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創造力不好,很可能只是思維韌性不夠強

孩子創造力不好,很可能只是思維韌性不夠強

清華大學前校長陳吉寧曾經提出這麼一個觀點:

在清華大學裡,大部分學生都屬於“A型學生”,但社會最需要的卻是“X型學生”。

所謂“A型學生”,指的是傳統觀念裡的那種,成績總是能得“A”的“好學生”。

“X型學生”跟'A型學生的區別就是,他們的成績並不一定都拔尖,但願意冒創新的風險,敢於嘗試各種新鮮事物。

這兩者最重要的差別,在於創造力。

那麼,創造力到底是什麼呢?

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區分人才的重要標誌。例如創造新概念,新理論,更新技術,發明新設備,新方法,創作新作品都是創造力的表現。

陳吉寧的這一觀點得到了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贊同。

然而,大部分家長眼中,創造力就等同於想象力,甚至很多文章拿國外教育與國內教育對比,認為中國的應試教育扼殺了孩子們的創造力。

而父母們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常常會忽略,創造力中的一點,那就是韌性思維。

什麼是韌性思維?

思維的韌性是什麼?要如何定義呢?

當你在思考一件事上所花的時間,也就是說當你停止思考這件事情的時候,也就是你的韌性。

為什麼說思維的韌性這麼重要呢?

如果一個人的思維韌性不夠,那麼他就無法徹底全面的去解決一些複雜問題,遇到問題,就會很容易放棄。那些領域專家,都是堅持思考下來的人。

孩子創造力不好,很可能只是思維韌性不夠強

當我們把思維韌性提高了,才能持續思考問題,不然會思考一會,就覺得累了,出現懶再想的情況。

越是複雜的問題,越需要我們持續思考的能力。

孩子為什麼會缺乏韌性思維?

家長應該要學會如何讓孩子持續思考。

其實絕大多數長輩帶孩子都會存在孩子缺乏持續思考的問題,因為長輩總想著幫孩子解決一切問題,不讓孩子自己動手。

例如:孩子正在努力學習拿碗,很多長輩會一把接過碗替孩子拿著。

有些甚至還替孩子回答父母的問題,例如:媽媽問孩子今天去哪裡玩啦?當孩子還在認真思考時,長輩就會直接回答去公園了。

其實這些細節,都是孩子們必須要通過自己獨立思考去認知這個世界的時候,長輩都替孩子解決了,這樣孩子是不能好好思考的,更別說持續思考了。

還有很多家長經常會犯這樣一種錯誤,當孩子正專心玩積木或研究玩具時,家長會在旁邊看甚至會忍不住動手“幫助”孩子搭積木,打斷孩子的思考。

孩子創造力不好,很可能只是思維韌性不夠強

家長在孩子思考時,應該耐心等待幾分鐘,鼓勵孩子持續思考。

正如蒙臺梭利名言所說:“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缺乏韌性思維的孩子會怎樣?

常常有家長會說,“孩子還小呢,我現在先幫他做,他將來長大了,自然就會了。”

可人都是有惰性的,大腦也是。例如:很多家長帶孩子去買衣服,當孩子想要一件黑色的外套,這時我們卻覺得紅色比較喜慶,於是跟他說,“聽我的,紅色更好看。”。之後,孩子基本上就是家長買什麼衣服就穿什麼衣服了。

其實再複雜的事情,只要經常做,就會變得容易。很多家長都認為讓孩子寫研究報告很困難吧,國外的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已經以小組為單位,一起學著查閱資料、討論、總結出一個觀點、寫小報告、做演講。

因為從小就開始不斷重複研究過程,久而久之,孩子們就不覺得難了。

學習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是一樣的。如果家長讓孩子從小就經常練習,那麼在大腦熟悉了這種思考模式之後,就會把它自動化,變得簡單而高效。

但如果孩子從小不需要動腦筋,家長們會幫自己解決好一切問題,做出最好的判斷或決定,自己只要負責聽話就可以了,那麼即使他活到30歲,還是會跟5、6歲的孩子一樣不懂得如何思考,遇上一些簡單的問題,就束手無策。

家長怎樣才能讓孩子真正思考?

教育學家曼奇尼 - 威爾遜建議家長可以在日常活動中鼓勵孩子進行描述性交流。

所謂描述性交流,其實是指家長需要跟孩子儘可能多的就一個話題進行聊天。在聊天期間,可以在這個話題中談論不同的方面,交流至少要保持3個回合。

孩子創造力不好,很可能只是思維韌性不夠強

孩子:媽媽,你看,鱷魚!

家長:恩,我見了,鱷魚正站在水裡呢。

孩子:它們在水裡幹什麼呢?

家長:嗯...我覺得它們可能在水裡游泳,還有可能在找吃的。你覺得他們在幹什麼呢?

孩子:我覺得它們在乘涼!你看現在天氣這麼熱,其他動物都不願意在外面活動!水裡比較涼爽!

家長:啊,確實是,我都沒有想到這個情況呢!那其他鱷魚也在乘涼嗎?

孩子:我覺得是,因為他們在水裡好久了都沒有動,游泳或找吃的肯定會動的!

描述性交流有兩個核心需要把握:

1、就孩子討論的事情進行詳細的描述說明,當孩子說到一個事情,家長需要把自己觀察到的現象詳細地描述給他們;

2、就孩子的提問進行合理的多樣的猜測,當孩子拋出一個問題,家長需要就這個問題給出自己多樣化的猜想,讓孩子們自己去思考哪一個猜想更為合理,或符合現實的情況。

提高韌性思維之後的孩子會怎樣?

馬克·希曼博士在《超意識解決之法》這本書中,為一種最重要的大腦改造工具——韌性,做出了準確地描述:

“韌性是種適應著去改變且難以測量的品質,它總能適應改變的浪潮,而不是被其淹沒。具有韌性的人看杯子總是半滿,並且知道如何把檸檬變成檸檬汁。”

希曼的研究告訴了我們當我一旦擁有韌性,就可以靈活應對生活中的問題,不會輕易被任何挑戰打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