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衝破世俗枷鎖,實現真正救贖

"為你,千千萬萬遍。"

主人翁阿米爾終於在和侄兒索拉博一起割斷風箏的時候,毫無雜念、發自內心地說出了當年哈桑同樣也對他說過的話,實現了心靈的真正救贖。

"為你,千千萬萬遍。"

只有最純粹的感情才會說出的話,我可以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不在乎一切,一心為你。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唇上掛著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追風箏的人》:衝破世俗枷鎖,實現真正救贖

故事結尾,看到阿米爾會心的微笑,也終於讓讀者跌宕起伏的心舒展開來,然而,故事的情節還一直縈繞於心,久久不能忘懷,同時也引發人們對人性、道義、救贖等一系列的思考。

到底是什麼力量讓一直以來自私、懦弱的阿米爾,在二十多年後,在美國已經有了幸福穩定的生活後還有勇氣去實現心靈真正的救贖? 而為什麼曾經犯過更嚴重錯誤的,但同時又勇敢、正直的爸爸到生命終止也沒能說出心中的秘密和痛苦,而未能實現真正的救贖?

書中,阿米爾和爸爸這對父子性格形成鮮明對比,爸爸聲名卓著,受人愛戴,而阿米爾的身上卻缺了某些東西,正確地說,是某些高貴的品質。正是由於這種鮮明的對比,更能激起對為什麼爸爸最終沒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救贖?為什麼他會忍心自己做一個最壞的賊:偷走阿米爾得知有兄弟的權利;哈桑知道自己真正身份的權利;阿里的榮譽和尊嚴,哪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都沒有告訴阿米爾他曾經犯下的錯誤,要讓這個秘密跟著自己永遠長眠?這些問題的深度思考。

一 爸爸的選擇:原諒自己

爸爸之所以沒有將秘密說出來,是因為他最終選擇了原諒自己生前犯下的錯誤。

"你父親對你嚴厲,也是對自己嚴厲。你父親跟你一樣,也是個痛苦的人。"爸爸其實一直活在痛苦之中,為當年的錯誤而痛苦。但在爸爸生命的最後一晚,當索拉雅要像往常一樣給他帶嗎啡的時候,他說,"今晚不用了,今晚不痛。"這裡的不痛細細讀來,已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更多的是心靈上的,爸爸選擇原諒自己,心裡不再痛苦。

而這種不痛,早就能從前面的生活中捕捉到蛛絲馬跡。

以前,爸爸不肯接納阿米爾是因為:"當他看到你,他看到自己,還有他的疚恨。"

而在爸爸生命最後一個月的時候,他將阿米爾寫的故事拿給兒媳索拉雅看,從以前的不屑一顧,甚至是故意躲避,到現在的主動拿出來與家人分享,這表明爸爸已經完全接納了阿米爾,同時,也是接納了他自己的錯誤。

在生命最後一天,當爸爸看到阿米爾生活和美,流露出發自內心的微笑,如同喀布爾的夜空,那些白楊樹沙沙響、蟋蟀在花園啾啾叫的夜晚。

爸爸終歸是原諒了自己,在彌留之際,選擇迴歸到喀布爾曾經的美好,埋葬曾經的錯誤。

二 爸爸是個善良的普什圖人

爸爸無疑是善良的,他因為深切自責而帶來了善行,施捨街頭的窮人、自己耗時耗力建造恤孤院,把錢給有需要的朋友,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在俄國士兵那裡救下婦人 。他是一個好人,甚至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但他同時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普什圖人

01他背叛阿里,以阿富汗人最不齒的方式侮辱了他的妻子,卻能每天面對阿里的眼睛,說明他沒有真正將阿里當成自己的兄弟,他也從未在別人面前說過阿里是他的兄弟,因為阿里是哈扎拉人,而他是普什圖人。

02爸爸愛美國的理想。但他到美國後卻一直融入不進去。儘管美國是一個很適合政治避難的國家,相對阿富汗,那裡民主、自由,沒有戰亂以及宗教信仰帶來的苦難,對我來說,美國是個埋葬往事的地方,但對爸爸來說,這是個哀悼過去的地方。在美國,爸爸再也沒有了作為普什圖人的優越感,他不願意融入到美國的文化中,對於阿米爾讓他參加提高英語口語的培訓,他也不屑一顧。

所以,爸爸是一個善良的普什圖人,他因為良心未泯而對自己的錯誤痛苦,從而引發善行贖罪,但他同時又享受作為一個普什圖人帶給他的聲譽和威名,哪怕是哈桑,自己的兒子,生活成一個僕人,哪怕是讓他生活在戰亂裡,哪怕是自己生命終止,他都沒有衝破身上的那道枷鎖。他從來都沒有認為自己不可饒恕,就像他從來都沒能真正接納美國自由、民主的文化一樣,他從來都是一個骨子裡的普什圖人。這也正是爸爸沒能實現真正救贖的原因。

《追風箏的人》:衝破世俗枷鎖,實現真正救贖

三 擁抱美國的阿米爾

反觀阿米爾,儘管一開始更多的原因是因為逃避才擁抱的美國,"美國就不同了。美國是河流,奔騰前進,往事無人提起。我可以蹚進這條大川,讓自己的罪惡沉在最深處,讓流水把我帶往遠方,帶往沒有鬼魂、沒有往事、沒有罪惡的遠方。"

但他自己本身也更快的融入到美國的文化中去,他考入大學,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事業上也小有成就,真正的接納了美國的文化。

所以,儘管許多年過去了,陳年舊事不僅沒有被埋葬,反而自行爬上來,但他小時候的普什圖人與哈扎拉人的派別思想,卻隨著時間的流淌漸漸淡忘掉了。

《追風箏的人》:衝破世俗枷鎖,實現真正救贖

四 總結

雖然,通篇著作來看,由阿米爾來走過"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從而結束謊言、背叛和秘密的輪迴是文章結構的需要的,但如果阿米爾沒有改變自己是一個普什圖人的派別思想,如同他的爸爸一樣,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踏上心靈救贖的路的。

想來作者卡勒德·胡賽尼除了希望我們看到阿富汗人們生活的另一面外,可能更希望引發人們對戰亂與派別之爭帶來災難的思考,呼籲國家和平吧。畢竟,喝過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阿米爾跟哈桑喝過同樣的乳汁,也就是普什圖人和哈扎拉人喝過同樣的乳汁,他們是兄弟,是一個國家的兄弟。

然而,這個國家,像拉辛汗與索拉雅這種能打破世俗觀念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有,也都被世人所不齒,行為都被扼殺在搖籃裡。

拉辛汗曾經為衝破種族間的隔閡做出過努力。"我跟荷麥拉對抗著整個世界。並且我告訴你,親愛的阿米爾,到了最後,總是這個世界贏得勝利。就是這麼回事。"但他沒有能力對抗整個世界。

索拉雅因為曾經跟一個男人私奔一個月,即便是有了自己的婚姻後,還是要揹負罵名,接受世人的冷嘲熱諷。

這個國家僅僅只有爸爸這種善良的普什圖人是不夠的。

這個國家更加需要千千萬萬個阿米爾,衝破世俗的枷鎖,實現真正救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