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堪稱壯舉,他為什麼會失手?從內外因多方面尋找答案

荊柯刺秦王是中國歷史上無數次刺殺行動中最負盛名的一個。這位名叫荊軻的勇士,為了挽救自己的國家,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刺殺秦王。這種不畏強權,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以及竭力扭轉乾坤、勇於直面困難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但這場刺殺活動最後還是失敗了。是造化弄人,還是有別的什麼原因呢?

荊軻刺秦王堪稱壯舉,他為什麼會失手?從內外因多方面尋找答案

荊軻

荊軻是一個人盡皆知的名字,但我們要先了解,荊軻是什麼樣的身份?什麼緣由導致他以身刺秦?首先解決第一個問題,荊軻是誰?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中是這樣介紹荊軻的:"荊軻者,衛人也。其先乃齊人,徙於衛,衛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司馬遷為我們介紹得非常詳細,荊軻是齊國慶氏的後裔,後來遷居到衛國,人稱慶卿。再後來到了燕國便改姓荊,人稱荊卿。


荊軻喜好讀書舞劍,是一個十足的性情中人,也更像一個遊俠。荊軻曾經向衛元君遊說,卻不為所用。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秦國攻下衛國濮陽(今天河南濮陽西南),作為秦東郡的治所,衛元君則被迫遷到野王(今天河南沁陽),成為了秦王的一個附庸。隨後,荊軻便開始周遊列國。

荊軻刺秦王堪稱壯舉,他為什麼會失手?從內外因多方面尋找答案

高漸離

後來,荊軻在燕國結識了當地的狗屠夫和擅長擊築的高漸離。他們經常在一起對酒當歌,旁若無人。荊軻雖能以酒交友,但也喜好讀書,所以也結識了一些賢豪長者,其中就有他的知遇之人田光,兩人成為摯友後,田光覺得荊軻非等閒之輩,便將他推薦給燕太子丹(又稱燕丹,戰國末年燕王喜的太子),並被太子丹看中,選為刺秦的勇士,最終演出了一出刺秦王的悲壯歷史劇。

那麼燕太子為什麼要刺秦?荊軻又為什麼要接受這一任務呢?

壯士刺秦為哪般?

話說戰國時期秦王贏政一心想滅掉各個諸侯國,實現四海歸一。嬴政重用名將王翦打敗趙國,俘虜趙王,佔領了趙國所有的土地,又派兵向北侵佔土地,兵鋒直指燕國邊界。這時,原來在秦國做人質的燕太子丹見此情形,就偷偷逃了回去。

秦王吞併六國已是大勢所趨,但面對浩浩蕩蕩的秦軍,燕太子害怕災難降臨到自己頭上,於是想了個辦法,決定找人行刺秦王。他先找到田光,但田光年老力衰,於是就向燕太子推薦了荊軻。

荊軻刺秦王堪稱壯舉,他為什麼會失手?從內外因多方面尋找答案

太子丹


我們看看太子丹是怎麼勸說荊軻的:"秦王要兼併天下,讓四海臣服,十分貪婪。現在,韓國已經被滅,秦王又南伐楚,北討趙,接下來就要輪到燕國了。燕國力弱民少,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各諸侯國又害怕秦王,不敢合縱,所以,我認為,如果能有一位勇士出使秦國,以重利相誘,迫使秦王歸還諸候的土地,是最好不過的。如果不行,就殺了他,群龍無首,趁其內亂,諸侯聯合,一定能打敗秦國。"

太子丹的出發點一方面是為了挽救燕國將亡的局勢,反抗強秦的兼併。另一方面,我們不能排除他的個人恩怨,太子丹於年幼時被當做人質留在秦國,他肯定過不上什麼好日子,好不容易逃回了祖國,卻又面臨著也國的命運,燕太子對於秦王定是懷恨在心。

可是,荊軻願意刺秦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有人認為荊軻只是為了報答太子的知遇之恩。的確,荊軻能夠冒著生命危險入虎狼之地,刺殺秦王,從個人情感而言,肯定包含著報恩之情。就在臨死之前,他還念念不忘"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但是就此把刺秦的意義僅歸結為報恩,恐怕太過狹隘了。

荊軻刺秦王堪稱壯舉,他為什麼會失手?從內外因多方面尋找答案

太子丹

從大局來看,燕太子請求荊軻出面的緣由是"今秦有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盡天下之地,臣海內之王者,其意.....臣則禍至燕。燕小弱,數困於兵。今計舉國不足以當秦。諸侯服秦,莫敢合縱。"而當時荊軻的回答是:"此國之大事也,臣駑下,不足任使。"

由此可見,荊軻是把刺秦作為國家大事來看的。後來他激勵樊於期自刎獻首時也曾說:"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既能解除燕國之患,又能為將軍報仇,這也說明了荊軻接受刺秦的任務主要是為了反抗暴秦,並試圖讓燕國走出被滅亡的險境。

陶淵明曾作《詠荊軻》詩:"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明知不論成功失敗,都將一去不歸,這樣把生死置之度外、大義凜然的行為也只有胸懷寬闊、懂得民族大義之人才能做得出。

荊軻刺秦王堪稱壯舉,他為什麼會失手?從內外因多方面尋找答案

太子丹

失敗之因又何在?

