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留學生有家難回,你還在一門心思送孩子“出去”嗎?

教育部的消息顯示,我國在海外留學人員約160萬,目前仍有140萬左右在國外,中國留學生數量較多的國家分佈如下:


英國小留學生有家難回,你還在一門心思送孩子“出去”嗎?


按照數據測算,這9個國家的中國留學生數量,佔全國出國留學生總數的比例達到九成。而同樣是這9個國家,累計的確診病例,同樣佔到海外病例的一大半。

其中最突出的是美國,它的疫情最重,擁有的中國留學生也最多,我國約有四分之一的留學生是在美國讀書。英國的確診數量雖排第七,但從我國的輸入型病例看,在確診的留學生當中,從英國返回的也非常多。

如果不是這次疫情,很多人壓根不知道英國還有我國15000個“小留學生”。


什麼叫“小留學生”?他們的年齡在10歲到17歲之間,平均年齡是十三四歲。有1.5萬,都是未成年的孩子,有的甚至只有8、9歲。

這些低齡小留學生處境特殊——他們難以獨立生活,還需要監護,甚至被拒絕單獨乘機。

最慘的是,他們遇上了復活節假期。按原計劃,不少英國學校將在3月27日開始放假,假期2-3周。

一些小留學生提前半年買好了回國機票,而留下的學生,要麼住進寄宿家庭,要麼參與“夏令營”式的假期研學活動。然而,新冠疫情席捲全球,3月20日起,英國關閉了所有中小學校。

學校關了,孩子不能去學校,只能去寄宿家庭。

可是,現在是特殊時期,英國人心惶惶,自顧不暇,誰還有閒心去照顧這群中國的孩子?一些寄宿家庭直接拒絕了入住請求,因為他們也害怕這些孩子會把病毒帶入自己的家。

那麼,這些孩子將面臨的是無家可歸,連吃飯都成了問題。

有人會說,趕緊讓這些孩子坐飛機回國內啊


可現狀是,英國關閉了大部分可以到中國的航班,剩下的要麼早已經賣光了票,要麼就是需要在日本和泰國等地轉機,而這些地方也早就禁止非本國人入境。而家長們更擔心的是,轉機的時候,無人看護的孩子更容易感染病毒。

所以現在面臨的現狀是:撤,撤不回,機票緊張,轉機危險,包機難以實現;留,留不下,疫情下孩子可能無人照看。


兩難。

英國小留學生有家難回,你還在一門心思送孩子“出去”嗎?

很多網友也開始從最先的擔憂轉而變成了憤慨:這些家長是怎麼想的?孩子年紀這麼小,三觀都還沒有形成,就被丟進一個陌生的環境裡面去進行所謂的“深造學習”、“開眼界”?圖什麼?

當然是圖一個錦繡前程啊。


許多家長們除了覺得孩子可以在英國學到不一樣的“優質”教育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英國呆滿十年,可以拿那邊的綠卡,獲得永久居住權。

剛好小學、初中,到大學畢業,就可以拿到綠卡。


英國小留學生有家難回,你還在一門心思送孩子“出去”嗎?


朱女士和丈夫非常重視教育,在一次和朋友聊天時,朱女士聽說只要孩子能夠在英國留學十年,就能夠獲得綠卡長期居住在英國。若想回國發展,以英國留學生的身份返回國內“高考”,也能夠輕而易舉地進入到清華北大等頂尖985名校。

朱女士心動了。

作為一個過來人,她深知國內高考競爭壓力之大,何況她和丈夫如今家庭年收入有兩百多萬,完全有足夠能力給孩子選擇另外一條路。

於是,他們找到了留學中介,把幼小的兒子送到坐飛機都需要十多個小時的英國去唸書。2月中旬,國內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他們還慶幸孩子不在國內,可萬萬沒想到從3月起歐洲疫情也爆發了,並且越來越嚴重。他們慌了,開始擔心兒子,但這個時候機票已漲到了天價,而且關鍵是根本買不到!


英國小留學生有家難回,你還在一門心思送孩子“出去”嗎?


夫妻兩人徹底懵了,如今兒子無法回國,卻被迫頻繁更換著寄宿家庭。而且寄宿費也暴漲,原來的寄宿家庭每天只需要40英鎊,現在已經漲到90英鎊了!這個價錢在國內能夠住五星級賓館了!


