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鮮活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贖,不管他渺小如螻蟻,還是巍峨如高山

1998年,由好萊塢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湯姆漢克斯主演的戰爭片《拯救大兵瑞恩》上映,並獲得了廣泛的好評,這部電影可謂是影響深遠,之後的許多戰爭類型片都有它的影子。

每個鮮活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贖,不管他渺小如螻蟻,還是巍峨如高山

該片是由二戰中的一則真實事件改編,開場,一位老人噙著淚水凝視著眼前的墓碑,他的思緒也隨著鏡頭回到了1944年的二戰戰場,1944年年中,盟軍為了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進一步打擊在蘇聯的反攻下已現敗象的納粹德國,便在位於法國的諾曼底地區強行登陸。一艘艘登陸艇迎著洶湧的波濤滿載著武裝到了牙齒的士兵向著前方的沙灘衝去,儘管他們個個都受過了充足的訓練、但是大戰在即,所有的士兵都滿懷焦慮,有一些士兵或是因為焦慮過度、或是因為受不了風浪的顛簸,向著海中嘔吐不止。

米勒上尉雙手不停地在顫抖,他向身邊的士兵們簡潔地傳達了登陸後的注意事項,可是,還沒等靠岸,前方陣地內的德軍就向他們瘋狂地開火,槍口吐出的火舌如同死神的鐮刀,收割著一批批鮮活的生命,許多士兵還沒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兒,就已經血濺沙場。這一段的場面相當的血腥,無比真實的還原了戰場上的殘酷景象,如同人間地獄,周遭的一切都成了血與火的海洋。殘缺的肢體四處俯拾皆是.

每個鮮活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贖,不管他渺小如螻蟻,還是巍峨如高山

上岸後的米勒上尉驚魂未定,神情恍惚,耳朵中除了“嗡嗡”聲再無其他。幸好士兵的喊叫聲將他拉了回來,開始沉著冷靜地指揮起具體的行動,然而戰場上的環境實在是惡劣,醫療兵韋德面對著奄奄一息的傷員,實在是束手無策,除了給重傷員打嗎啡止痛外別無他法。面對敵人猛烈的火力攻擊,米勒上尉躲在土坡後想請求支援,可是通訊器卻已經被打壞了了,他只得硬著頭皮指揮士兵們繼續戰鬥。

諾曼底登陸作戰取得了,可是戰爭的損失也是相當的巨大,在這一段落的最後一幕,特意給了一名陣亡士兵一個特寫鏡頭,那揹包上寫著瑞恩。電影便開始進入正題。

原來有一戶叫瑞恩的家庭,他們家中的四兄弟都上了戰場,其中已經有3位戰死,這個消息傳到了最高層,最高層決定派人專門去找到那個倖存的瑞恩,並把他安全帶離戰場。

米勒上尉接下了這個任務,湊齊了8個人(包括一個連槍都不怎麼會用的新兵翻譯厄本)一起去營救那位之前從沒有謀過面的士兵瑞恩,一路上他們都在討論著營救這個叫瑞恩的小子到底值不值得。

之後,他們便來到了一個滿目瘡痍的法國小鎮,德國軍隊已在此地駐紮,與進發的美軍相對峙,這時,救援隊發現了一戶法國家庭,他們央求救援隊將他們的小女兒帶走,其中一個叫做卡帕佐的士兵是個軟心腸的人,他覺得小女孩很可憐,便接受了那戶人家的請求。可這個時候,他卻被一名埋伏在暗處的德國狙擊手給擊中了,他被擊中後並沒有立馬死去,躺在地上的他掙扎著掏出了一封書信,這是他寫給父親的遺書,希望戰友們能夠幫他寄出去,此時的形勢相當危險,因為卡帕佐就倒在了敵方狙擊手的射程內,他們不能貿然上前營救。否則就成了德國狙擊手的活靶子。救援隊中也有一位槍法很好的狙擊手,他叫傑克森,當他發現了德國狙擊手的藏身位置,果斷地擊中了對方的瞄準鏡,子彈透過瞄準鏡刺穿了眼部和頭顱,對方應聲倒下。危險解除了,可是,倒在血泊中的卡帕佐卻已經死去,手中還攥著那一份遺書。

每個鮮活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贖,不管他渺小如螻蟻,還是巍峨如高山

戰鬥還在繼續,他們前進了不久後,又遇到了大股德軍部隊,正當他們陷入困境之時,猶如神兵天降,眼前的德軍被突然出現的一支部隊給全數殲滅了,而這一支部隊就是他們要找的瑞恩所在的101空降師,並且他們真的找到了一名叫瑞恩的士兵,正當大夥鬆了一口氣,以為任務已經完成了,卻沒想到他們要找的瑞恩和他們已經找到的瑞恩並不是一個人,結果是空歡喜一場,任務還得繼續進行。

