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能拯救饑荒的可能是馬鈴薯

當前疫情席捲全球,糧食成為全球最關心的議題之一。

面對全球疫情的擴散,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警惕糧食危機,並限制糧食出口,率先開始“屯糧”。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之一哈薩克斯坦禁止出口小麥、土豆等11種農產品。部分國家的糧食危機已拉響警報,當然在現階段,面臨危機的主要是糧食高度進口的國家,而中國出現糧食危機的概率幾乎沒有。

我國的糧食現狀

據《中國統計年鑑》,2018年中國人均糧食消費量是127.2公斤。按14億人口算,一年全中國人吃掉糧食1.78億噸。

其中,主要以大米、小麥、玉米為主,合計達1.62億噸,佔比超91%。再看中國糧食的年產量,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糧食產量為6.64億噸,創下歷史新高。所以,根據數據來看,中國幾乎沒有出現糧食危機的概率。

與此同時,中國還有大量的糧食庫存。據美國農業部數據,上一市場年度,全球庫存的水稻是1.75億噸,中國就佔了近1.2億噸。另外,中國小麥庫存亦高達1.4億噸。

二者合計,足夠14億中國人一整年的消費量。因此,面對聯合國對全球糧食危機的預警,中國完全有底氣、有能力讓14億人吃飽。

為什麼說“在未來世界出現糧食危機時,只有馬鈴薯可以拯救人類"?

未來能拯救饑荒的可能是馬鈴薯


與小麥、玉米、水稻相比,馬鈴薯全粉儲藏時間更長,在常溫下可貯存15年以上,一些國家把馬鈴薯全粉列為戰略儲備糧。許多專家認為,隨著全球人口的快速增加,"在未來世界出現糧食危機時,只有馬鈴薯可以拯救人類"。

馬鈴薯被稱為"十全十美"的營養產品,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將馬鈴薯當作主糧,比如歐洲國家人均年消費量穩定在50-60公斤,俄羅斯人均消費量達到170多公斤。當前中國只有少數地區將馬鈴薯當主糧,更多的將馬鈴薯作為菜來食用。未來馬鈴薯將從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馬鈴薯主糧化實際上就是把馬鈴薯加工成適應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麵包、饅頭、麵條等主食產品,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

未來能拯救饑荒的可能是馬鈴薯


2020年,中國糧食需求增量將達到1000億斤以上,但受耕地資源的約束和種植效益的影響,小麥、水稻等主糧品種繼續增產的空間變小、難度加大。而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種植起來更為容易,屬於“省水、省肥、省藥、省勁兒”的“四省”作物。

(土豆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