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鲜活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赎,不管他渺小如蝼蚁,还是巍峨如高山

1998年,由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战争片《拯救大兵瑞恩》上映,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这部电影可谓是影响深远,之后的许多战争类型片都有它的影子。

每个鲜活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赎,不管他渺小如蝼蚁,还是巍峨如高山

该片是由二战中的一则真实事件改编,开场,一位老人噙着泪水凝视着眼前的墓碑,他的思绪也随着镜头回到了1944年的二战战场,1944年年中,盟军为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进一步打击在苏联的反攻下已现败象的纳粹德国,便在位于法国的诺曼底地区强行登陆。一艘艘登陆艇迎着汹涌的波涛满载着武装到了牙齿的士兵向着前方的沙滩冲去,尽管他们个个都受过了充足的训练、但是大战在即,所有的士兵都满怀焦虑,有一些士兵或是因为焦虑过度、或是因为受不了风浪的颠簸,向着海中呕吐不止。

米勒上尉双手不停地在颤抖,他向身边的士兵们简洁地传达了登陆后的注意事项,可是,还没等靠岸,前方阵地内的德军就向他们疯狂地开火,枪口吐出的火舌如同死神的镰刀,收割着一批批鲜活的生命,许多士兵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儿,就已经血溅沙场。这一段的场面相当的血腥,无比真实的还原了战场上的残酷景象,如同人间地狱,周遭的一切都成了血与火的海洋。残缺的肢体四处俯拾皆是.

每个鲜活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赎,不管他渺小如蝼蚁,还是巍峨如高山

上岸后的米勒上尉惊魂未定,神情恍惚,耳朵中除了“嗡嗡”声再无其他。幸好士兵的喊叫声将他拉了回来,开始沉着冷静地指挥起具体的行动,然而战场上的环境实在是恶劣,医疗兵韦德面对着奄奄一息的伤员,实在是束手无策,除了给重伤员打吗啡止痛外别无他法。面对敌人猛烈的火力攻击,米勒上尉躲在土坡后想请求支援,可是通讯器却已经被打坏了了,他只得硬着头皮指挥士兵们继续战斗。

诺曼底登陆作战取得了,可是战争的损失也是相当的巨大,在这一段落的最后一幕,特意给了一名阵亡士兵一个特写镜头,那背包上写着瑞恩。电影便开始进入正题。

原来有一户叫瑞恩的家庭,他们家中的四兄弟都上了战场,其中已经有3位战死,这个消息传到了最高层,最高层决定派人专门去找到那个幸存的瑞恩,并把他安全带离战场。

米勒上尉接下了这个任务,凑齐了8个人(包括一个连枪都不怎么会用的新兵翻译厄本)一起去营救那位之前从没有谋过面的士兵瑞恩,一路上他们都在讨论着营救这个叫瑞恩的小子到底值不值得。

之后,他们便来到了一个满目疮痍的法国小镇,德国军队已在此地驻扎,与进发的美军相对峙,这时,救援队发现了一户法国家庭,他们央求救援队将他们的小女儿带走,其中一个叫做卡帕佐的士兵是个软心肠的人,他觉得小女孩很可怜,便接受了那户人家的请求。可这个时候,他却被一名埋伏在暗处的德国狙击手给击中了,他被击中后并没有立马死去,躺在地上的他挣扎着掏出了一封书信,这是他写给父亲的遗书,希望战友们能够帮他寄出去,此时的形势相当危险,因为卡帕佐就倒在了敌方狙击手的射程内,他们不能贸然上前营救。否则就成了德国狙击手的活靶子。救援队中也有一位枪法很好的狙击手,他叫杰克森,当他发现了德国狙击手的藏身位置,果断地击中了对方的瞄准镜,子弹透过瞄准镜刺穿了眼部和头颅,对方应声倒下。危险解除了,可是,倒在血泊中的卡帕佐却已经死去,手中还攥着那一份遗书。

每个鲜活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赎,不管他渺小如蝼蚁,还是巍峨如高山

战斗还在继续,他们前进了不久后,又遇到了大股德军部队,正当他们陷入困境之时,犹如神兵天降,眼前的德军被突然出现的一支部队给全数歼灭了,而这一支部队就是他们要找的瑞恩所在的101空降师,并且他们真的找到了一名叫瑞恩的士兵,正当大伙松了一口气,以为任务已经完成了,却没想到他们要找的瑞恩和他们已经找到的瑞恩并不是一个人,结果是空欢喜一场,任务还得继续进行。