據史料記載,荊軻接受刺殺任務後,一行人來到秦國,隨身攜帶價值千金的禮物去見秦王的寵臣蒙嘉。蒙嘉先是在秦王面前吹風:"燕王的確是懼怕大王不敢發兵反抗,他願意舉國稱臣,只求能奉守先王的宗廟。燕王不敢親自前來,特地斬了樊於期的頭顱,並獻上燕國地圖以表誠意。

燕王親自在朝廷送行,派使者前來向大王稟告,請大王明示。"這第一步算是成功了。秦王當然大喜,急忙穿朝服,設九賓之禮,在咸陽宮召見燕國使者。荊軻捧著裝有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裝有地圖的匣子,一前一後走上殿。

當他們走到宮殿前面的臺階時,秦舞陽因為緊張害怕,臉色大變,渾身發抖,讓秦王感到很奇怪。幸好荊軻機智穩重,回過頭朝秦舞陽笑了笑,然後上前謝罪說:"他是北方蠻夷之地的粗人,沒見過世面,今天見得天子的威嚴,所以害怕,還請大王原諒寬容,讓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荊軻刺秦王堪稱壯舉,他為什麼會失手?從內外因多方面尋找答案

荊軻

接下來,秦王讓荊軻把地圖呈上,荊軻小心翼翼地獻上地圖,慢慢打開卷軸,當地圖完全展開時,藏在其中的匕首也顯露了出來。說時遲,那時快,荊軻一把拉住秦王的衣袖,抓著匕首就刺了過去,可惜沒能刺中。秦王大驚失色,抽身而起,掙斷衣袖,伸手拔劍,可急切之間一時難以拔出。

這時,只見荊軻在大殿之上追趕秦王,秦王只好繞著柱子跑,群臣驚慌失措,但又亳無辦法。因為按照秦國律法,上殿大臣不得佩帶任何兵器,守衛宮禁的侍衛雖有武器,但都在殿外,沒有命令也不能上殿。

無奈之下,大臣們只好驚慌地用手去抓荊軻,虧了御醫夏無且用他身上的藥袋向荊軻投去,秦王才有了喘息的機會。秦王拔劍刺向荊軻,砍斷了荊軻的左大腿。荊軻傷殘倒地,就舉起匕首投向秦王,卻擊中了柱子。秦王又回過身來砍殺荊軻,荊軻身中八處劍傷。

荊軻刺秦王堪稱壯舉,他為什麼會失手?從內外因多方面尋找答案

荊軻

荊軻自知事情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大笑,然後痛罵道:"事情沒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捉你,然後要你同我們訂下誓約來回報太子呀!"秦王的大臣們立刻蜂擁而上,斬殺了荊軻。我們在為荊軻扼腕的同時,不禁也感到疑惑,為什麼幹挑萬選的荊軻沒有取得成功,失敗的原因是什麼?秦王在遭襲之後,又為什麼沒能及時拔出佩劍呢?

根據史書的記載,大抵可以分析出一二。

首先,準備不充分,缺乏好的搭檔。荊軻在答應太子丹之後,並沒有立即行動,畢竟刺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需要想好謀劃,充分準備才行。但是燕太子恐懼秦王的進攻,不斷催促荊軻。

另外,刺秦之事只有一人恐怕難以實現,荊軻自始至終準備的都是兩個人的行動計劃。這一點在《史記》也有所記載。荊軻自己很清楚拿著兵器入強秦,必須要小心謹慎,本來他是要等待高手一同前往的,可是燕太子唯恐荊軻反悔,就自己挑選了秦舞陽與荊軻同去。

荊軻刺秦王堪稱壯舉,他為什麼會失手?從內外因多方面尋找答案

荊軻刺秦王

秦舞陽,雖然"年十三殺人,人不敢仵視",可畢竟有勇無謀,心理素質極差。剛走到殿前的臺階就"色變驚恐",這不僅引起了秦王的疑心,也增加了荊軻的心理負擔。

其次,目的的不明確,造成行動的遲疑。燕太子派荊軻去秦國的目的在"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和"則不可,因而刺殺之"這兩者間徘徊。這種目的上的猶豫,必然將導致荊軻刺殺行動上的遲疑,而給荊軻帶了災難性的後果。

根據《史記》所載"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可以看出,如果荊軻抱的是堅決刺死秦王的這種唯一想法,那麼在匕首即將顯現的第一瞬間荊軻就能將匕首拿到手,並且一刀刺進秦王的胸膛,在秦王還沒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之前,秦王就已被刺死了,從而完成這一閃電般的行動。

荊軻刺秦王堪稱壯舉,他為什麼會失手?從內外因多方面尋找答案

荊軻刺秦王

根本輪不到秦王先是大驚,而後又站起身這一系列的反應。一瞬間的遲疑給這次刺秦行動帶了災難性的後果。退一步說,燕太子丹的"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這個設想也是根本辦不到的,充分暴露了燕太子丹在政治上的幼稚。

太子丹還舉了一個"若曹沫之與齊桓公"的例子,當時齊桓公時齊國的實力和政治形勢哪裡能和現在贏政的秦國實力及政治形勢相比呢?在軍事實力懸殊這麼大的情況下妄談"信義",希望秦王能夠講信義,是一種很愚蠢的想法。

最後, 劍術不精。從刺秦的整個過程來看,荊軻的劍法並不高明。據《史記》記載,他應該至少有3次機會。第一次就是剛剛展開地圖的時候,圖窮匕現,離秦王那麼近,秦王又毫無防備,本應是一個絕好的機會,要是高手,必會成功;

荊軻刺秦王堪稱壯舉,他為什麼會失手?從內外因多方面尋找答案

秦王繞柱

第二次機會就是秦王"繞柱而走"的時候,群臣無一 人佩有武器,有武器的士兵又不能私自進入大殿,彷彿"空門"的情況下,荊軻再次沒有刺中,可見他的身手並不靈活。第三次是他被擊倒後,投出匕首之時,匕首卻只紮在了柱子上。

總之,荊軻行刺秦王本來是一個有很大把握能完成的行動,但卻還是失敗了。失敗的後果是憤怒的秦王首先攻打了燕國,讓燕國提早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但荊軻那視死如歸的勇氣和為國家挺身而出的豪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