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讓孩子憋住眼淚,給孩子表達情緒的通道,才是更好的愛孩子

昨天在體育場碰到一個男孩,他開心地蹦跳著,一不小心摔在了泥地上,泥土沾了他一身。男孩站起來看到旁邊的幾個孩子笑他,他立馬放聲大哭,男孩媽媽蹲下身子對兒子說:

“你是不是感到害羞,覺得別的小朋友會嘲笑你。”男孩點點頭,媽媽繼續說:“媽媽明白你的心情,媽媽陪著你。”

過了一會兒,男孩恢復平靜又繼續玩起來。

記起前段時間的一個爸爸處理女兒哭鬧的視頻,當時網友們紛紛給他豎起大拇指。

別再讓孩子憋住眼淚,給孩子表達情緒的通道,才是更好的愛孩子

女兒泣不成聲,爸爸抱著女兒,沒有手足無措,他幽默地對女兒說:“我們一起輪流哭。”然後他和女兒一起做出哭的表情。

當女兒吃驚地望著悲傷的爸爸時,爸爸說:“輪你了哭了,快哭。”

看著爸爸傷心地哭泣,女孩漸漸停止了哭鬧。

別再讓孩子憋住眼淚,給孩子表達情緒的通道,才是更好的愛孩子

之後,在面對兩個孩子同時哭的場面,爸爸繼續用這一招“三個人輪流哭”,幾番下來,孩子們恢復了平靜。

網友紛紛感嘆,原來爸爸也能是帶娃高手,可以解決孩子哭鬧不止的世紀難題!

其實,並不是這兩位家長的方法多高明,而是他們做到了與孩子情感的鏈接

第一個孩子的害羞和尷尬被媽媽看見了,第二個孩子從爸爸的“哭”裡,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獲得了安全感、認同感,於是,很快恢復平靜。

孩子哭泣,你是如何做的?置之不理、焦頭爛額,你的方法,可能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一生。

別再讓孩子憋住眼淚,給孩子表達情緒的通道,才是更好的愛孩子

01、孩子哭泣的背後,可能藏著父母的焦慮!

曾經,在街上遇到一個女孩,她拉著媽媽手,眼裡含著淚水說:“我不想跳舞了嘛,跟不上節奏。”

媽媽急躁地回女兒:“不許哭,快遲到了,今年考級必須過。”

女孩淚水潸然重複同樣的話:“我不去,我跟不上節奏。”

媽媽竟然抓起女兒衣角,邊往前拽邊說:“趕緊的,我的錢不能白花,學不出明堂,丟死人。”

女孩坐到地上,扯著嗓子放聲大哭。

那一刻,我為女孩感到無比心酸。

媽媽絲毫看不到女兒哭泣的原因:跟不上節奏,而把自己害怕孩子學不好,感到丟人的焦慮丟給女兒。

如果,在女孩最初含著淚向媽媽訴苦時,媽媽能夠放下焦慮,蹲下身子,舒緩女兒的擔憂,幫女兒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女孩不會哭的一浪比一浪高。

網上有人提問:為什麼我特別害怕孩子哭?

一個人回答:那是因為你太焦慮。小時候我特別愛哭,考試成績差哭,被人欺負哭。長大後,我明白,考試差哭,是因為媽媽會為我成績擔憂,而吃不好、睡不好,被人欺負哭,是媽媽害怕我成窩囊。

孩子的行為,折射父母的情緒!

孩子哭泣的背後,或許是父母無處安放的焦慮。

失敗的哭,意味著永不如人;

害怕的哭,意味著弱小無力;

孩子可能看不到本因,卻能被空氣中瀰漫著的,父母的焦慮嚇得膽戰心驚、泣不成聲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你自己。”

當看到孩子歇斯底里時,父母應該看看是否一直在壓抑內心那個充滿擔憂與焦慮的自己。

父母能夠獲得內心的安靜,平和看待事物,孩子也能在平和中,綻放笑容。

02、孩子哭泣,最怕父母“看不見”

綜藝節目《我們是真正的朋友》中,有一期拍攝遇到臺灣地震。

別再讓孩子憋住眼淚,給孩子表達情緒的通道,才是更好的愛孩子

大S緊張地給兒子箖打去電話,問地震了害不害怕?箖說害怕,電話裡的長輩告訴大S,孩子還哭了,哭的很大聲。沒想到,汪小菲聽到後責備兒子說:“你還哭,你一男孩子,地震有什麼可哭的?”