而且這些寄宿家庭大多都是中老年人在經營,本身免疫力比較薄弱,一旦發生什麼意外,父母不在身邊,她都不敢想象兒子會怎麼樣!

英國小留學生有家難回,你還在一門心思送孩子“出去”嗎?

還有無數“小留學生”的家長和朱女士一樣,在中國心急如焚,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睡睡不著,吃吃不下,整天擔心孩子的安危。視頻的時候,孩子隔著屏幕哭,家長們也跟著眼淚嘩嘩直流。

好在,在祖國的安排下,就在上個週末,兩批近400位“小留學生”成功從紐約包機回國,據悉此前也已有小留學生乘包機離英回國,目前正在隔離。真的感慨,無論是否回國,祖國永遠是留學生最堅強的後盾!

英國小留學生有家難回,你還在一門心思送孩子“出去”嗎?

這次疫情也給家長們提了個醒,跨境教育的不確定性。那些原本想早點送孩子出國的家長,更加需要謹慎考慮“低齡留學”的風險性。


那些低齡留學的“得”與“失”


在這次事件中,不少網友紛紛指責“小留學生”的家長們:你怎麼忍心把那麼小的孩子一個人送到國外?還妄想著孩子以外國留學生的身份回國,和國內孩子競爭優質的教育資源,破壞國內教育公平,目的不純,現在好了,自作自受!

英國小留學生有家難回,你還在一門心思送孩子“出去”嗎?

英國小留學生有家難回,你還在一門心思送孩子“出去”嗎?


其實客觀來看,誰不希望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呢?與其批判這些家長在教育規劃路線上的“對錯”,不如更多關注他們在教育上的“取捨”。


留學的眾多好處不言而喻:它為孩子們打開了一個更豐富、更精彩、更自由的世界,通過完全不一樣的文化環境和課堂學習環境,從小處來說,可以提升語言水平、參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而從大處來說,可以豐富人生閱歷拓寬眼界、培養獨立自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成為一個自信並用於挑戰的人。


在中西對撞的夾縫中,孩子通過留學可以得到很多,但“有得必有失”,得到了一些,終究,也會失去一些東西。


1

中文教育和愛國教育的“缺失”


教育從來都是個廣泛的概念,不僅僅侷限在學校內部。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愛國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內容,如果選擇了低齡留學,那麼這些基本上就被放棄了。


在持續香港亂局中,不少香港年輕人成為蒙面 “黑衣人”,到處實施暴行和破壞,叫囂要“攬炒”(粵語“同歸於盡”的意思)。既讓人憤慨、痛心,又值得深刻警醒和反思“暴”與“亂”背後的香港教育“病因”。


本該是天真無邪的學生,卻衝到了暴力集會第一線;本來是陽光向上的青少年,卻滿目猙獰、侮辱國旗、攻擊警察......這都是因為中文和愛國教育的缺失。這些缺失,造成了香港與內地語言文化上的某種“隔斷”。在歷史教育上,這種“隔斷”體現得更加明顯。


2016年年底,有媒體曾做過一個調查,考察香港的中學歷史教育現狀。其中,關於“新中國成立於哪一年”這個問題,來自80所香港中學的300多名學生,只有27%的人能準確答出“1949”。


中國歷史教育的長期弱化,使得香港年輕人缺乏正確的歷史觀和國家、民族認同感。某種意義上,是歷史認知的巨大缺失,給了“港獨”滋生的環境。


且看通識教材如何顛倒黑白:


英國小留學生有家難回,你還在一門心思送孩子“出去”嗎?

英國小留學生有家難回,你還在一門心思送孩子“出去”嗎?