夜幕降临,士兵们都无法入睡,于是他们就着微弱的烛光聊起了天,并再一次地讨论起这次搜救的意义。

第二天,他们一行人再次搜寻着瑞恩的踪迹,他们找到了瑞恩所在营地,可营地内的官兵对瑞恩的去向也是一无所知,一筹莫展的米勒上尉只能翻寻阵亡士兵的军牌确认瑞恩是否已经阵亡了,却依旧无法找到。米勒上尉大声呼喊着瑞恩的名字,呼喊声没有引来瑞恩,却引来了瑞恩的一名战友,他的战友给救援小队提供了一个关键的线索,于是救援小队又踏上了营救瑞恩的征途。

之后,他们发现了德军的一个机枪阵地,救援小队的成员几乎都赞成绕过这个阵地,因为他们的任务是找到瑞恩,没有必要节外生枝,而米勒上尉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他们来到这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击败德国人,为了不让友军在此白白牺牲,他也要拔掉德军的这个阵地,此刻的他眼神里隐隐流露出一丝焦灼,其他人见状也与他一同冲锋。他们拔掉了这个德军阵地,可是军医韦德却中弹不起、奄奄一息,作为军医他救人无数,此刻却救不了自己,战友们对此也束手无策,只能为他堵住伤口处汩汩流出的鲜血,韦德临死前,不停地喊着“妈妈”,随即便咽了气。他的战友们悲愤之极,将怒气一股脑地发泄到了一名德国战俘身上。而米勒上尉对于韦德之死,也是悲伤之极,而且其中还夹杂着那么一丝自责。

每个鲜活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赎,不管他渺小如蝼蚁,还是巍峨如高山

正当士兵们要开枪打死那德国战俘时,翻译厄本阻止了士兵们的冲动行为,因为这么做违反了《日内瓦公约》。而米勒上尉也不赞同杀死战俘,并且将那名俘虏当场释放。士兵们对此颇为不解,为此还闹了内讧,米勒上尉认为人性中美好善良的一部分绝不能因为战争而被泯灭,否则与杀人机器又有什么两样呢?“每多杀一人,我就离家越远。”米勒上尉如是说。

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搜救的目标——瑞恩。可是,瑞恩知道他们的来历后,并不打算离开,作为一个军人,此刻的他肩上还担负着守桥的任务,他不能就此抛弃战友,离开战场。

每个鲜活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赎,不管他渺小如蝼蚁,还是巍峨如高山

为此,他们一同进行了战前部署,然而当下的形势其实对他们极其不利,因为无论是装备还是士兵数量都不如德军,不过他们还是规划出了一个有条不紊、分工细致的战斗方案。

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着战斗的爆发了。大战在即,士兵们聚在一起聊着天,明媚的阳光照在了他们洋溢着笑容的脸颊上,周围还响起了悠扬婉转的歌声,仿佛残酷的战场已从他们身边远遁而去,他们的思绪也飘回了遥远的故乡。

每个鲜活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赎,不管他渺小如蝼蚁,还是巍峨如高山

可是,宁静安逸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德军的铁蹄声已在远处隆隆作响。他们迅速做好了战斗准备,由于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战斗准备,所以虽然双方的实力悬殊,可是战斗初期的伏击还是给仓促应战的德军造成了较大程度的伤亡,德军的坦克在行进中也受到了士兵们英勇的阻击,进退维谷。可是,当德军缓过神后,他们的劣势就暴露无疑了。在塔楼居高临下狙击着德军的狙击手杰克森因为不停地开枪射杀目标而暴露了自己的位置,被坦克击中,塔楼的顶端也燃起了熊熊大火。面对无论是装备还是人数都更占优势的德军部队,战局对他们愈来愈不利。此刻,机枪手遭受敌人的不断进攻,而弹药已经所剩无几了,他大声呼唤着运送弹药的新兵厄本前来支援,可厄本显然是被这样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给吓坏了,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一个德国士兵冲进了机枪手所在的房子,弹药被打光的他只得和德国士兵展开白刃战,奈何他的身体素质不如那德国士兵,没一会儿,便被那德国士兵刺中心脏,而厄本在楼梯口听到了楼上的生死搏斗,却没能有勇气救下战友。那个德国士兵在杀死了机枪手后,看了一眼缩在楼梯口哭泣的厄本,扬长而去,可能他觉得厄本不值得他去杀。当然了,我并不觉得厄本因为懦弱就该被苛责,平心而论,作为一个刚经历战场的新兵,这样的反应也是合乎情理的。而之后,他也完成了成长

