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總是時不時的問自己: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每天都忙忙碌碌,

我們到底在追尋什麼。我們真的快樂嗎?又是什麼阻礙了我們的快樂?

我想永遠不會有最終的那個答案,但我們會一步步接近那個答案。

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清晰地看見自己,看見這個世界。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記得幾年前讀過這本書,當時沒有太大的感悟,唯一留下的印象是故事的結局:女主角站在老人的小屋外,想要見老人一面,而老人似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只留下一紙信書在落在門縫下。

而今日重讀,卻有了深刻感悟,大抵是心境不同,體悟也不同。

01我們是誰

故事的一開始第一次相見時,女主角便被老人聞到:“你是誰?”我們又有多少人真正思考過這個問題!

“我是個苦命的人,從小父母離異,只見過父親幾面,十歲以前都由外祖父母撫養,繼父對我一向不好,冷酷疏離。為了脫離家庭,我早早結婚,卻久婚不孕,受盡婆婆和招呼的冷眼。工作上老遇到小人,知心的朋友也沒幾個”亦或“我天生聰明伶俐,才華洋溢、相貌清秀,追求者眾,我是某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從30多歲起月薪十幾萬。”這些都只是我們的一個身份認同。

那麼我們到底是誰?這個問題很難從正面去回答,但我們可以用否定法去回答。

我們的身體是我們嗎?不,從小到大,我們的身體一直在改變,我們“擁有”我們的身體,而不是我們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思想、情緒是我們嗎?也不是,因為我們能覺知到自己的思想和情緒,主體能感受到客體,那麼兩者不應該為同一物,即我們的思想、情緒均不是我們。

我們所有人受苦的根源就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表達我們的東西。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奮力追尋


02我們到底要什麼

我們要財富,因為有了錢,我們可以買車買房、旅遊。那麼買這些東西又是為什麼?為了讓自己生活的更好,為了讓自己更快樂。我們要權力,因為有了權力,我們可以對現在的老闆擺擺派頭、耍耍威風,然後我會感到快樂。我們要健康,因為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我們可以更好地體驗這個世界,我們會更快樂。

所以,人類所追求的東西,像權力、財富、健康,最終目的還是在追求內心的喜悅和和平。

問題是:我們總在追求外界帶給我們的快樂,那麼一旦那個令我們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後,我們的快樂也隨之消失。甚至那個事物依然存在,但我們仍不快樂。而發自我們內心深處的那種喜悅,一旦擁有了她,是誰也奪不走的。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得到愛、喜悅與和平呢?而且,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這些,為什麼幾乎是人人落空?每個強顏歡笑的後面,藏了多少心酸!因為

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層層包裝

03被埋藏的真我

正如上圖所表達的,真我就是內心的喜悅、愛和和平,我們失去了與真我的連結,但人類還是要有自我感,於是我們向外發展,認同於我們的身體、情緒、思想和角色、身份等。於是我們的“小我”、“自我”就由此產生了,我們汲汲追尋外在的東西,卻離想要的快樂越來越遠。

那麼如何打破這個同心圓,迴歸到自我呢?我們需要一層層的剝開所有小我的偽裝。

重新和身體連結

瑜伽和呼吸是讓我們連結自己身體的最快速的辦法。在瑜伽中有一種有關呼吸的說法:人的一生當中,呼吸的次數是固定有數的。所以呼吸愈漫長的人,活得愈久。我們可以通過腹式呼吸法來讓自己的呼吸更深,很簡單,呼吸的時候將手放在自己的腹部,吸氣時腹部凸起,呼氣時腹部回縮,來回幾次就能找到感覺了。

破解情緒的障礙

我們應該明白,每個人的情緒都是跌宕起伏的,就像天有陰晴一樣,是事物的客觀規律,如果我們只能接受喜悅的情緒,而不能接受悲傷、無力的情緒,那無疑是自尋煩惱。我們要做的是,在不好的情緒來臨時,用愛去接納她,去感受她,而不要抗拒自己的感受。我們可以在紙上這下或讀出這樣的句子:我看到自己此刻正有著~的感受,我全身心地接納它,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檢視自己的思想

過往的種種經歷塑造了我們思維模式,而我們總是被自己的思想牽著鼻子走。從小的時候,我們就被父母教育應該怎麼樣怎麼樣,但是我們忘卻了,人本身就是兩面性的。有勇敢就有膽怯,有自信就有自卑,有能幹就有不夠好。為了追求其中的一面,躲避“不夠好”的另一面,我們努力了,但我們依舊焦慮,我們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我們不敢去面對那個真實的自己,真誠地面對自己不夠好的那一面。

所以,認真地深入自己的內心,真正地接納自己吧!

覺察身份認同

人生就像一場戲,難道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戲?扮演好學生、好員工、好朋友、好子女、好父母甚至好人。為了演好這些人生大事的不同角色,我們總要因地因時戴上一些面具,這些面具阻礙了我們發現了真實的自我。

覺知是破除身份認同的第一步,我們要先看到自己認同於某樣東西,比如:有了大量錢我才是一個成功的人;有了好的成績我才是一個好學生、好子女;有很多朋友、被很多人愛才能說明我很好。這樣的想法太多太多,我們沒辦法完全放下,但我們若能瞭解我們所苦苦追尋的東西並不是我們本身,就不會有那麼深刻的執著。反而,以一個“我沒有必須要得到它”的輕鬆心態,我們更能夠接近我們想要的。

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

這個世界上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宇宙的事。

我們沒有權利去幹預他人做什麼,也沒有能力讓宇宙幫我們做什麼,我們唯一能做好的就是自己的事,剩下的就交給這個世界吧!

萬物輕如塵,吾心如明月

我是輕玥,謝謝觀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