夜幕降臨,士兵們都無法入睡,於是他們就著微弱的燭光聊起了天,並再一次地討論起這次搜救的意義。

第二天,他們一行人再次搜尋著瑞恩的蹤跡,他們找到了瑞恩所在營地,可營地內的官兵對瑞恩的去向也是一無所知,一籌莫展的米勒上尉只能翻尋陣亡士兵的軍牌確認瑞恩是否已經陣亡了,卻依舊無法找到。米勒上尉大聲呼喊著瑞恩的名字,呼喊聲沒有引來瑞恩,卻引來了瑞恩的一名戰友,他的戰友給救援小隊提供了一個關鍵的線索,於是救援小隊又踏上了營救瑞恩的征途。

之後,他們發現了德軍的一個機槍陣地,救援小隊的成員幾乎都贊成繞過這個陣地,因為他們的任務是找到瑞恩,沒有必要節外生枝,而米勒上尉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他們來到這裡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擊敗德國人,為了不讓友軍在此白白犧牲,他也要拔掉德軍的這個陣地,此刻的他眼神裡隱隱流露出一絲焦灼,其他人見狀也與他一同衝鋒。他們拔掉了這個德軍陣地,可是軍醫韋德卻中彈不起、奄奄一息,作為軍醫他救人無數,此刻卻救不了自己,戰友們對此也束手無策,只能為他堵住傷口處汩汩流出的鮮血,韋德臨死前,不停地喊著“媽媽”,隨即便嚥了氣。他的戰友們悲憤之極,將怒氣一股腦地發洩到了一名德國戰俘身上。而米勒上尉對於韋德之死,也是悲傷之極,而且其中還夾雜著那麼一絲自責。

每個鮮活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贖,不管他渺小如螻蟻,還是巍峨如高山

正當士兵們要開槍打死那德國戰俘時,翻譯厄本阻止了士兵們的衝動行為,因為這麼做違反了《日內瓦公約》。而米勒上尉也不贊同殺死戰俘,並且將那名俘虜當場釋放。士兵們對此頗為不解,為此還鬧了內訌,米勒上尉認為人性中美好善良的一部分絕不能因為戰爭而被泯滅,否則與殺人機器又有什麼兩樣呢?“每多殺一人,我就離家越遠。”米勒上尉如是說。

之後,他們終於找到了搜救的目標——瑞恩。可是,瑞恩知道他們的來歷後,並不打算離開,作為一個軍人,此刻的他肩上還擔負著守橋的任務,他不能就此拋棄戰友,離開戰場。

每個鮮活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贖,不管他渺小如螻蟻,還是巍峨如高山

為此,他們一同進行了戰前部署,然而當下的形勢其實對他們極其不利,因為無論是裝備還是士兵數量都不如德軍,不過他們還是規劃出了一個有條不紊、分工細緻的戰鬥方案。

一切都準備好了,就等著戰鬥的爆發了。大戰在即,士兵們聚在一起聊著天,明媚的陽光照在了他們洋溢著笑容的臉頰上,周圍還響起了悠揚婉轉的歌聲,彷彿殘酷的戰場已從他們身邊遠遁而去,他們的思緒也飄回了遙遠的故鄉。

每個鮮活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贖,不管他渺小如螻蟻,還是巍峨如高山

可是,寧靜安逸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德軍的鐵蹄聲已在遠處隆隆作響。他們迅速做好了戰鬥準備,由於之前就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戰鬥準備,所以雖然雙方的實力懸殊,可是戰鬥初期的伏擊還是給倉促應戰的德軍造成了較大程度的傷亡,德軍的坦克在行進中也受到了士兵們英勇的阻擊,進退維谷。可是,當德軍緩過神後,他們的劣勢就暴露無疑了。在塔樓居高臨下狙擊著德軍的狙擊手傑克森因為不停地開槍射殺目標而暴露了自己的位置,被坦克擊中,塔樓的頂端也燃起了熊熊大火。面對無論是裝備還是人數都更佔優勢的德軍部隊,戰局對他們愈來愈不利。此刻,機槍手遭受敵人的不斷進攻,而彈藥已經所剩無幾了,他大聲呼喚著運送彈藥的新兵厄本前來支援,可厄本顯然是被這樣炮火連天的戰爭場面給嚇壞了,躲在角落裡瑟瑟發抖。