《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指出,“哭”只是孩子行為的結果,並非原因。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箖哭泣是因為安全需要受到威脅,強烈的恐懼感,使箖害怕的哭泣。那一刻,他最需父母看見自己的恐懼,得到他們安慰。

孩子哭泣時,不怕父母看不見自己眼角的淚水,而是怕,看不見自己內心的情緒。

小區裡有個叫笑笑的男孩,由於體形消瘦,小時候和朋友玩,稍微受點委屈就會哇哇大哭。

每次笑笑哭泣時,一個鄰居總是告訴笑笑媽,自己兒子哭,從來不管,這樣他才能堅強,而笑笑媽總會抱著兒子撫慰,自己也裝作難受、委屈的樣子。

慢慢的,笑笑哭的頻率越來越少,臉上時常掛著笑容,別的孩子哭泣時,他還會主動安慰。鄰居家孩子雖然不愛哭,臉上總寫著恐懼、憤怒。

笑笑轉變如此大,是因為媽媽看到他淚水背後藏著的無助、害怕,並且理解他的感受,允許他表達。

媽媽的理解、接納,意味著笑笑不用獨自承受別人眼裡的懦弱,這給了笑笑樂觀的勇氣,使他越來越堅強。而鄰居孩子的負面情緒始終被壓抑,最終轉向對自己的歇斯底里。

研究親子關係的心理學家李雪說:“當一個生命帶著極大的愛和信任降臨到家庭中,他最渴望的是被看見——被父母看見真實的自己。”

作為父母,面對那個哭泣的孩子,內心五味陳雜,但要時刻告訴自己,鏈接孩子到內心,看見孩子淚水裡寫著的種種傷痛和期待。

父母的“看見”,最能溫柔地擦拭孩子眼角的淚水。

03、允許哭泣,是給孩子情緒的發洩口

綜藝節目《放學後》中,一個叫塗詩悅的女孩熱愛粵劇。

別再讓孩子憋住眼淚,給孩子表達情緒的通道,才是更好的愛孩子

在一次練習中,別的同學都可以走了,自己卻被老師留下,繼續訓練,情緒複雜、又累又餓,最後實在堅持不住了,哭得梨花帶雨。

她走到媽媽身邊,哭著說想要休息,媽媽卻讓她擦掉眼淚,重新來一遍,並告訴女兒,以後還有很多困難,很多挫折要面對,累、困,都要咬牙堅持。

別再讓孩子憋住眼淚,給孩子表達情緒的通道,才是更好的愛孩子

科學指出,哭,是人類生理情緒的一種正常表達或表露,有助於維持心理的健康與平衡。

小女孩的哭,並不是隨意耍性子,高強度的練習,使她身體不適、心理壓抑,情緒非常低落,她需要通過哭泣,發洩內心的悲傷,但被媽媽阻止了。

負面情緒沒有得到疏通,女孩最後的練習,收效甚微。

美國生物化學家費雷認為,人在悲傷時不哭相當於“慢性自殺”。

一個在悲傷面前不被允許流淚的孩子,會把痛苦、失落壓抑在心裡,他們看起來無堅不摧,內心每時每刻都在自我攻擊。

哭泣是一種自我疏導,在哭泣中,孩子內心的浮躁得以平靜,緊張得以舒緩,悲傷得以宣洩。

面對孩子哭泣,父母需要樹立威嚴,但請別忘了柔情。忽視和指責,只會讓孩子揹著沉重的包袱,孤獨煎熬。

父母在孩子哭泣時,要給他們遞去理解的肩膀,減少苛責,接納孩子的悲傷、失落。允許孩子在淚水中排解負面情緒,是在幫他們卸下孱弱,迎接更強大的自己。

04、父母如何正確面對孩子的哭泣?

《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講:孩子哭,原因主要有三種:一是身體不舒服,二是情緒不佳,三是用哭鬧達到某種目的。

因此,家長在面對孩子哭泣時需要分情況而定。

別再讓孩子憋住眼淚,給孩子表達情緒的通道,才是更好的愛孩子

1、判斷孩子的哭泣是否由於身體病變

當孩子哭泣時,父母首先要看看孩子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比如發燒、肚子疼等。許多小孩子身體不舒服但很難講清楚具體哪裡不舒服,因此孩子出現沒有緣由的哭鬧時,父母就要詳細地詢問孩子是不是身體難受。

如果孩子生病了,第一時間帶孩子治療,如果不是,就考慮孩子是否因為情緒不佳而哭泣。

別再讓孩子憋住眼淚,給孩子表達情緒的通道,才是更好的愛孩子

2、當孩子因情緒不佳而哭泣,父母的耐心很重要!

心理學家孫瑞雪在《起點》一書中,有一個爸爸面對孩子哭泣時的細節描寫。

嬰兒把臉貼在爸爸的胸前,頭來回地、猛烈地磨蹭著,哭聲響徹車廂。爸爸一邊輕聲咿噓,一邊將嘴唇輕輕落在嬰兒的頭頂處,柔軟地、有節奏地、輕輕地吻著,沒有想阻止嬰兒哭聲的企圖,一直持續不斷地寧靜陪伴。最後,嬰兒突然停止了哭泣,抬起了頭,和爸爸對視著連接了。

這位爸爸,沒有被女兒的哭泣弄得心煩意亂,他耐心的親吻、凝視,使孩子感到安寧,從而慢慢地恢復平靜。

孩子的感覺很靈敏,他能快速判斷出父母是否真的在撫慰自己。

在抖音上看到一個視頻,小女孩搶了朋友的玩具,朋友奪回後,女孩放聲大哭。

媽媽抱住女兒,摸著女兒的臉說:“媽媽知道不能擁有喜歡的玩具是一件很傷心的事,可你搶別人的玩具,人家是不是和你一樣想哭呢?你喜歡,可以告訴媽媽,媽媽會給你買?”