不止教材,教育者也出了問題。通識課教師的質量參差不齊,很多老師甚至帶有主觀的政治立場。


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從小在所謂“優質西方教育”教材的耳濡目染下,被西方價值觀影響,形成了“自以為優越的世界觀、價值觀”,進而調轉槍頭,攻擊自己的國家……其實從小在國際學校成長,接著又在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離開父母獨自在國外的小留學生群體又有什麼不同呢?他們有著黃色的皮膚,卻缺失中國文化的浸潤;他們生於中國,卻並不瞭解中國。要如何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國家觀念、國民身份認同,對小留學生父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2

孩子越小,越容易迷失,“三觀”越容易崩塌

隨著國家強盛,如今出國變得非常容易,越來越多的中產選擇讓孩子出國,他們認為這是為孩子博取美好前程的一條捷徑,而且似乎是越早越好。

於是,在孩子才剛十多歲還沒形成自己三觀的時候,他們便送孩子出國。但由於自己國內事業發展形勢很好,不捨得脫產陪讀,於是大多數人選擇了讓孩子一個人留在國外唸書。他們認為自由的環境、獨立的氛圍、交融的文化、豐沛的體驗……這些可以讓孩子開闊眼界,從小學會獨立、堅強。


對於小小年紀就來到異國他鄉的低齡留學生來說,國外的一切都太新鮮了,如果自制能力不強,就極易受到外界的誘惑,可能沉迷在一些不良嗜好裡,慢慢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而父母身在國內,根本無法瞭解孩子的真實狀況,更不能對孩子的行為及時加以糾正,任由正處在青春期的他們自由發展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和價值觀,其中的風險想想就很可怕。

曾經,十幾個來美讀高中的中國小留學生對兩名同校女生施以長達五個多小時的虐待,包括扒光衣服、暴打、用菸頭燙傷乳頭、強迫吃沙子、剃掉頭髮逼其吃屎等令人髮指的暴行。美國律師稱這一案件“性質之惡劣,手段之殘忍,涉案人數之多,所犯罪行性質之嚴重,在美國刑事案件中實屬罕見。”據悉,根據美國法律,十幾個施暴的小留學生中超過十八歲的主要被告可能將面臨最高終身監禁的刑期,其他人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

事實上,正處於青春期這個敏感年齡段的孩子沒有家長在身邊,缺乏應有的庇護和管教,很容易成為群體意識的奴隸,欺負他人或被他人欺負。


再細看捲入這起暴力案的小留學生,全部來自洛杉磯一所以中國留學生為主的私立高中,暴力欺凌在那裡屢屢發生,案中的受害人之前已經多次被打。可是打人者和被打者的父母對此都一無所知,想來他們做夢都沒有想到孩子在他們心中“高大上”的美國學校裡竟然幹著與國內校園裡的小混混一樣的勾當。


小到暴力衝突,大到人生價值觀,家長不在身邊,孩子會被影響成為什麼樣子的人?誰也無法知道。


英國小留學生有家難回,你還在一門心思送孩子“出去”嗎?


3

淺薄且自以為是的“西方價值觀”

前陣子一些避難歸國留學的事件,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幾個從英國和法國回來躲避疫情的留學生,因為病毒檢測等待時間有些久,就和防疫工作人員吵起來了。

學生張嘴閉嘴就要找領導,最後還拿出他們覺得很有分量的一句話:“你們這樣的東西,要是傳到外網上去也是很恐怖的呀。

他們覺得學會了兩個詞彙,“人權”、“醫療崩潰”,就可以凌駕在工作人員之上,讓國內工作人員順從他們的需求。他們一個個站起來一米八幾,說起話來邏輯思路溜溜的,但卻個個自私到了極點。避難還不按照國家的規定來,稍微不順心就拍視頻,就哭著喊著自己人權受到了侵犯。

這些在國外安逸慣了的留學生不知道,自己的國家,這段時間究竟經歷了什麼。他們也不知道,那些境外瞞報的毒王,打破了多少次國內已經穩定住的疫情。

如今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孩子們的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實在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英國小留學生有家難回,你還在一門心思送孩子“出去”嗎?


