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作為離別的典型意象,具有濃重的傷感氛圍,你知道哪些“長亭”詩詞?

文字拾荒人


自秦漢時代起,在我國的鄉村大約每10裡就設置一個亭子,因為要給信差提供供給、修養等服務(我理解就有點像現在高速上的服務站),慢慢也成為了人們郊遊駐足、分別相送的地方。


特別是經過文人墨客的詩詞吟詠,十里長亭變成了送別的代名詞了,很多詩詞中都引用,題主所提到的“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王實甫是元代的作家,早在唐宋就有很多將“長亭”運用在詩詞中的佳作,在此與大家共賞幾首:


《點絳唇·金谷年年》宋·林逋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餘花落處,滿地和煙雨。

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金谷園裡每年都生出新的青草,年復一年,沒到春天的到來,長勢繁茂,這滿園的春色誰是它的主人呢?枝頭殘敗的花朵在濛濛細雨中凋落滿地。

暮色蒼茫的時刻,又到了離別之時,送者和行者都在這裡話別。南北東西路的芳草,猶如送行者滿滿的離別之情。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 唐·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遠遠地望去,廣茂的樹林被暮煙籠罩著,連綿不斷的寒山放眼望去都是傷感。

暮色已經漫入高樓,有人獨自在樓上發愁。

在玉階上久久凝眸站立,看著一群群歸巢的鳥兒匆匆地飛回棲息的巢中。

何處是歸程啊?歸愁也像那長亭連著短亭、短亭連著長亭的慢慢歸途一樣,連綿不絕,沒有盡頭。


《玉樓春·春恨》宋·晏殊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在楊柳依依、芳草萋萋的長亭古道上,年輕的人們總是能夠輕易擺脫分別的愁苦情緒,踏上遠程的道路。樓頭傳來了五更時分的鐘聲,驚醒了“思念人”的夢境,飄落的花瓣增添了心中的愁思。(這裡的五更鐘,三月雨,都突出送行之人的思念之情)。

不受離別之情困擾的無情人哪裡懂得多情人的煩惱,綿綿的相思愁緒化作了萬縷千絲。天涯海角再遠也有盡頭啊,但是相思之情沒有盡頭,永不停止。


在此分享幾首"長亭“的送別詩詞,滿滿離別愁緒,透過詩詞一覽無遺~


-----END-----


簡秋習文


您的問題很有文學特色,很高興回答如下:

十里長亭一詞出自唐白居易原本、宋孔傳續撰之《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簡稱長亭。

秦漢時期在鄉村大約每十里設一亭,亭有亭長。漢高祖曾為泗水亭長。負責給驛傳信使提供館舍、給養等服務。後來也成為人們郊遊駐足和分別相送之地。特別是經過文人的詩詞吟詠,十里長亭逐漸演變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

長亭在古人送別詩詞中是經常出現的,已經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是送別詩詞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徵性的文字符號。“送君十里長亭,折支灞橋垂柳”乃是古人送別的經典場面。個人以為,柳永在《雨霖鈴》中描寫的送別場面,有長亭,也有楊柳、美酒等符號,實為送別詩詞之佳作名篇。此外,李白、李叔同的長亭詩也頗有傷情之感。

宋柳永《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唐李白《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李叔同(弘一大師)《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關於長亭的詩詞還有很多,這裡不一一介紹了,祝您文字精進,文采裴然!


A怡居


長亭是陸上的送別之所。古代驛站路上約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遊人休息和送別。後來“長亭”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

在古詩詞中,長亭已經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長亭送別,灞橋折柳,無盡的傷感惆悵,讓離人淚灑滿了這些事詞中的十里長亭。

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

如: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此首望遠懷人之詞,寓情於境界之中。一起寫平林寒山境界,蒼茫悲壯梁元

帝賦雲:“登樓一望,唯見遠樹含煙。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此詞境界

似之。然其寫日暮景色,更覺悽黯。此兩句,白內而外。“瞑色”兩句,自外

而內。煙如織、傷心碧,皆瞑色也。兩句折到樓與人,逼出“愁”字,喚醒全

篇。所以覺寒山傷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則以人不歸耳。下片,點明

“歸”字。“空”字,亦從“愁”字來。烏歸飛急,寫出空間動態,寫出鳥之

心情。鳥歸人不歸,故云此首望遠懷人之詞,寓情於境界之中。一起寫平林寒

山境界,蒼茫悲壯。粱元帝賦雲“空佇立”。“何處”兩句,自相呼應,仍以境界結束。但見歸程,不見歸人,語意含蓄。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雖然李叔同詞曲兼擅,但傳記作者陳星先生卻考證出此曲並非詞人的自度曲,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國通俗歌曲的曲調,歌詞也參考了一首日本歌曲——也有論者以為詞意濃縮了《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然而兩首歌曲在美國和日本可能早已湮滅於歷史的大海,但這首借雞生蛋的歌曲卻在中國獲得了長久以至永遠的生命。“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如此悽迷陰柔、詞淺意深但哀而不傷的詞句,配以相當中國化的舒緩旋律,就很難不成為中國的名曲——尤其是在新舊交替、道術滅裂的二十世紀。這首歌已經成了新的“陽關三疊”,“四千餘年古國古”的二十世紀中國人,已經用這首歌“送別”了太多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