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唯一不修長城的王朝,原因出人意料!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人們就開始了長城的修建。

中國歷史上唯一不修長城的王朝,原因出人意料!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的秦國、趙國、燕國,到統一六國後的秦朝到之後的漢朝、晉朝、北魏、隋朝、宋朝,修建長城幾乎都成了統治者的頭等大事。

明朝尤其重視對長城的修建,我們今天看到的萬里長城,就是明朝修建的。

中國歷史上唯一不修長城的王朝,原因出人意料!

屈指一數,只有三個大一統朝代沒有修建長城,一個是唐朝,另外兩個是元朝和清朝。

元朝和清朝不修長城,可以理解,因為這兩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發祥地是長城之外的北方草原。

它們南下入主中原後,北方就成了它們的大後方,不存在能夠威脅到自己的勢力,如果它們也修長城,反而會成為回“老家”的障礙。

唐朝為什麼也不修長城呢?

從公元618-907年,整整290年,唐朝都沒修過長城。

長城自打誕生起至唐王朝建立的一千多年裡,相繼貫穿修建的有春秋戰國、秦、漢、北朝、隋等朝代,這其中僅隋楊堅父子統治的38年裡就曾大規模修建過5次之多。為什麼唯獨到了唐朝卻嘎然而止不修建了呢?主要原因何在?很有探討之必要。

中國歷史上唯一不修長城的王朝,原因出人意料!

大家知道李唐王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繼位以後,調整了統治政策,採取為政清廉,輕徭薄賦,團結各族人民,發展生產等一系列措施,使國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稱“貞觀之治”。但由於當時李唐王朝立國不久,尚處在外夷包圍之中,北有東突厥,西北有高昌、西突厥,西有吐谷渾、吐蕃,東北有契丹、奚、高麗等。如何妥善地處理好李唐王朝與周邊這些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關係,始終困惑著唐太宗。在他繼位第三年東吐厥首領頡利擁眾犯邊,唐太宗本著“不戰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戰百勝者,中也;深溝高壘者,下也”(答李衛公問答)的原則,“以突厥災異相仍,頡利不懼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資治通鑑)為理由,一口拒絕了群臣勞民傷財在中大漠邊緣修一道長城的請求。後來他冷靜地總結隋煬帝失敗的經驗和教訓,認為不能善待胡人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他說:“隋煬帝勞百姓,築長城以備突厥,卒無所益”(資治通鑑),“隋煬帝性好猜防,專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謂胡床為交床,胡瓜為黃瓜,築長城以比避胡,終被宇文化及使令狐行達殺之

。”(貞觀政要)他表明自己決不能步其後塵。在與對外政治、外交經濟交往及軍事鬥爭的過程中,唐太宗創造性地總結出一種全新的“華夷一體”的安邊理念,即在政治和外交上堅決屏棄歷代封建統治者貴中華、賤夷狄的傳統偏見,不是武斷的修一道長城將華夷隔絕開來,而是廣泛竭誠地團結周邊各少數民族部落國家。為實現這一目標唐太宗採取了茶馬互市、聯姻和親、結盟納降、因俗而治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功。這可從李白描寫長安城“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的詩句中,推及到當時不修長城的大唐帝國各民族交流融合之盛況。

中國歷史上唯一不修長城的王朝,原因出人意料!

其實,“華夷一體”的思想的產生並非偶然,李唐王朝自身就是在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不但高祖之母獨孤氏、太宗之母竇氏是胡人,朝中的大臣將領也不乏出身周邊民族者。在君臣的思想認識方面,並無鮮明的華夷之分。高祖就曾主張,處理民族問題要有“天下一家”、“胡越一家”(資治通鑑)的大家氣度,唐太宗提出的“華夷一體”安邊理念正式繼承和發揚光大了這一主張,由此幾乎影響了整個唐代,成為其制定國內外重大政策的一個基本指導原則。唐太宗認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資治通鑑)又表示:“我在,天下四夷有不安安之,不樂樂之,如驥尾受蒼蠅,可使日千里也。”(新唐書)唐太宗在安邊問題上突破了傳統思路,不拘泥於以長城限定南北的舊有模式,積極進取、大膽創新、勇於開拓,不修長城,勝修長城,表現了一代“天可汗”所具有的“容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和風範,可圈可點可欽可佩可歌可頌!

正是:君王有道三邊靜,何須萬里築長城!#唐太宗##唐朝##長城#@郭小妮觀歷史@微頭條@悟空問答@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