4

壓力大,小留學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耶魯大學一份研究顯示,在130個受調查的中國大陸留學生中,45%有抑鬱症的症狀,29%有焦慮症的症狀,但是隻有4%的學生尋求過心理疏導。


金錢的代價可以量化,很多人也不在乎錢,但由地域距離帶來的疏離感,以及由此產生的兩代人觀念、情感、文化衝突等永遠是家長與小留學生之間無法迴避的“扎心”問題。孩子成長在異國卻無法真正融入當地人,在不同國家文化下的自我認同容易缺失,一旦出現任何偏差其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都是極其慘烈的。這些心理層面的代價,同樣是不少家庭無法承受之重。

初二的時候,雯雯到英國參加夏令營。這是她第一次獨立感受世界,感受不同文化的衝擊,這帶給了她前所未有的震撼,回國後她對媽媽說,“我想出國上學”。

雯雯在國內就是學霸。儘管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極有信心,她的媽媽還是開了兩次家庭會議商討此事,而費用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議題。家裡決定賣掉一套房,來支撐雯雯去國外唸書的學費與生活費。

雯雯的選擇,正是當下低齡留學最熱的方式:通過國內學校與國外高中的聯合辦學,直接申請去國外就讀高中,過程簡便,但花銷成本也相對較高。

到了國外,經過幾年的磨合,雯雯已經適應了英國的生活。國內是學霸的她,在國外依然成績優異,甚至做起了像她曾經那樣從國內來英國讀書的高中孩子的家教。

但是當被問道,“再來一次,還會選擇出國留學嗎?”

雯雯卻說:“如果未來我有孩子,我一定不會讓她在高中時就獨自去國外生活,融入太艱難了。我朋友問過我,覺得出國讀書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我說是孤獨。會有很艱難很想放棄的時候,會有被壓得喘不過氣也只能自己抗的時候……”

英國小留學生有家難回,你還在一門心思送孩子“出去”嗎?

茜茜和雯雯就讀同一所高中,都是以小留學生的身份出的國,但是她並沒有像雯雯那樣適應英國的生活。

茜茜本身性格比較內向,留學期間,因文化背景不同和自身不善交流,她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在國外治療一段時間後效果不佳,不得不休學一年,回國調養。

茜茜的父母知道後,一瞬間覺得“天都塌了”。他們怎麼也沒想到,自己花費巨大送孩子出國留學會是這種結果。

心理學家告訴他們,青春期是孩子心理成熟最重要的時間段,大部分人會在此期間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當一個還沒有成形的思想進入到不屬於主流社會的文化環境中,人們很容易對自身定位產生懷疑,強烈的不安感甚至會伴隨其一生。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箇中國家長的心願。父母們不管是出於何種動機送孩子出去,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發展也好,讓孩子免去國內應試教育的壓力也罷,亦或是讓孩子出去長長見識,首先都要對孩子有個客觀的評價,找到合適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案。

留學很美,但真不是人人合適。


5

從紐約到北上廣,多數留學生選擇“裸歸”

2017年“中國教育在線”發佈過一個官方數據:中國每年大概有60萬學生出國留學,但是有50萬最後都回國了。出國的人越來越多,回國的人也越來越多,“海歸”群體已經不再稀缺。

英國小留學生有家難回,你還在一門心思送孩子“出去”嗎?


這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裸歸”。


不同於“裸婚”、“裸辭”剛出現時的觀念爆炸,“裸歸”幾乎是在暗流湧動中成為不爭的事實。


對“裸歸"一詞的解釋是這麼說的:


指曾經風風光光地走出國門,現在終於又“一絲不掛”回來的人。說白了就是,只有海外學位、沒有實際成就就選擇回國的中國留學生群體。


在出國很稀罕的年代,他們的經歷幾乎自帶濾鏡,在口耳相傳中罩上一層金燦燦的光芒。然而現在,每個人身邊都有幾個出國的老同學。


受疫情的影響,境外經濟下滑是大概率事件。就國內而言,今明兩年應屆生面臨的就業壓力也不小。今年企業校招普遍採取了“保守”的態度,春招推遲,崗位減少。雖然國內研究生大幅擴招,但等這一批研究生畢業進入就業市場的時候,國內用人單位的要求會更加嚴格,就業競爭也會更加激烈。

6

中國的教育其實也不錯!

說實話,時至今日,“砸得起鍋賣得了鐵”讓娃上得起國際學校,掏得起百萬留學學費的中產階級父母們,多數都是國內高考的受益者吧?雖然從前被虐成狗,但是時過境遷,他們抱怨著過去被應試教育磨滅掉的創造力或者想象力,但是另一面卻不得不感嘆,在中國只要努力讀書,還能有一步步走得更高更遠的機會。

以前我們經常看到各種各樣的報道,甭管是英國也好美國也罷,他們的基礎教育其實並沒我們想象得那麼強大。甚至以前有個紀錄片說,英國有個學校引入了中國上海的幾個老師過去上課,大家才突然發現中國的教育這麼先進。


很多家長可能並不知道,他們在英國小學花高價位學習的教材,極有可能是從中國引進的。

英國小留學生有家難回,你還在一門心思送孩子“出去”嗎?