肯定女兒傷心的情緒,判斷女兒行為的對錯,告訴女兒正確的做法,女孩在媽媽耐心引導下,平緩了心情,認識到錯誤的她,主動向朋友道了歉。

有的網友說:“要是我,先打她一頓,搶了別人東西還有臉哭。“

暴力制止,會讓孩子立馬停止哭鬧,但不會讓孩子認識到錯誤。

父母在孩子哭泣時,擁抱他們,耐心引導他們,可以讓孩子在逐漸平緩的情緒中,接納父母的教育,正視自己的問題。

父母的耐心,才是療愈孩子哭泣最好的良藥!

一個孩子打碎了魚缸 ,被嚇得嚎啕大哭,媽媽把他摟在懷裡說:“哭吧,有媽媽在。”

簡單又有力的回答,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

別再讓孩子憋住眼淚,給孩子表達情緒的通道,才是更好的愛孩子

3、給孩子建立明確的規則,讓孩子有承擔力

一位媽媽曾對我說,她兒子經常用哭鬧的手段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自己不給兒子買,兒子能坐到地上哭一個小時不走,自己各種軟磨硬泡都試了,但沒有用。

我問她為何孩子會這樣?她說都是因為孩子小的時候被家人溺愛,他要什麼家人們給他買什麼,他想怎麼樣就可以怎麼樣,慢慢得孩子成了小霸王,稍微不順他心,就大哭大鬧。

這個孩子身上很明顯缺少規則感,父母沒有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導致孩子隨心所欲。

心理學家李玫瑾說:“為什麼孩子會隨心所欲,因為在他們眼裡,家長的愛是沒有界限的。”

孩子一旦認為父母要無條件接受自己的任何行為,那他稍微不順心就會用哭鬧解決。因此,必須要給孩子從小建立規則感,明確做事的界限,比如,不能搶別人的東西,不能重複要相同的玩具,每天玩電子產品不超過一個小時等,當孩子越界,父母要不被孩子的淚水“打敗”,按規定給予懲罰。

別再讓孩子憋住眼淚,給孩子表達情緒的通道,才是更好的愛孩子

4、提高孩子“情緒顆粒度”,讓孩子精確感受自己的情緒

“情緒顆粒度”是美國心理學家巴瑞特提出的,指一個人構建更細緻的情緒體驗的能力。情緒粒度高的人,能夠充分感受自己或他人的情緒,並用豐富的詞彙來表達自己或他人的情緒。

比如表達“好”的情緒,高情緒顆粒度的孩子會用快樂,滿意,興奮、放鬆,喜悅,充滿希望,備受鼓舞,驕傲等一系列詞精確表達自己好的情緒,而情緒顆粒度低的孩子只能用“我感覺不錯”來形容。表達“不好”的情緒,高情緒顆粒度的孩子能夠精確描述自己的感受如生氣,憤怒,恐懼,焦慮,暴躁,懊悔,尷尬,窘迫,憎惡,不滿等,低情緒顆粒度的孩子只能說出“我不開心”。

當孩子哭泣時,他更多是被“糟糕”的情緒所纏繞,孩子一直哭泣,很可能連他自己都不能準確體會自己的情緒,更不知道如何向他人傳遞自己不好的情緒,於是只用哭來解決。如果家長不去探究孩子內心真正的情緒,很容易僅憑孩子表面現象錯誤理解孩子。

因此,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提高他們的“情緒顆粒度”,當孩子的“情緒顆粒度”被提高,他就能精確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父母充分交流,而不是隻用眼淚表達自己的負面感受。

父母提高孩子“情緒顆粒度”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情景給孩子輸入相應的情緒詞彙。

比如孩子被搶了玩具,父母詳細描述孩子的感受,輸入情緒詞彙憤怒、無助。孩子遇到不會的題,輸入詞彙焦急、懊惱。當孩子有大量的詞彙表達自己的感受,那他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表達出來,並與他人溝通,而不是生悶氣,獨自哭泣。

別再讓孩子憋住眼淚,給孩子表達情緒的通道,才是更好的愛孩子

李雪說:“哭泣是表達內心情緒感受的方式,它不應該被阻止,而應該被呵護、陪伴,被充分允許。”

孩子傷心地哭泣時,有父母的看見、允許,陪伴,他們才能勇敢釋放內心的悲傷,用更加堅定的姿態,勇敢大步向前邁,迎接未來的挑戰。

孩子每個撕心裂肺哭泣的時刻,父母的心都是揪著的,有對孩子的心疼和擔憂,也有在生活積讚的壓力的下的焦慮和浮躁。

感謝所有值得被疼惜的父母,感謝在孩子哭泣的每一瞬間,你們能夠溫柔以待。

青芒,用心理學改變生活的終身寫作者!歡迎關注@青芒育兒 我們一起閱讀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