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很重要

“媽媽,這是我剛剛搭好的積木,好看嗎?”

“媽媽正在忙,你先自己玩會哦。”

“媽媽,我這次數學考了99分,全班第二。”

“扣了1分是什麼原因,下次要更仔細認真!”

“爸爸,你能關心一下我嗎?”

“你還想讓我怎麼關心你?我給你買了這麼多東西,花了這麼多錢,我還不關心你嗎?”

......

類似的對話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家庭經常上演。作為父母,回顧一下當以上情境發生時,當孩子向你分享他的喜怒哀樂時,你是如何回應的?是否也是用幾句話敷衍了孩子,而忽視了孩子當下的情緒?

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很重要

臨床心理學家喬尼斯·韋伯曾提出一個概念——童年期情感忽視(CEN: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指的是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創傷。喬尼斯·韋伯認為 CEN有多種形態,從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不關注子女的真實心聲,到忽視孩子的情感體驗,造成他們的低自尊與自卑等等。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這不僅僅是指榜樣作用,亦是指孩子能從父母那裡找得到映照和反饋,從而健康成長,面對更多的挑戰。

相信我們很多人的童年都有類似的經歷:考試終於考了90多分,回家興奮的拿出試卷給爸媽看,但期待表揚的願望落空;想和爸爸媽媽多呆在一起,但爸媽工作繁忙無暇顧及;有了一個小弟弟或者小妹妹,總感覺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少了很多。

......

這樣的童年說不上有多麼糟糕,但是這些不可見的“忽視”,很可能在內心深處埋下難以解開的“癥結”。

經常處於情感忽視下長大的孩子,就像失去了生活中的一面鏡子,他們發出的所有情緒信號,如同石沉大海,毫無迴音。在一個人最應去了解、探索這個未知世界的年齡,他失去了來自父母和外界的積極反饋。那麼,他本應形塑的那些“人格大廈”:關於自我,自信,信任,愛……都在建造的過程中受損,甚至坍塌。

心理學家認為,當孩子的情感需求長期被忽視,孩子就學會了去隱藏或者壓抑他們的真實感受,情感忽視的負面影響就發生了。所以可以說,情感忽視,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武志紅老師說過:“一個人的脆弱,很少是寵出來的,大多是幼時被情感忽視造成的。”

作為父母,我們除了陪伴和守護好自己的孩子,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到自己孩子的需求,給他們積極的情感回應。

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很重要

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一、關注孩子的感受

其實小孩子都是很敏感的,很多我們家長看不到的東西,孩子都能看到,而且會產生很多的心理感受。比如,家裡養的寵物金魚死了,養的小花枯萎了,這些在大人來看非常平常的事情,小孩子卻會因此而感到難過。

這個時候,父母需要及時關注到孩子的情緒變化,真正的去“聽”到孩子的聲音,不僅僅是給孩子發言權,家長要想辦法讓自己的心也回到和孩子一樣的年齡,因為只有共情之後再談理解,才算是有意義的“傾聽孩子”,體會到孩子當下的心情。

千萬避免跟孩子說“操這個心幹什麼”“你只要管好你自己”這類不在乎,無所謂的言語,否則相當於讓孩子受到了二次傷害,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孩子對很多事情都趕到麻木,而且更嚴重的是,孩子之後就再也不想多跟自己的父母進行交流溝通了。

二、包容孩子的情緒

有個國外的心理學家提出了一個“心理容器”的概念:如果我們能作為一個大的容器去包容孩子的情緒,接住孩子的眼淚,悲傷,無力,甚至是攻擊。能夠共情的去理解孩子的情緒,承受住孩子的情緒帶給你哪怕是焦慮,而不是抽身離開,或者攻擊回去。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孩子情緒外表下隱藏的脆弱,接納孩子這一部分的脆弱,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建設性的積極意義的。

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很重要

三、建立孩子的自信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1968年做了一個實驗,他在一所鄉村小學,從一到六年級各選了三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一個所謂的“未來發展趨勢測驗”,測驗結束後,他把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給了校方,並叮囑他們要保密,免得影響實驗的正確性。這個名單上的學生佔了學生總數的20%,但實際上校長和老師都不知道的是,名單上的學生是隨機選的,羅森塔爾根本沒有去看這個測驗的成績。

奇妙的是,8個月後,校內的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上了名單的那部分學生,成績普遍有了顯著的提高,而且性格變得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慾變得更強。

面對這個結果,羅森塔爾提出了一個詞,叫“權威性謊言”。他認為,他對於校方來說是權威,而校方對於學生來說也是權威,將“你最有發展前途”的“謊言”傳遞到那些作為實驗對象的學生身上,最終這些學生果然變成了這樣的人。

而且,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這些學生並沒有得到明確的語言信息,沒有人當面告知他們是“最有發展前途”的人,是老師們潛移默化中通過情緒和態度影響了他們。因為老師和校長都嚴格遵守了保密協議,但認知上對於那部分學生的欣賞卻是溢於言表的,這部分學生感受到了來自老師“格外的情感”,自然而然得行為發生了變化,傾向於表現的更加具有競爭力。

在這裡,還要補充一個背景。在做這個實驗前,羅森塔爾先拿小白鼠做過實驗。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A組和B組,先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你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接著告訴B組飼養員說,你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後,羅森塔爾對兩組老鼠做穿越迷宮測驗,結果發現,A組老鼠的表現顯然比B組老鼠要好。聽完小白鼠的實驗和學校的實驗,你會發現,權威的期待,可以強有力地影響人和動物。

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很重要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當然並不是任何人的期待都能對一個人或某些動物發揮重大的作用。在羅森塔爾的實驗中,其實還有一個關鍵詞稱之為“權威”。權威就是有權力,有威望,有資源的那一方。在小白鼠實驗裡,飼養員對小白鼠來說是權威,因為他們決定著小白鼠的飲食,甚至生死。而在學校實驗裡,校長和老師對學生有巨大權威,因為他們可以評判一個學生的資質。

但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最原始、也最重要的權威,是父母。孩子的自信或自我期待,其實本源上是父母對孩子的積極期待。父母相信孩子,然後內化到孩子心中,就形成了所謂的“自信”。

家長朋友們,從現在起,愛孩子就從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開始吧,讓我們傾聽孩子的心聲,瞭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