英國小留學生有家難回,你還在一門心思送孩子“出去”嗎?


我們熟知的“九九乘法表”,在英國推行後,被當地盛讚為來自中國的“數學的藝術”。

英國小留學生有家難回,你還在一門心思送孩子“出去”嗎?

邁克爾和太太是香港人,在投行的北京分公司做精算師,如果兩個孩子在國際學校讀書,每年可獲得近40萬元的補助,但邁克爾夫婦還是把兩個孩子送進了北大附小和人大附中的初中部。邁克爾解釋他們為什麼要“逆勢留學”時說:“我們跟學校商量好了,不上政治課。其他課程,尤其是數學課,我覺得有必要。既然有這麼好的機會來大陸生活,讓孩子的國語徹底過關,打好數理化基礎,也算天賜良機。” 邁克爾本人做精算師,收入非常高,就是靠數學好打的天下。在他看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

這些有條件的人放棄西式教育而選擇傳統中式教育,並不是獨出心裁。亞洲式傳統教育理念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進行的第四次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結果顯示,在參與測試評估的34個成員國和地區中,上海152所學校5115名學生的平均成績為556分,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三方面的成績均排名全球第一。其次為韓國(539分)、芬蘭(536分)和中國香港(533分),美國學生排名第26位。這項權威測試顯示出中國基礎教育的強大優勢,以至於當時的英國首相都要求他們的教育大臣來中國取經。

中國的教育並非無可取之處,只是很多優勢被我們自己忽略了。

事實上,中華民族是特別重視教育的民族。在全世界範圍內,中國是最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的國家,也是在教育上投資最多的國家。

先不說九年義務教育學費全免,就單單隻說大學。

眾所周知,美國大學的學費是很貴的,一個普普通通的大學一年就要收你三四萬美元的學費,而好的大學學費都是一年六七萬美元起跳。而且在美國生活的生活成本也很高,經常有留學中介給家長算賬,你的孩子要到美國留學4年,你得準備個兩三百萬人民幣才夠。因此國內賣房給孩子上大學的家長也是不在少數。

再來對比一下,在中國讀公辦大學需要多少錢。

隨便舉一所普通公辦大學,一學期學費是5000元,那麼可能國家撥款2萬,實際真正讀這個大學的費用,是兩萬五。所以說,在中國能夠考上大學的,那都是賺了的。

英國小留學生有家難回,你還在一門心思送孩子“出去”嗎?

英國小留學生有家難回,你還在一門心思送孩子“出去”嗎?


在疫情面前,“選擇回國還是留守”是留學生和他們家長人生中的一道選擇題,學業、考試、安全等,都是選擇背後的或得或失。人生正是一次次的選擇題,承受每次選擇帶來的不確定性。


但疫情終將會過去,關於“國內”還是“國外”,“哪裡的教育好”的討論,又會再次成為各大家長群的討論熱點。


我們這一代家長,接受的挑戰前所未有,最大的原因或許也是當今社會讓我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選擇太多了,到底哪一條是孩子未來的最優路線,誰也說不清。人人都在說“選擇大於努力”,人人又都害怕因為自己的選擇失誤,而耽誤了孩子。

客觀而言,歐美有歐美的教育優勢,中國有中國的教育優勢,體制不同自然教育方式也不同。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確實有其一定的先進性,如果各種條件成熟,相信多數家長還是會希望孩子能出國待一待,讓孩子們的世界觀更完整。但是,

家長們請記住一個最樸素的道理:培養孩子要“先成人,後成才”,讓他們懂得,不管做什麼都要努力,不管在哪裡都是中國人。



版權歸家長口袋所有


家長口袋作為家長教育路上的必備智囊,幫助您緩解升學焦慮,坐覽全球領先教育理念與方法。歡迎關注家長口袋(WX:jiazhangkouda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