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O薦片會丨導演張釗維:我想把觀眾從看世界的窗口“推”出去


DOCO薦片會丨導演張釗維:我想把觀眾從看世界的窗口“推”出去

策劃 | DOCO編輯部

採訪 編輯丨 印雪
嘉賓丨張釗維

DOCO薦片會丨導演張釗維:我想把觀眾從看世界的窗口“推”出去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與內容製作工業化的形成,我們在紀實影像領域多了無數種觀看的可能,我們的眼界不再侷限於紀錄片,而是存在於更廣泛的世界。

繁雜的信息篩選是否讓有選擇困難症的你糾結不堪?DOCO編輯部全新推出【DOCO薦片會】板塊,旨在讓紀實影像的從業者從專業的角度,為讀者篩選最值得觀看的影片,減少繁瑣的選片過程。我們希望薦片人不侷限於紀錄片導演,也涵蓋製片人、策展人和影評人,從更多的維度為大家捕獲優質影像。本期薦片人

DOCO薦片會丨導演張釗維:我想把觀眾從看世界的窗口“推”出去

導演張釗維

導演張釗維

CNEX聯合創始人、製作總監;

曾任臺灣破週報編輯、香港陽光衛視紀錄片總監。2006年參與創辦CNEX紀錄片機構,支持兩岸三地華人紀錄片創作與推廣,至今已監製上百部紀錄片作品。導演作品有《沖天》、《本來面目》、《傳家本事》第二季、《萬物滋養》第一季、第二季


本期推薦影片《教宗的承繼》

導演: 費爾南多·梅里爾斯
編劇: 安東尼·麥卡滕
主演: 安東尼·霍普金斯 / 喬納森·普雷斯 / 胡安·米努欣 / 路易斯·尼科

內容梗概: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了近 2000 年來最戲劇性的權力交接事件之一。主教貝爾格利奧(喬納森·普雷斯飾演)對教會的發展方向感到十分失望,因此向教皇本篤(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申請在 2012 年退休。然而,面對醜聞和自我懷疑,善於內省的教皇本篤召見對他最嚴厲的批判者和未來的繼任者來到羅馬,在梵蒂岡的圍牆之內,展開了一場傳統與進步、罪惡與寬恕之間的鬥爭,這兩位截然不同的人直面各自的過去,以圖尋找共同點,以及為全世界十億信徒開創未來。

影片部分獲獎信息:
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2020)
最佳改編劇本(提名)安東尼·麥卡滕
第77屆金球獎(2020)
電影類 最佳劇情片(提名)
電影類 最佳編劇(提名)安東尼·麥卡滕
第7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電影獎 最佳英國影片(提名)
電影獎 最佳改編劇本(提名)安東尼·麥卡滕
電影獎 最佳選角(提名)

DOCO薦片會丨導演張釗維:我想把觀眾從看世界的窗口“推”出去

薦片人的推薦理由

這是一部基於真實故事改編的、以對話呈現的非虛構劇情片,其實當下對話體的影片比較不多見,大多數觀眾也會覺得很枯燥。但是人類文明史上最早的思想作品都是對話體,不論是中國的《論語》、印度的《博迦梵歌》、還是古希臘的《理想國》,都是學生問問題老師回答,主要是靠口傳心授,後來以文字呈現。但是要成為電影,就不能只是問答題,否則就變成是訪談類電視節目,而不是一個相對完整的作品。

DOCO薦片會丨導演張釗維:我想把觀眾從看世界的窗口“推”出去

(△我國最早對話體哲學內容《論語》)

CNEX前兩年做過一部記錄片叫《幸福定格》,是基於夫妻之間的對話而形成的。但這不是簡單的問答,而是雙方勢均力敵的對談。其實紀錄片很難達到讓對話的雙方願意把內心所有的感受都揭露出來,但如果加上適當的劇情演繹,反而更能觸及深度內在。在這個層次上,表象上的真實或虛構與否——是不是fact?是不是reality?——已經不是重點,如何捕捉心靈的本真(authenticity),才是必須回應的問題。所以,《教宗的承繼》雖然是基於真實發生的事情,但也有部分是進一步的劇情推演,帶著非紀實的元素,這會讓對話和人物更立體、更深入。

DOCO薦片會丨導演張釗維:我想把觀眾從看世界的窗口“推”出去

(△《幸福定格》劇照)

在這部影片中,你可以感受到兩個人物的每段對話是層層遞進,觸及到很多問題核心,最表層的就是:一個團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面臨危機時,要採取什麼方式解決危機?保守還是開放?這不是透過表面的制度運作就可以完成的。實際上,所有社會、政治、家庭的衝突,其背後都會經歷私密的對話和立場表達。就像片中兩個人晚餐後坐下來喝酒聊天,這在外交領域裡經常發生,但又不是形式上的外交語彙,而是一個軟性交心的過程。透過這些過程,這一前一後兩位教宗讓我們明白:即便在同一個團體內部,也會有不同看法和立場;即便有不同看法和立場的衝撞,最終也必須找到共同的出路。這個啟示,對現在人類社會如何求同存異,和而不同來說,是很重要的。

DOCO薦片會丨導演張釗維:我想把觀眾從看世界的窗口“推”出去

(△《教宗的承繼》截圖)


