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當個“野”孩子,有錯嗎?

童年裡藏著生命最初的秘密。它源自本性,卻被我們忽視太久。——蒙臺梭利

做錯事,該打嗎?

前天,好好的倔勁兒又上來了,怎麼哄都不聽,我一氣之下狠狠打了他兩下小屁股,他哇哇大哭。他一哭,我更來氣了,直接把他鎖在門外,自己蹲在屋內。他在外面急得嚎啕大哭,我在屋裡氣得偷偷擦眼淚。做父母的,不把自己逼瘋幾次,真對不起這響噹噹的江湖稱號。

我就想當個“野”孩子,有錯嗎?

好好越來越大,脾氣個性根本不在掌控之內。對他的教育問題,我和他爹隔三差五就要開家庭研討會,以針對近期戰況調整作戰方案。可計劃得再美好,現實情況也會大打折扣。

面對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我倆總是手足無措,常以無視麻痺自己。眼看他的“臭毛病”日益精進,我倆卻總拿捏不好尺度。道理都明白,實操起來卻沒了底氣。

既擔心一味的忍讓溺愛,讓他不知天高地厚,在外挨別人教訓。又怕事事限制,嚴加管教使他缺乏安全感,從而養成凡事應付、討好的心態。

哎,真想仰天長嘯:做父母,好難啊!


2歲叛逆期,應該如何度過?

一天,我出門和朋友聚會,回來晚了。好好因為沒等到我,就一直不肯吃飯。等我匆匆趕到家時,他已經在小區門口等好久了。一路上,我倆你儂我儂,可打開家門那一剎那,我碉堡了!

東西被扔得的滿地都是。吃的、玩的、用的,一片狼藉,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好好指著他的“傑作”告訴我:媽媽沒回來,寶寶生氣,把所有東西都扔地上了,啪啪啪啪... ...他竟然還加上了擬聲詞,是為了跟我再現當時壯闊的場面嗎?簡直氣得肝顫兒。

我就想當個“野”孩子,有錯嗎?

扔東西,應該是所有2-3歲小孩,最擅長又樂此不疲的事。好幾次,看著好好一次又一次把東西扔在地上,我做出非常生氣的表情告訴他:這樣不對。可他卻非常執著,不僅變本加厲,還會帶著一股強烈的不滿看著我說:扔就扔唄。

3歲,人類的大腦已經長到成人的80%。大部分這個年齡的孩子,幾乎都能聽懂父母說話的內容和重點,也具備按照父母要求執行的能力。可偏偏就是這樣一個天然叛逆期,讓父母所有的道理,都被吸進了黑洞!

美國兒科學會(AAP)針對2-3歲孩子的叛逆行為做了5點總結:

1、不斷意識到自我的存在;

2、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3、開始出現挑釁行為,喜歡說“不要”“我的”;

4、要求每個人都按照他的想法思考;

5、無法通過講道理來溝通;


原則性問題,如何把握尺度?

前段時間,我父母過來幫忙帶孩子。每當看到我對好好凶神惡煞的模樣,我爸爸都會說:哎呀,不是原則性問題,不要打孩子啊。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原則性問題”?我特意問了一下度娘,她是這麼解釋的。

原則性錯誤,從廣義上來說,就是指做人、做事侵犯了國家法律、道德底線或公眾共同認知的理念,侵害了國家、集體利益,冒犯了個人尊嚴、基本人權等等。從狹義上來說,可指做人、做事侵犯了某個人處事的態度底線(如宗教信仰、對某事物的偏好等)。

我就想當個“野”孩子,有錯嗎?

如果按這個標準,估計我們很多人一輩子都難得犯一個原則性錯誤。那如果不是原則性錯誤,就不用捱打了嗎?