一個德國士兵衝進了機槍手所在的房子,彈藥被打光的他只得和德國士兵展開白刃戰,奈何他的身體素質不如那德國士兵,沒一會兒,便被那德國士兵刺中心臟,而厄本在樓梯口聽到了樓上的生死搏鬥,卻沒能有勇氣救下戰友。那個德國士兵在殺死了機槍手後,看了一眼縮在樓梯口哭泣的厄本,揚長而去,可能他覺得厄本不值得他去殺。當然了,我並不覺得厄本因為懦弱就該被苛責,平心而論,作為一個剛經歷戰場的新兵,這樣的反應也是合乎情理的。而之後,他也完成了成長

每個鮮活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贖,不管他渺小如螻蟻,還是巍峨如高山

後來,躲在彈坑裡的厄本發現了之前被放走的那名德國戰俘,此刻的他已經歸隊,並且開槍擊中了米勒上尉,厄本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他沒想到那人竟能夠如此以怨報德。

米勒倒地後,本能驅使著他舉起了手槍,向著緩緩駛來的坦克開了一槍又一槍,而他開出最後一槍後,眼前的坦克竟然爆炸了

每個鮮活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贖,不管他渺小如螻蟻,還是巍峨如高山

原來美軍的空中支援趕到,戰場上的形勢也發生了逆轉,負隅頑抗的德軍也作鳥獸散,厄本舉著槍再次面對之前那名戰俘,而那戰俘覺得厄本是個好說話的人,放寬了心,厄本猶豫了一會兒,此刻他腦海中閃過的肯定是那戰俘擊中米勒上尉的畫面吧,於是開槍射殺了那名戰俘。而其他人繳械投降後依舊被釋放了。

最後,米勒上尉半躺在地,奄奄一息,他握著瑞恩的手用盡生命中最後的力氣說道:“不要辜負了這一切。”

瑞恩望著他的戰友,鏡頭中的他也漸漸老去,變成了開頭墓地中的那位老者,他望著眼前的墓碑,喃喃地總結了自己的一生,回首過往,他認為自己不僅在肉體上得到拯救,在心靈上也得到了救贖,自活著離開戰場後,他始終鞭策著自己,為生命賦予了更深層次地價值和意義,沒有辜負米勒上尉和其他死去的同伴。

每個鮮活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贖,不管他渺小如螻蟻,還是巍峨如高山

我認為一部優秀的戰爭片,不會過度地去渲染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不會陷入某種形式上的說教,把戰爭片拍成一部偉光正卻又無比乏味的“政治宣傳片”,而是在基於全體人類普遍的價值觀之上,用殘酷的戰爭場面、曲折而又意味深長的劇情以及細膩的人物心理的刻畫來詮釋戰爭的本質。另一方面,也不會用用老生常談的口吻和矯揉造作的腔調硬生生地宣傳反戰精神,誠然,優秀的戰爭片中反戰的元素是必然存在的,但是如果出現了價值判斷上的錯位,那麼就有可能陷入了虛無主義的陷阱。就如同關於二戰的題材,如果僅僅是純粹的去強調反戰,那麼就是否定了同盟國齊心協力戰勝軸心國的歷史意義,也許會有憤世嫉俗的 “智者“跳出來強調“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不過我想當今的絕大部分西方人(尤其是猶太人)都不願生活在納粹德國的恐怖統治之下吧。”《拯救大兵瑞恩》我認為就避免了上面說的兩點,首先這部電影格外強調了戰爭的殘酷和恐怖,開頭搶灘登陸的那一段,畫面無比凌厲、將巨大的絞肉機活生生展現在觀眾的眼前,甚至讓人產生生理上的不適,猶如一個戰地記者親自拍下的戰爭場面。另一方面拯救瑞恩的計劃本身就是基於一種道義層面的救援,畢竟他只是一個普通士兵,不是什麼掌握著最高機密的科學家或者是高級軍官,這樣的拯救更多的是彰顯一種對於生命的憐憫與尊重。而希特勒治下的納粹德國在面對盟軍和蘇聯紅軍的東西夾攻時,對於千百萬國民的生命全然不當一回事,希特勒還揚言:“如果德國國民不能經受住這樣的考驗,那麼我絕不會為他們流一滴眼淚!”最後招致覆滅,也應了賈誼《過秦論》中的名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電影整體上的價值層面也就在這樣的主題下展現出來了。

每個鮮活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贖,不管他渺小如螻蟻,還是巍峨如高山

最後一張圖獻上青澀的範迪塞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