因為當前的疫情,我們可以感知到這個世界每一天都在發生很大的變化,也會接收到各種訊息。比起疫情之前,如今我們能看到普通人更豐富的樣貌,也會對不同地區的日常生活和內在情感有了更深的認識。過去我們看世界的窗口,現在依然是同樣的窗口,但因為疫情穿透了許多表象,使我們可以看見另一道光,雖然還不是很真切,但我們對這世界的不同文化感受會更清晰。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這是很珍貴的體驗。

因此在這個特殊時刻看這部片子,內心會特別清澈澄明。影片中未來的教宗,在年輕時經歷過非常劇烈的社會、政治與情感衝突,他一直把這份深刻的痛楚帶在心上,但另方面也不斷尋找方法去面對和處理這些痛苦。他其實是在教導世人,當我們面臨痛苦和衝突的時候,要用怎樣的態度去面對。

DOCO薦片會丨導演張釗維:我想把觀眾從看世界的窗口“推”出去

(△《教宗的承繼》截圖)

在拍攝手法上,這部影片以大量手持進行正反打拍攝,這會讓觀眾產生很特別的親近感,手持會讓觀眾有身處對話現場的感覺,就像《搶救大兵瑞恩》當中諾曼底登陸戰那一場。另一方面,兩位老戲骨不僅是在唸臺詞而已,他們各自都有很多細膩的動作和表情反應,可能這是無意識的或是表演的,但都會被手持鏡頭捕捉下來。整部影片剪輯的手段也很高超,總體來說這部影片的導演,剪輯,劇本,演員都很厲害,但在奧斯卡沒得獎我覺得很可惜。

DOCO薦片會丨導演張釗維:我想把觀眾從看世界的窗口“推”出去

(△《教宗的承繼》截圖)

一直覺得這種談“心”的影片很少。談心並不是說教(那會增加無謂的負擔),而是一起走向如負重釋的相互包容。我自己更看重的作品,不管什麼題材,都是有這種精神面向的指涉,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現象的觀察記錄與陳述而已。這個片子是少數從表面現象到精神探究,整體都很豐滿的影視作品,我看得很滿足。老實說,現在已經很難有影片讓我覺得身心靈都被滿足。我已經看了兩遍了,未來也還會不斷重複去看它。

薦片人的行業期待

現在有些導演在處理貼近精神層面的影片題材,我也一樣。我的體會是,只有自己去拍了、去逼近那個精神層面,才會知道自己的侷限在哪裡。說白了,我當前的內在修為到哪裡,片子的層次就到哪裡。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當今很多的影片內容表達不夠深刻?是因為做這一行的人越來越多,產品也越來越多?是商業機制逼著大家往一個方向走?還是我們影像工作者的準備和社會的支持深度還不夠?我很好奇,為什麼美國的Netflix要投資這部影片?反觀我們的社會,需要什麼樣的影片和作品?是否願意給創作者提供相應的機會和資源?創作者者有沒有追求這類深刻表達的能力儲備?這些都是問題。

DOCO薦片會丨導演張釗維:我想把觀眾從看世界的窗口“推”出去

(△張釗維導演作品《沖天》宣傳照)


這個社會一直在支持年輕導演,給他們很多領域去嘗試。同時,這個社會也應該已經成熟到,主動給中生代導演充分的機會和資源,去透過作品的創作來進行一種自我以及社會共同的修煉。我期待中生代導演可以有這種深刻修煉的機會,尤其是透過公益項目。因為商業項目有市場跟時間的壓力,修煉會是有侷限的。而公益項目通常是為了一種理想,市場跟週期的限制較小,這對已經有經驗的成熟導演來說,發揮的餘地就會很不一樣,帶給社會的回報也會更深刻。

如果我們的社會要產出更多具備精神層面的作品,那麼,主動給中生代創作者開拓這樣的修煉空間,是很關鍵的過程,而不是僅僅視之為可以得獎帶貨的母雞。

DOCO薦片會丨導演張釗維:我想把觀眾從看世界的窗口“推”出去

(△張釗維導演作品《萬物滋養2》劇照)

我希望有更多不是基於商業化目的而做出來的影片,這些是在探究歷史文化的家園,弘揚精神傳統與信念初心。社會本身要發心鼓勵類似這樣的項目,這是為了更具高度的精神提煉,以及滿足更深沉的身心需求。

DOCO薦片會丨導演張釗維:我想把觀眾從看世界的窗口“推”出去

(△張釗維導演作品《傳家本事》截圖)

最後,我想說:紀錄片並非唯一承載真實的文化形式,但它是真實出發的地方。紀錄片可以為你在日常慣性的牆壁上打開一扇窗,讓你看到世界的另一面。但作為創作者的我,所要做的不只是打開一扇窗讓你在窗內往外看而已,我是想透過作品把你推出窗外,去觸碰這些真實、去觸動內心——不管是飛昇、還是墜地,不管是痛苦、還是愉悅。真實是有力量的,而紀錄片必須有同等的力量,如此,方不辜負那些被我們攝入影片中的人事物。


DOCO薦片會丨導演張釗維:我想把觀眾從看世界的窗口“推”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