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让孩子憋住眼泪,给孩子表达情绪的通道,才是更好的爱孩子

昨天在体育场碰到一个男孩,他开心地蹦跳着,一不小心摔在了泥地上,泥土沾了他一身。男孩站起来看到旁边的几个孩子笑他,他立马放声大哭,男孩妈妈蹲下身子对儿子说:

“你是不是感到害羞,觉得别的小朋友会嘲笑你。”男孩点点头,妈妈继续说:“妈妈明白你的心情,妈妈陪着你。”

过了一会儿,男孩恢复平静又继续玩起来。

记起前段时间的一个爸爸处理女儿哭闹的视频,当时网友们纷纷给他竖起大拇指。

别再让孩子憋住眼泪,给孩子表达情绪的通道,才是更好的爱孩子

女儿泣不成声,爸爸抱着女儿,没有手足无措,他幽默地对女儿说:“我们一起轮流哭。”然后他和女儿一起做出哭的表情。

当女儿吃惊地望着悲伤的爸爸时,爸爸说:“轮你了哭了,快哭。”

看着爸爸伤心地哭泣,女孩渐渐停止了哭闹。

别再让孩子憋住眼泪,给孩子表达情绪的通道,才是更好的爱孩子

之后,在面对两个孩子同时哭的场面,爸爸继续用这一招“三个人轮流哭”,几番下来,孩子们恢复了平静。

网友纷纷感叹,原来爸爸也能是带娃高手,可以解决孩子哭闹不止的世纪难题!

其实,并不是这两位家长的方法多高明,而是他们做到了与孩子情感的链接

第一个孩子的害羞和尴尬被妈妈看见了,第二个孩子从爸爸的“哭”里,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获得了安全感、认同感,于是,很快恢复平静。

孩子哭泣,你是如何做的?置之不理、焦头烂额,你的方法,可能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一生。

别再让孩子憋住眼泪,给孩子表达情绪的通道,才是更好的爱孩子

01、孩子哭泣的背后,可能藏着父母的焦虑!

曾经,在街上遇到一个女孩,她拉着妈妈手,眼里含着泪水说:“我不想跳舞了嘛,跟不上节奏。”

妈妈急躁地回女儿:“不许哭,快迟到了,今年考级必须过。”

女孩泪水潸然重复同样的话:“我不去,我跟不上节奏。”

妈妈竟然抓起女儿衣角,边往前拽边说:“赶紧的,我的钱不能白花,学不出明堂,丢死人。”

女孩坐到地上,扯着嗓子放声大哭。

那一刻,我为女孩感到无比心酸。

妈妈丝毫看不到女儿哭泣的原因:跟不上节奏,而把自己害怕孩子学不好,感到丢人的焦虑丢给女儿。

如果,在女孩最初含着泪向妈妈诉苦时,妈妈能够放下焦虑,蹲下身子,舒缓女儿的担忧,帮女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女孩不会哭的一浪比一浪高。

网上有人提问:为什么我特别害怕孩子哭?

一个人回答:那是因为你太焦虑。小时候我特别爱哭,考试成绩差哭,被人欺负哭。长大后,我明白,考试差哭,是因为妈妈会为我成绩担忧,而吃不好、睡不好,被人欺负哭,是妈妈害怕我成窝囊。

孩子的行为,折射父母的情绪!

孩子哭泣的背后,或许是父母无处安放的焦虑。

失败的哭,意味着永不如人;

害怕的哭,意味着弱小无力;

孩子可能看不到本因,却能被空气中弥漫着的,父母的焦虑吓得胆战心惊、泣不成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你自己。”

当看到孩子歇斯底里时,父母应该看看是否一直在压抑内心那个充满担忧与焦虑的自己。

父母能够获得内心的安静,平和看待事物,孩子也能在平和中,绽放笑容。

02、孩子哭泣,最怕父母“看不见”

综艺节目《我们是真正的朋友》中,有一期拍摄遇到台湾地震。

别再让孩子憋住眼泪,给孩子表达情绪的通道,才是更好的爱孩子

大S紧张地给儿子箖打去电话,问地震了害不害怕?箖说害怕,电话里的长辈告诉大S,孩子还哭了,哭的很大声。没想到,汪小菲听到后责备儿子说:“你还哭,你一男孩子,地震有什么可哭的?”

