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吃飽了撐的”(雜談)II王吉友

“吃飽了撐的”本是一句貶義詞或者開玩笑的話,意思是形容人把多餘的精力沒有用到正地方或者用到了不該用的地方。可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滿街道從男到女、從幾歲的小孩到中老年人群,大腹便便成了一種“時尚”,“吃飽了撐的”已經成了威脅中國人身體健康的第一大隱患。聰明的商人看到商機,減肥房、健身房、廣場舞等等新興的行業應運而生,實際上都是因“吃飽了撐的”讓你人為地去消耗體內多餘的能量。

十多年前我在《改革內參》做記者時,我們李社長因糖尿病腰間長期掛了個胰島素自動注射器,我和他開玩笑地說,“都啥年代了,還別個BB機窮扎勢!”李社長嘿嘿一笑說:都是“吃飽了撐的”惹的禍。

我們李社長是一位幽默而善於思索的人,說話風趣而富有哲理,他對我講:中國人餓了幾千年,體內形成的遺傳基因都是把所吃東西的營養成分榨乾榨淨,一點不剩。就像沙漠中的駱駝,兩座高高的駝峰,可儲存有100多千克脂肪,必要時可以轉變成水和能量,維持駱駝三四十天不吃不喝的生命活動。中國的傳統節日為什麼這麼多?形成的原因暫不細說,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在節日這一天美美地咥一頓,快速積攢點能量,然後在隨後漫長的勞動中一點一點消耗,等消耗的差不多了,又到了下一個節日,繼續美美地咥一頓,如此反覆,年復一年。所以,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很少看到胖子和“三高”人群,因為他們只能隔三差五吃飽一頓,沒等堆積起來又消耗了。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徹底告別了吃不飽的年代,然而幾千年來形成的遺傳基因並沒有因為能吃飽了而就不再把食物榨乾榨淨,脂肪該積累的還在積累。天天像過年過節一樣吃,於是,“吃飽了撐的”形成的多餘能量無處消耗,先是在人身上不常活動的肌肉上堆積脂肪,不常活動的肌肉堆滿了就又轉移到常活動的肌肉上堆積脂肪,再堆滿了找不到堆積地方,總不能像幽魂一樣老在血管遊蕩,於是只好堆積在血管壁上,慢慢使血管流淌不暢,瘦子變成了胖子。所以,越來越多的“三高”人群,都是“吃飽了撐的”惹的禍。

李社長的觀點令我感到驚奇和新穎,他不愧為《改革內參》的社長,說起來振振有詞,談起來一套一套。他的這番說教雖然是杜撰出來的怪論,但聽起來似乎不無道理。從那之後,我也開始探討“吃”與中國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

小時候,農村人見面第一句問候語就是“吃了沒有?”僅憑這一點就可以說明“飢餓”一直困擾著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炎黃子孫。我認識的一位外國朋友詼諧地說,“中國的文化來源於一個”吃”,我問他何以見得?他說,中國人將謀生叫餬口;崗位叫飯碗;受僱叫混飯;混得好叫吃得開;受人傷害叫吃虧;猶豫不決叫吃不準;老闆訓不稱職的職工叫你是幹什麼吃的;碰上倒黴事叫吃不了兜著走;辦事不力叫你是吃乾飯的;甚至於女人間嫉妒叫吃醋;把佔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可見“吃”在中國文化根深蒂固!我訓斥他是中國美食吃多,“吃飽了撐的”瞎琢磨。

猴子吃飽了怕耍,人吃飽了怕動。這裡麵包含著深奧的人生哲理。我爺爺活了83歲,日出而耕,日落而歸,勤勞一生,1970年去世。就當時而言,在老家農村的確算高壽。爺爺走得很坦然,無病無災。爺爺有個好習慣,再好吃的飯菜只吃七成,絕不撐著吃。他常說,“吃飯吃七成,說話留七分”,這也許就是他長壽的秘訣和對待生活的態度吧。

我沒有繼承爺爺良好的生活方式,在部隊時,總認為挺個“將軍肚”是有官像的體現,顯得威風凜凜。於是,“吃飽了撐的”便成了飲食習慣,三十多歲肚皮就慢慢鼓起來了,還以此為榮,逢人炫耀。轉業回到地方,不到五十歲就患上糖尿病,但還沒引起重視,整天還是放開肚皮吃,注射胰島素降。反反覆覆,無可終日。體重將近90公斤的我,就像發泡的饅頭,虛而無力,走路氣喘吁吁,睡覺呼嚕聲震耳,血糖忽高忽低,難以控制。最近聽朋友勸告,我採取“飢餓”療法減肥,儘量不吃主食或者少吃,不到兩個月,體重下降將近20斤,一下子覺得輕鬆了許多,藥量也減少了一半。看來有“飢餓”感才有活力,“吃飽了撐的”的生活方式應該擯棄。

“吃飽了撐的”就會覺得啥都無味。相傳朱元璋一次兵敗安徽徽州,逃至休寧一帶,腹中飢餓難熬,命隨從四處尋找食物。一個隨從找到一些逃難百姓藏在草堆裡的剩飯、白菜和豆腐。因別無它物, 隨從只得將剩飯、白菜和豆腐加水煮了,端給朱元璋吃。不料味道竟十分鮮美,朱元璋吃了非常高興,問到"這是什麼美食?"隨從順口答道"珍珠(剩飯)翡翠(白菜)白玉(豆腐)湯"。後來當了皇上的朱元璋,山珍海味“吃飽了撐的”,覺得什麼都沒味,便想到了當年吃的"珍珠翡翠白玉湯"是何等的味美,命當年的隨從如法去做,可當隨從按照當年的做法做好後端給他時,他怎麼也聞不到當年那個味道,吃也吃不下去。

如今,超市的各種反季節蔬菜和水果應有盡有,常常聽到有朋友在埋怨,都是化肥上的,溫室長的,吃不出過去的味道,我會開玩笑反駁一句,你這都是“吃飽了撐的”沒有了食慾。

人無飢餓不香,“吃飽了撐的”對身體如此,對人生也是如此。就知識而言,只有渴望才知道學。小時候無書可讀,借來一本小人書,如飢似渴地鑽在被窩裡一頁一頁翻,生怕第二天沒有看完別人要回,如今自己的書架上堆滿了琳琅滿目的書籍,相反成為一種擺設和炫耀的資本,很少拿下了看看。“明日復明日”的懶惰思想,摧毀了自己的意志和奮鬥的目標。就金錢而言,只有沒有時才知道珍惜。我上軍校時,每月6元錢津貼,年終還攢下48元寄回家,能解決父母生活上不少問題。如今工資五六千,到了月底也沒剩幾個子,知道花完了下月卡上又會重新打來,忘記了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就精神而言,只有有信仰才會有追求。我敬佩藏傳佛教那些信徒,能用身體丈量幾千裡而一個一個長頭虔誠往前叩,那是信仰在支撐著意志。相反人若胸無大志往往會滿足現狀而不思進取。就生活而言,只有有壓力才會有動力。俗話說,還賬容易攢錢難,只有捆起才能捱得起打!如果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會覺得生活太平淡而成為混世魔王。

病從口入,面對美味要控制住自己的食慾,七成為當,八成正好。無論幹什麼都應該有點“飢餓”感,“吃飽了撐的”不可取,不然會誘發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