每个鲜活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赎,不管他渺小如蝼蚁,还是巍峨如高山

后来,躲在弹坑里的厄本发现了之前被放走的那名德国战俘,此刻的他已经归队,并且开枪击中了米勒上尉,厄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他没想到那人竟能够如此以怨报德。

米勒倒地后,本能驱使着他举起了手枪,向着缓缓驶来的坦克开了一枪又一枪,而他开出最后一枪后,眼前的坦克竟然爆炸了

每个鲜活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赎,不管他渺小如蝼蚁,还是巍峨如高山

原来美军的空中支援赶到,战场上的形势也发生了逆转,负隅顽抗的德军也作鸟兽散,厄本举着枪再次面对之前那名战俘,而那战俘觉得厄本是个好说话的人,放宽了心,厄本犹豫了一会儿,此刻他脑海中闪过的肯定是那战俘击中米勒上尉的画面吧,于是开枪射杀了那名战俘。而其他人缴械投降后依旧被释放了。

最后,米勒上尉半躺在地,奄奄一息,他握着瑞恩的手用尽生命中最后的力气说道:“不要辜负了这一切。”

瑞恩望着他的战友,镜头中的他也渐渐老去,变成了开头墓地中的那位老者,他望着眼前的墓碑,喃喃地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回首过往,他认为自己不仅在肉体上得到拯救,在心灵上也得到了救赎,自活着离开战场后,他始终鞭策着自己,为生命赋予了更深层次地价值和意义,没有辜负米勒上尉和其他死去的同伴。

每个鲜活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赎,不管他渺小如蝼蚁,还是巍峨如高山

我认为一部优秀的战争片,不会过度地去渲染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不会陷入某种形式上的说教,把战争片拍成一部伟光正却又无比乏味的“政治宣传片”,而是在基于全体人类普遍的价值观之上,用残酷的战争场面、曲折而又意味深长的剧情以及细腻的人物心理的刻画来诠释战争的本质。另一方面,也不会用用老生常谈的口吻和矫揉造作的腔调硬生生地宣传反战精神,诚然,优秀的战争片中反战的元素是必然存在的,但是如果出现了价值判断上的错位,那么就有可能陷入了虚无主义的陷阱。就如同关于二战的题材,如果仅仅是纯粹的去强调反战,那么就是否定了同盟国齐心协力战胜轴心国的历史意义,也许会有愤世嫉俗的 “智者“跳出来强调“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不过我想当今的绝大部分西方人(尤其是犹太人)都不愿生活在纳粹德国的恐怖统治之下吧。”《拯救大兵瑞恩》我认为就避免了上面说的两点,首先这部电影格外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恐怖,开头抢滩登陆的那一段,画面无比凌厉、将巨大的绞肉机活生生展现在观众的眼前,甚至让人产生生理上的不适,犹如一个战地记者亲自拍下的战争场面。另一方面拯救瑞恩的计划本身就是基于一种道义层面的救援,毕竟他只是一个普通士兵,不是什么掌握着最高机密的科学家或者是高级军官,这样的拯救更多的是彰显一种对于生命的怜悯与尊重。而希特勒治下的纳粹德国在面对盟军和苏联红军的东西夹攻时,对于千百万国民的生命全然不当一回事,希特勒还扬言:“如果德国国民不能经受住这样的考验,那么我绝不会为他们流一滴眼泪!”最后招致覆灭,也应了贾谊《过秦论》中的名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电影整体上的价值层面也就在这样的主题下展现出来了。

每个鲜活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赎,不管他渺小如蝼蚁,还是巍峨如高山

最后一张图献上青涩的范迪塞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