《儿童情绪心理学》一书指出,“哭”只是孩子行为的结果,并非原因。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箖哭泣是因为安全需要受到威胁,强烈的恐惧感,使箖害怕的哭泣。那一刻,他最需父母看见自己的恐惧,得到他们安慰。

孩子哭泣时,不怕父母看不见自己眼角的泪水,而是怕,看不见自己内心的情绪。

小区里有个叫笑笑的男孩,由于体形消瘦,小时候和朋友玩,稍微受点委屈就会哇哇大哭。

每次笑笑哭泣时,一个邻居总是告诉笑笑妈,自己儿子哭,从来不管,这样他才能坚强,而笑笑妈总会抱着儿子抚慰,自己也装作难受、委屈的样子。

慢慢的,笑笑哭的频率越来越少,脸上时常挂着笑容,别的孩子哭泣时,他还会主动安慰。邻居家孩子虽然不爱哭,脸上总写着恐惧、愤怒。

笑笑转变如此大,是因为妈妈看到他泪水背后藏着的无助、害怕,并且理解他的感受,允许他表达。

妈妈的理解、接纳,意味着笑笑不用独自承受别人眼里的懦弱,这给了笑笑乐观的勇气,使他越来越坚强。而邻居孩子的负面情绪始终被压抑,最终转向对自己的歇斯底里。

研究亲子关系的心理学家李雪说:“当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降临到家庭中,他最渴望的是被看见——被父母看见真实的自己。”

作为父母,面对那个哭泣的孩子,内心五味陈杂,但要时刻告诉自己,链接孩子到内心,看见孩子泪水里写着的种种伤痛和期待。

父母的“看见”,最能温柔地擦拭孩子眼角的泪水。

03、允许哭泣,是给孩子情绪的发泄口

综艺节目《放学后》中,一个叫涂诗悦的女孩热爱粤剧。

别再让孩子憋住眼泪,给孩子表达情绪的通道,才是更好的爱孩子

在一次练习中,别的同学都可以走了,自己却被老师留下,继续训练,情绪复杂、又累又饿,最后实在坚持不住了,哭得梨花带雨。

她走到妈妈身边,哭着说想要休息,妈妈却让她擦掉眼泪,重新来一遍,并告诉女儿,以后还有很多困难,很多挫折要面对,累、困,都要咬牙坚持。

别再让孩子憋住眼泪,给孩子表达情绪的通道,才是更好的爱孩子

科学指出,哭,是人类生理情绪的一种正常表达或表露,有助于维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

小女孩的哭,并不是随意耍性子,高强度的练习,使她身体不适、心理压抑,情绪非常低落,她需要通过哭泣,发泄内心的悲伤,但被妈妈阻止了。

负面情绪没有得到疏通,女孩最后的练习,收效甚微。

美国生物化学家费雷认为,人在悲伤时不哭相当于“慢性自杀”。

一个在悲伤面前不被允许流泪的孩子,会把痛苦、失落压抑在心里,他们看起来无坚不摧,内心每时每刻都在自我攻击。

哭泣是一种自我疏导,在哭泣中,孩子内心的浮躁得以平静,紧张得以舒缓,悲伤得以宣泄。

面对孩子哭泣,父母需要树立威严,但请别忘了柔情。忽视和指责,只会让孩子背着沉重的包袱,孤独煎熬。

父母在孩子哭泣时,要给他们递去理解的肩膀,减少苛责,接纳孩子的悲伤、失落。允许孩子在泪水中排解负面情绪,是在帮他们卸下孱弱,迎接更强大的自己。

04、父母如何正确面对孩子的哭泣?

《儿童情绪心理学》一书讲:孩子哭,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身体不舒服,二是情绪不佳,三是用哭闹达到某种目的。

因此,家长在面对孩子哭泣时需要分情况而定。

别再让孩子憋住眼泪,给孩子表达情绪的通道,才是更好的爱孩子

1、判断孩子的哭泣是否由于身体病变

当孩子哭泣时,父母首先要看看孩子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比如发烧、肚子疼等。许多小孩子身体不舒服但很难讲清楚具体哪里不舒服,因此孩子出现没有缘由的哭闹时,父母就要详细地询问孩子是不是身体难受。

如果孩子生病了,第一时间带孩子治疗,如果不是,就考虑孩子是否因为情绪不佳而哭泣。

别再让孩子憋住眼泪,给孩子表达情绪的通道,才是更好的爱孩子

2、当孩子因情绪不佳而哭泣,父母的耐心很重要!

心理学家孙瑞雪在《起点》一书中,有一个爸爸面对孩子哭泣时的细节描写。

婴儿把脸贴在爸爸的胸前,头来回地、猛烈地磨蹭着,哭声响彻车厢。爸爸一边轻声咿嘘,一边将嘴唇轻轻落在婴儿的头顶处,柔软地、有节奏地、轻轻地吻着,没有想阻止婴儿哭声的企图,一直持续不断地宁静陪伴。最后,婴儿突然停止了哭泣,抬起了头,和爸爸对视着连接了。

这位爸爸,没有被女儿的哭泣弄得心烦意乱,他耐心的亲吻、凝视,使孩子感到安宁,从而慢慢地恢复平静。

孩子的感觉很灵敏,他能快速判断出父母是否真的在抚慰自己。

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小女孩抢了朋友的玩具,朋友夺回后,女孩放声大哭。

妈妈抱住女儿,摸着女儿的脸说:“妈妈知道不能拥有喜欢的玩具是一件很伤心的事,可你抢别人的玩具,人家是不是和你一样想哭呢?你喜欢,可以告诉妈妈,妈妈会给你买?”