某次和小姑聊天,我跟她栩栩如生的描繪了一次捱打的場景。初二,暑假期末考試,數學64分,物理53分。我媽拿著成績單,一腳直接把我從椅子上踹到地下。我到現在都記得,當時什麼姿勢飛出去,又是什麼造型趴在地上。

考試考砸了,應該不算原則性問題吧?可我還是免不了一頓打。你們一定聽過這麼一句話:這小孩打皮實了,不怕了。

什麼意思呢?大家可以去惡補一下《變形計》,那裡面多數被交換到農村的孩子,都是被打皮實的主。面對父母的暴打,他們心裡滾動著相同的潛臺詞:隨便打,有種你就打死我。


教育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有段時間,只要好好犯錯,我都會打手板以示懲戒。到後來,他做錯事,會直接跑到我面前說:媽媽打。還有幾次,他做錯事後,忽然意識到我在旁邊,就會立刻換一種警惕的眼神看著我:媽媽,你是不是不喜歡寶寶了?

“不喜歡”這三個字太刺耳了。對孩子來說,“不喜歡”就意味著“失去”。它和“媽媽不要你了”的殺傷力是一樣的。

我就想當個“野”孩子,有錯嗎?

有家長說,小孩子扔東西是天性啊,不該打!確實有科學指出,孩子扔東西完全是出於好奇。在不瞭解地心引力的情況下,他覺得拋出去的東西能自己落到地上,是一件非常神奇又好玩的事。

但是,我們在呼喚天性時,是不是也遺漏了一個重要的底線:安全隱患。

3月31日,廣州一名11歲女童因為不想吃一個蘋果,將蘋果扔下陽臺,將樓下經過的3個月大女嬰砸傷至癱瘓。法院一審判女童家賠償女嬰家185萬元。

貴陽某小區,一個兩歲的孩子把玩具從高空一件一件扔了下來,將樓下停著的一輛價值160萬元的奔馳天窗砸了個洞。

慘劇的背後,是父母的失職。

我們總是提倡,孩子的天性不可扼殺。我們總是教導,如何避免讓孩子成為“受害者”。但我們卻忽略了,如何勸導他不成為一個“施害者”。這種利害關係,不用多說,也一目瞭然。


樹立規則,建立邊界,讓教育充滿彈性

樹立規矩、建立原則、劃清邊界,不意味著要失去天性。兩者之間的平衡、尺度、分寸把握,才是父母該修的學問。

知乎上一位大V說:在家庭教育裡,打基本已經佔據了懲罰方式的最頂層。因為再不濟,你總不能把孩子殺了吧。

孩子不寫作業,你打一頓。孩子撒謊,你打一頓。孩子考試不及格,你再打一頓。你的孩子把別人的孩子打了,你還是打一頓。在他看來,這些不同的錯誤,性質和結果都是一樣的。因為不管做什麼,只要錯了,就會捱打。

我就想當個“野”孩子,有錯嗎?

打著打著你就會發現,他開始破罐子破摔了。反正到頭來都是一頓打,那做什麼都無所謂。於是,他完全失去了原則和邊界。一個家庭的法律體系也就此崩塌。

賞和罰是一體的,作為一個智慧的家長,需要留給孩子足夠的餘地。說白了,就是想象空間。任何事情別做滿,留有彈性,讓空間成為你和孩子之間博弈的砝碼和尺寸。

教育的過程,遠比結果更重要。

讓孩子成為我們的老師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裡寫到:人們在童年時代遭受的苦難往往會在成年之後築起難以逾越的心理障礙,加重成年人與外部世界的衝突。

教育孩子的確是一件非常令人頭疼的事,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精神個體。

我就想當個“野”孩子,有錯嗎?

我們既沒有詳細的參考樣本,也沒有可以複製的教學模版。父母能做的,就是通過自己的摸索、思考、實踐,不斷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

誰都願意做一個無拘無束的“野孩子”。但是,這份天真的背後,不應該始終由父母承擔過失和責罰。長大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願你我都全力以赴,眾望所歸。


歡迎關注公眾號:臘八兔(每一段故事裡,都有你走過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