉自己的努力,他最終成為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但他依舊希望莉迪亞能成為眾人矚目的聚光燈。

為了討好母親,她假裝喜歡醫學,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但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她越發地苦不堪言。

為了滿足父親的期待,她假裝自己很喜歡交朋友,就刻意地在父親面前跟與許多同學通電話,表現地很熟的樣子,但她沒有一個朋友。

終於,她不堪重負,成為了父母過高期待的犧牲品。

有時候,期待也是一種無形的綁架。

七分期待留自己,三分期待留他人

很多人喜歡把十分的期待寄託在親密的人身上,以愛的名義要求對方能為自己做出改變。

但很少人能把握好這個度,一旦超過了對方的承受極限,關係就會越發僵持。

一位同事時常跟我們抱怨著自己的生活有多麼地不幸。

他抱怨妻子不能對他溫柔,不心疼他在外掙錢的艱辛;抱怨孩子不知道好好學習,不能體諒他的良苦用心。

可在後來的一次下班的途中,無意間聽到他與妻子的談話。

電話中,他毫無顧忌地數落著電話另一旁的妻子:

“這麼晚了,飯還沒做好?你下班回家幹嘛了?孩子成績一落千丈,你是怎麼教育他的?”

另一旁的妻子也不甘示弱:“你平常做過飯嗎?孩子學習你管過嗎?”

我彷彿聞到了他們家裡散發著的濃濃的火藥味。

陳數在一次訪談節目中曾坦言:

“婚姻出現問題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對對方的期待過高,特別期待對方能理解自己。

但如果你反之:我並不期待對方能理解自己。那麼當對方理解你時,你會感到無比感激。”

七分期待留自己,三分期待留他人

的確,期待越多,怨望就越大。

過度的期待就像縷縷蠶絲一樣包裹著對方,看似飽含愛意,殊不知,在“愛”的消磨中,彼此會慢慢失去最初的自己。

只有試著降低對他人的期待,彼此的感情才會越發堅固。

3

七分期待留自己,三分期待留他人

與其患得患失,自怨自艾,不如將七分期待留給自己。

雖然自己也會變,但那變化的方向盤始終在自己手上緊握著。

留更多期待給自己,給予自己無限可能,失望便不會那麼沉重。

作家王雪妍提到過自己一個朋友的故事。

朋友喜歡寫博客,每當他激動地和父母說自己博客的瀏覽量有多高時,一旁的哥哥總能冷不丁地插上一句:

“哼!網絡那地方,當什麼真?你不就是在你們單位的報紙上發表過一篇文章嗎?”

後來,朋友開始學習心理學,哥哥又來一句:“不好好過日子,學那個幹什麼?”你能跟那些科班出身的人比嗎?”

有很長一段時間,朋友都一直在被哥哥貶低的陰影下痛苦地生活。

朋友一度希望哥哥能支持自己的愛好與夢想,但哥哥依舊固守己見,希望弟弟能“回心轉意”。

慢慢地,朋友意識到自己與哥哥的世界本就不同,期待再多也無益,他決心要活成自己期待的那種人。

於是,他憑藉多年的學習與毅力,開始在心理圈子裡展露頭角,獲得了一定的名聲。

人的精力沒有那麼多,抓住你可以抓到的東西,美好的風景才會在你眼前一一浮現。

七分期待留自己,三分期待留他人

無法強求他人做出改變,不如把更多美好的期待留給自己。

人與人之間,各有不同,對他人期待少一些,獲得的驚喜就多一些,感恩之心也能自然心生。

很多人以為只有他人改變,周圍的一切都改變了,一切才會變好。

就對伴侶、朋友甚至親人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

看到別人沒有絲毫的改變,就以為對方不在乎自己了,接踵而至的失望便化為無法控制的憤怒,瘋狂地侵蝕著自己的內心。

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按照你所期待的愛的方式去愛你。

七分期待留自己,三分期待留他人

期待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它的三分之少。

把三分的期待留給值得的人和事,生活才會萬般美好。

七分期待留給自己,不要成為他人期待的自己,要成為自己期待的自己。

4

周國平說:

“一樣東西,如果你太想要,就會把它看得很重要,甚至大到成了整個世界,佔據了你的全部心思,我的勸告是:最後無論你是否如願以償,都要及時從中跳出來,如實地看清它在整個世界中的真實位置,亦即它在整個時空中的微不足道,這樣,你得到了不會忘乎所以,沒有得到也不會痛不欲生。”

唯有在時空中看到自己的位置,看到他人的位置,才能擁有一份“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從容。

七分期待留自己,才能看到自己的美好;

三分期待留他人,才能看到他人的美好。

擁抱世界,從降低對周圍人的期待開始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