肯定女儿伤心的情绪,判断女儿行为的对错,告诉女儿正确的做法,女孩在妈妈耐心引导下,平缓了心情,认识到错误的她,主动向朋友道了歉。

有的网友说:“要是我,先打她一顿,抢了别人东西还有脸哭。“

暴力制止,会让孩子立马停止哭闹,但不会让孩子认识到错误。

父母在孩子哭泣时,拥抱他们,耐心引导他们,可以让孩子在逐渐平缓的情绪中,接纳父母的教育,正视自己的问题。

父母的耐心,才是疗愈孩子哭泣最好的良药!

一个孩子打碎了鱼缸 ,被吓得嚎啕大哭,妈妈把他搂在怀里说:“哭吧,有妈妈在。”

简单又有力的回答,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

别再让孩子憋住眼泪,给孩子表达情绪的通道,才是更好的爱孩子

3、给孩子建立明确的规则,让孩子有承担力

一位妈妈曾对我说,她儿子经常用哭闹的手段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自己不给儿子买,儿子能坐到地上哭一个小时不走,自己各种软磨硬泡都试了,但没有用。

我问她为何孩子会这样?她说都是因为孩子小的时候被家人溺爱,他要什么家人们给他买什么,他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慢慢得孩子成了小霸王,稍微不顺他心,就大哭大闹。

这个孩子身上很明显缺少规则感,父母没有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导致孩子随心所欲。

心理学家李玫瑾说:“为什么孩子会随心所欲,因为在他们眼里,家长的爱是没有界限的。”

孩子一旦认为父母要无条件接受自己的任何行为,那他稍微不顺心就会用哭闹解决。因此,必须要给孩子从小建立规则感,明确做事的界限,比如,不能抢别人的东西,不能重复要相同的玩具,每天玩电子产品不超过一个小时等,当孩子越界,父母要不被孩子的泪水“打败”,按规定给予惩罚。

别再让孩子憋住眼泪,给孩子表达情绪的通道,才是更好的爱孩子

4、提高孩子“情绪颗粒度”,让孩子精确感受自己的情绪

“情绪颗粒度”是美国心理学家巴瑞特提出的,指一个人构建更细致的情绪体验的能力。情绪粒度高的人,能够充分感受自己或他人的情绪,并用丰富的词汇来表达自己或他人的情绪。

比如表达“好”的情绪,高情绪颗粒度的孩子会用快乐,满意,兴奋、放松,喜悦,充满希望,备受鼓舞,骄傲等一系列词精确表达自己好的情绪,而情绪颗粒度低的孩子只能用“我感觉不错”来形容。表达“不好”的情绪,高情绪颗粒度的孩子能够精确描述自己的感受如生气,愤怒,恐惧,焦虑,暴躁,懊悔,尴尬,窘迫,憎恶,不满等,低情绪颗粒度的孩子只能说出“我不开心”。

当孩子哭泣时,他更多是被“糟糕”的情绪所缠绕,孩子一直哭泣,很可能连他自己都不能准确体会自己的情绪,更不知道如何向他人传递自己不好的情绪,于是只用哭来解决。如果家长不去探究孩子内心真正的情绪,很容易仅凭孩子表面现象错误理解孩子。

因此,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情绪颗粒度”,当孩子的“情绪颗粒度”被提高,他就能精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父母充分交流,而不是只用眼泪表达自己的负面感受。

父母提高孩子“情绪颗粒度”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情景给孩子输入相应的情绪词汇。

比如孩子被抢了玩具,父母详细描述孩子的感受,输入情绪词汇愤怒、无助。孩子遇到不会的题,输入词汇焦急、懊恼。当孩子有大量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他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表达出来,并与他人沟通,而不是生闷气,独自哭泣。

别再让孩子憋住眼泪,给孩子表达情绪的通道,才是更好的爱孩子

李雪说:“哭泣是表达内心情绪感受的方式,它不应该被阻止,而应该被呵护、陪伴,被充分允许。”

孩子伤心地哭泣时,有父母的看见、允许,陪伴,他们才能勇敢释放内心的悲伤,用更加坚定的姿态,勇敢大步向前迈,迎接未来的挑战。

孩子每个撕心裂肺哭泣的时刻,父母的心都是揪着的,有对孩子的心疼和担忧,也有在生活积赞的压力的下的焦虑和浮躁。

感谢所有值得被疼惜的父母,感谢在孩子哭泣的每一瞬间,你们能够温柔以待。

青芒,用心理学改变生活的终身写作者!欢迎关注@青芒育儿 我们一起阅读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