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货世子”到君临天下,试问你是那位可主岁月沉浮的天子吗?

文/山城小哲

引子:自古以来,舌尖上的皇帝有很多,他们都有自己的嘴上爱好。例如爱吃羊肉的拓跋珪、爱吃柑橘的宋文帝、爱吃粽子的齐明帝等等。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名不见经传,但要说起文治武功,我觉得这几个人对比本文的主人公都有所逊色。那么此人是谁呢,没错,他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虽然他在位时间很短,但他的治理功绩让百姓为之叫好。那么,他特殊在哪呢?

一、不被看好的“吃货世子”乃有志青年。

明成祖朱棣是骑马打天下之人,从文治武功来说,他一直比较喜欢生性好动的二儿子朱高煦。四个儿子当中,朱高煦是武将,跟自己最像,所以甚得朱棣的喜欢。而大儿子朱高炽由于温文尔雅,而且体型较胖、喜静而经常不被朱棣待见。

对于朱高炽被册封为燕世子,朱棣是不情愿的。但是爷爷朱元璋却对朱棣的几个儿子各有喜好,尤其喜欢大孙子朱高炽,再加上朱高炽是长子,按照自古以来的惯例,朱高炽顺理成章地被册封为世子,也算是爷爷的钦点。然而即便是这样,朱棣依然觉得朱高炽不是当世子的料。在与建文帝的斗争中,儿子朱高煦就曾几次救父亲朱棣于危难之中,父亲就曾暗示朱高煦说:“努力吧,皇太子身体不好,多有疾病。”可见朱棣对朱高炽成见很深,而对朱高煦偏爱在心。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朱棣起兵靖难期间,正是朱高炽留守大本营,凭借有限的兵力击退了建文帝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才得以保住了北京城。这在朝廷上下甚得文武百官的信服。即使是这样,朱高炽世子之位能保住吗?朱棣暗许朱高煦的话语能否信以为真呢?朱高炽是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呢?抽丝剥茧,也许一些历史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从“吃货世子”到君临天下,试问你是那位可主岁月沉浮的天子吗?

(朱高炽画像)

二、从励精图治到君临天下。

建文帝发动削藩运动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但令他没想到的是,此次削藩竟是把自己往绝路上送。在历史上,削藩事件有很多,大都以中央集权力量胜利而告终,可偏偏这次建文帝给了朱棣一个绝好的机会,靖难之役以后,朱棣黄袍加身,可能建文帝到死都不会瞑目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闲话不提,单说朱棣称帝以后,其私心任然昭然若揭。皇帝在世时候立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之前燕世子已然确立,而且文武大臣也都很赏识朱高炽,也已经是爷爷朱元璋钦点合法的继承人了。但另一边,朱棣曾经暗许朱高煦,朱高煦骁勇善战,在靖难之役中也立下赫赫战功,又如何向朱高煦交代呢。最终,朱棣迫于明朝内阁制度和汉族的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制度的制约,最终储位之争以朱高炽胜利而告终。按史料记载,虽然朱棣的私心很明显,但朱高炽也根本无心争储,或许这才是一代准君主应有的胸怀吧。

朱高炽不负期许,在其父亲朱棣去世以后,在各位辅政大臣的拥戴下即位。上位以后,朱高炽便积极主张改革,休养生息,大赦天下,使得很多冤假错案得以平反昭雪,天下老百姓无不为之叫好。

一个三观正的君主,会带领一个国家不断走向光明、走向正途,如果一个心胸狭隘、贪图安逸之人来治理国家,最终将导致亡国无疑,甚至遗臭万年。朱高炽在位时间短短10个月,虽然历时很短,但他的英明决策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他的功绩也为天下人侧目。对于他的短命和死因,虽有不同的说法,但这都不足以掩盖他的成绩,所谓瑕不掩瑜,是之矣。

从“吃货世子”到君临天下,试问你是那位可主岁月沉浮的天子吗?

(靖难之役形势图)

三、历史从来不缺主角,只缺文治武功之人。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三分天下,从魏晋南北朝再到元明清,每个朝代的辉煌与黯淡,都在波云诡谲、干戈相向中滚滚向前。每个朝代的君主文治武功也都发挥到了极致。也许是历史的局限性,导致每个王朝都似曾疯狂地上演了最终版的谢幕剧。只是有的曾经一度辉煌,有的则是昙花一现。

历史上从来不缺主角,不缺英雄人物。在力主岁月沉浮的金銮殿上,有的君主开化民主、仁德天下,有的帝王却荒淫无道、残害忠良。类似于朱高炽的皇帝为数不多,他在位时虽然不是最短的,但确是在短期执政上大刀阔斧改革比较显著者。而且这位“吃货皇帝”布施仁义,多得百姓爱戴。纵观历史,以仁德治理天下,是国家走向盛世的顶层智慧表现,但凡集权于一身,只顾自己利益的君王,往往只能快速地走上灭亡的道路。

商纣的横征暴敛把周武王推上历史舞台,隋炀帝的穷奢极欲把江山交给了高祖李渊,朱高炽的远见卓识也承替了朱棣的殷殷希望。正所谓坐得龙椅问江湖,仁义布施真君王。

从“吃货世子”到君临天下,试问你是那位可主岁月沉浮的天子吗?

(历史的车轮抓地有痕)

结语:历史一直是直播频道,没有“如果”可言。华夏文明五千年,平均每两百年就要更替朝代,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我们知道,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甚至说在于一国之君的英明神武。

诚然,历史的局限性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在古代,欠发达的生产力和低劣的生产工具,催生新的历史环境,加之自然灾害等一些天灾人祸,导致了历史车轮无情向前驱使。

一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和文治武功最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亡图存。我们在感慨历史风云气象的同时也不难看出,要想存世百年,必须顺天应人,必须不违常理,必须得到百姓的爱戴,懂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