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巫山:古鎮鄉愁 新韻龍溪

“紅太陽照家鄉,青山綠水披霞光。堡子山下,果樹成行,龍溪河畔魚米香……龍溪人民鬥志昂揚,幹群團結齊奔小康……”走進重慶市巫山縣西北重鎮龍溪,耳畔時而傳來陣陣悠揚動聽的歌聲。隨著這首《龍溪新貌》之歌的入耳入心,一幅古鎮新韻的畫卷不禁在眼前徐徐展開。

重慶巫山:古鎮鄉愁 新韻龍溪

劉朝明 攝

古鎮印象

位於龍溪場鎮東北部的古鎮,佔地面積2.53公頃,傳統街巷1040米,傳統建築規模21500㎡。古鎮集文物古蹟和風格各異的建築於一體,是巫山縣唯一一座保存尚好原汁原味的古鎮,也是巫山縣兩個市級歷史文化名鎮之一。2014年,古鎮成功申報為“中國傳統村落”,其保護規劃已於去年通過市級專家組評審。

小巷木樓、毛主席語錄、明清碉堡、禹王宮、百年古樹、清式家族大院、搖錢樹……古鎮完好保存著清明、民國、抗戰時期、解放初期等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印記。同時,龍溪還是商貿古鎮,是巫山、巫溪往返商客的驛站,其商貿流通應追溯到引鹽入大昌的時期,即秦漢時期。

“街有多長,樓有多長,晴不落光,雨不失街。”當地就傳的一句俗語是對古鎮的古樸寧靜、風景優美的最好描述。

行走在青石板鋪就的僅幾尺寬的街道上,彷彿是在進行一次時光穿越。眼前的一幕幕叫人浮想聯翩,先輩們的生產與生活場景不由得在我們腦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古鎮給人的印象:歷史悠久,文化厚重。

同時古鎮也給龍溪人啟示:回望先輩昔日初心,牢記今天職責使命。革命傳統黨旗紅,龍溪幹群齊行動。

重慶巫山:古鎮鄉愁 新韻龍溪

劉朝明 攝

蝶變新生

“堡子山下,果樹成行,龍溪河畔魚米香。我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煤礦關閉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生態效益農業,實現了產業上的蝶變。”龍溪鎮黨委書記李開雄介紹。

以前,龍溪是產煤大鎮,煤炭是該鎮的支柱產業。隨著縣上抓生態、淘汰落後產能、推動產業轉型等政策的出臺,龍溪積極行動,在淘汰煤炭產業的同時,努力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子。

在抓產業上,龍溪出實招,採取“講到戶、種到戶、管到戶、幫到戶”“四到戶”措施,規劃種植脆李、柑橘、核桃三個一萬畝,全力打造巫山西北產業重鎮。

李開雄介紹,2018年以來,該鎮召開50餘場次群眾會、院壩會,講通講透產業發展的重大意義,克服基礎差、見效難、風險大等“猶豫不決”、“等待觀望”的傳統農業種植觀念,切實解決“為什麼種”的問題。

結合龍溪土壤、地理區位實際,明確高山帶種核桃,中低山帶種柑橘、脆李和小水果的總體產業佈局,集中連片流轉土地、規模化種植3500畝。實現在家的農戶98%都有種植業,切實解決“種什麼”的問題。

“三分種、七分管”。積極探索推行三種管護模式:成立32個專業合作社,組建專業管護技術隊伍,予以統一管護;無勞動能力的農戶自願聘請專業合作社或種植大戶代管;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戶進行田間技術培訓,由其自行管護。目前,全鎮有效管護面積達到95%,切實解決了“誰來管”的問題。

在積極爭取產業發展幫扶資金的基礎上,建立產業幫扶到戶機制。對貧困戶,實行“幫扶人+產業幫扶”,對非貧困戶,實行“基地和大戶+示範幫扶”的機制,切實解決“誰來幫”的問題。

龍溪產業已化繭成蝶,迎來了美好的明天。

重慶巫山:古鎮鄉愁 新韻龍溪

劉朝明 攝

記憶味道

漫步龍溪大街小巷,位於龍福街53號門市的官福特色食品加工廠映入眼簾。走進店內,苕麻糖、苕皮子、炒麵、包穀坨……清一色用手工苕糖製作的特色小吃,一股清香的味道飄至鼻尖。

用舌尖嘗一嘗苕麻糖,一種記憶的味道油然而生,更勾起兒時那一段永遠也忘不了的回憶。

說起苕麻糖的製作,而且一直堅持,老闆陳官福覺得也是個意外。陳官福老家在天城村,2003年,他將房子搬遷到場鎮。以前他靠炒爆米花養家餬口。

一次,一個熟人給了他一點苕麻糖,他自己炒了一些苕果子,製作成苕果子糖。場鎮居民聞到了香味,直問賣不賣。

“把加工苕麻糖作為一項產業來發展,也許是一個門路。”正愁沒好門路的陳官福思路一出,說幹就幹。於是他添置了鍋、灶等設備,又從農戶處收購紅苕,開始製作苕麻糖。

一干就一發不可收拾。10多年來,每年從9月到12月,就是陳官福一家最繁忙的日子。雖然傳統制作工藝複雜,有時幾天幾夜就睡不了覺,非常辛苦,但一家有了較為穩定的收入。一季收購紅苕在10萬斤左右,一年的收入有10多萬元。

陳官福的苕麻糖因為用純手工製作,甜而不膩,因此遠近聞名,成為“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除了市民上門購買、部分進入超市外,大部分產品從網上遠銷北京、福建、廣東等地。

龍溪紅苕經過傳統手工製作,華麗變身,成為三峽名特小吃,也成為巫山縣知名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者: 劉朝明)

(作者單位: 巫山縣融媒體中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