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我出去!”然後呢?

“你給我出去!”然後呢?/父母語言的重要性


時值新春佳節,又恰逢肺炎疫情蔓延。此刻,全國人民都異常的艱難。但,我們的生活仍在繼續!有這樣一群小朋友,一說到寫作業就頭疼,家長為此也心力交瘁。最近,閒來無事,與表姐一起探討關於她孩子(瑤瑤)的教育問題。


表姐是一位嚴厲的母親,對待孩子的學習一點都不馬虎,但是瑤瑤的成績卻並不突出。

記得有一次,表姐因為瑤瑤學習不認真,就開始大發雷霆,沒想到瑤瑤也不甘示弱,竟然與表姐頂嘴,這下可是惹惱了表姐。隨後表姐來一句:“帶上你的書包,給我滾出去!

之後,因為表姐的一句話,全家人陷入了僵局,整個屋子瞬間變得冷冰冰的。


“你給我出去!”然後呢?/父母語言的重要性


這次事件也讓我深思,究竟怎樣才能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呢?於是我查閱相關的書籍,也整理了一些相關的知識,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夠幫助到需要的人。


01 父母的語言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資源


前兩天,翻看抖音,刷到一個叫“阿門”的小女孩跟爸爸的對話日常,“阿門”深受觀眾的喜愛,每條抖音都有幾萬的點擊量,但最打動我的是爸爸與阿門互動的方式。


“你給我出去!”然後呢?/父母語言的重要性


看過很多的育兒故事,相當多數的人認為,孩子在三歲之前不需要過多的教育,他們只需要負責玩就行,當孩子步入小學的時候,才開始真正的教育。但其實,這類型的家長陷入了“思想的停滯”階段,孩子在三歲之前的教育是不可見的。因此他們並不會重視在這階段的教育。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嬰兒在九個月的時候學習能力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差距,而到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他將來要上什麼樣的大學。不同家庭對孩子所營造的語言環境的不同,影響著孩子將來的詞彙量,潛力,智商,以及孩子的認知能力與行為能力,更會影響到孩子將來的思維模式,自控力以及道德品質。三歲之前多與孩子交流,多說一些積極肯定性的話語,對孩子將來的成長有著非同尋常的影響。

“你給我出去!”然後呢?/父母語言的重要性


這裡面涉及到的一個原理就是“神經的可塑性”。孩子在0—3歲期間,正處於大腦神經元快速建立連接的時候,大腦每天都會建立很多的連接,但是一些經常不用的鏈接就會被大腦自動的切斷,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3歲左右的孩子處於語言學習的一個關鍵期的原因。而一旦錯過這個時間段,學習起來將會非常的困難。(關鍵期最早是由奧地利生態學家勞倫茲最早提出。所謂關鍵期,是指,個體發展過程中環境影響能起最大的作用在適宜的環境影響下,行為習得比較容易,心理發展的速度也比較快。)那在這個時期,我們應該怎樣與孩子交流呢?


02親子溝通三原則


《父母的語言》薩斯金德以及她的團隊為我們總結出三條親子溝通方式,我們 稱之為“3T”原則。


“你給我出去!”然後呢?/父母語言的重要性


  • Turn in (共情關注原則) 。 所謂“共情關注”就是指作為父母,應該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感覺,關注孩子所關注的東西,在時機恰當的時候,與她交流。而我們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應該使用
    兒向語言,即像小孩子一樣說話,儘量多使用一些疊詞,與孩子站在同一頻道上。


比如,我們在教孩子讀繪本時,他跑到床邊去摸床單了,這個時候你應該告訴他,這個是床單,你是不是喜歡床單,然後讓他摸著繪本,繼續給他講,而不是責備他為什麼不能專心聽講。因為小孩子的專注力是比較弱的,不能讓他跟大人保持同樣的頻率。


  • Talk more (充分交流原則) 。 在與孩子交流時,應儘量多得讓孩子接受詞彙,信息。比說,孩子說:“抱抱”,那我們就應該說“你是不是累了,想讓媽媽抱抱。”要儘可能多的擴充詞彙,儘可能的多去給他解釋這個世界,延伸他的知識。


比如,當我們在給孩子係扣子的時候,就要有意的教他數數。“1,2,3,4...,然後再問孩子,哪個是第二粒。這樣既可以給孩子更多的信息,也能夠鍛鍊到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更有助於日後數學的學習。


注意,在交流的過程當中,應儘量避免使用代詞。因為說這個,那個,並不不利於他掌握一些新的東西。比如,孩子畫好一幅畫,讓你看,你應儘量避免說,我喜歡你畫的這個 ,應該說,媽媽喜歡你畫的這幅畫。這樣,孩子就能多掌握一個詞彙。


“你給我出去!”然後呢?/父母語言的重要性


  • Take turns(輪流談話原則) 在交流中我們應儘量耐心的等待孩子的回應,做到“你來我往”。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孩子不像大人,他們在很小的時候,說話幾乎都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往出蹦,作為家長,我們必須耐心的等待,用心地傾聽孩子的心聲,並做出恰當的回應。


03 父母語言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 影響思維模式。 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當中,如果我們能多用積極的肯定的話語,多肯定孩子做這件事情的過程和動機,告訴他們堅持的意義,勇於探索,就更容易的培養孩子們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


  • 影響自控力。 如果,父母習慣性的用一些命令性的話語,這很容易讓孩子們失去探索的精神,不去探索邊界,只會一味的服從,從而會使他們在生活中沒有主見,等到年齡稍大一些,甚至會出現與家長爭奪權力的想象。


  • 影響社會價值觀的形成以及美好品德的建立。 同樣是在上文提到的 “阿門”,在這次的肺炎疫情當中,她想把自己積攢的壓歲錢捐贈給武漢疫區。在聽到小女孩與爸爸的對話之後,我很震驚,震驚於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有這樣美好的品德。而後,我發現,小女孩的善良,樂於助人的精神是在爸爸媽媽的潛移默化之中形成的,爸爸經常會帶他去一些困難的學校,去給當地的小朋友們發放書包,鉛筆等學習用品,而“阿門”的爸爸媽媽也與她約法三章,在家裡,誰都不許說讓對方傷心的話,我們可以看出,他們一家是非常有愛的一家。


因為有愛,她從小就懂得付出。因為有愛,她從小就與別人不同。而爸爸對“阿門”的教育我覺得是很多父母應該要學習的,他做到了正面管教。


“你給我出去!”然後呢?/父母語言的重要性


在《父母語言》這本書中作者指出,

在培養孩子樂於助人的品質的時候,我們應該儘量多使用一些名詞。


比如,你想讓孩子幫你一起掃地,大多數家長肯定會說,寶貝,過來幫幫爸爸。這個時候,很多小孩子會拒絕,但如果,你說,寶貝,你願不願意做媽媽的小幫手啊!這個時候,我們的孩子是很願意幫助我們的。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表達方式對孩子產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不是我們的孩子不聰明,往往是作為父母的我們不能夠正確的教育孩子,才在育兒的過程當中偏離了正確的軌道。


“你給我出去!”然後呢?/父母語言的重要性


孩子是一張白紙,我們是他們的導遊,在他不能獨立的時間能夠探索多少知識,全看我們在旅途中是否對他盡到了導遊應盡的義務。


很多人常常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起跑線,拼的不是家庭經濟,不是貴族幼兒園,學區房,而是父母的語言!多與我們的孩子交流,給與他無條件的愛,那麼他回報我們的一定是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參考書籍《父母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