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做不到”,孩子主動放棄的背後,是他的無助在作祟

文 | 小貞育兒(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本文約2213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


“媽媽,我做不到”,孩子主動放棄的背後,是他的無助在作祟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有時候一旦得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就跑來找媽媽。可是我們家長知道嗎?孩子這種經常性的主動放棄解決問題,其實是孩子的無助在作祟。

20世紀六70年代,美國的一位名叫塞利格曼的著名心理學家用狗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

實驗是這樣的,首先先找一條普普通通沒有任何特點的小狗,然後把小狗關到一個密不透風的籠子裡,用各種奇怪的刺耳的聲音才刺激小狗,然後再給關小狗的籠子接上電,讓小狗親身感受到電流的衝擊。起初這隻小狗非常的害怕,它在鐵籠子裡上躥下跳試圖想要逃離這個可怕的低地方。

但是,任憑它怎麼樣橫衝直撞翻天覆地。鐵籠子沒有鑰匙是打不開的。慢慢地,這隻小狗習慣了每天被關在鐵籠子裡聽到刺耳的聲音和被電流電到的感覺。它開始不再掙扎,放棄了生還的希望。這個時候,人們再把鐵籠子的門打開,小狗只要一抬腳就能出去了。

“媽媽,我做不到”,孩子主動放棄的背後,是他的無助在作祟


可是小狗沒有這麼做,它依舊躺在籠子裡,沒有了任何的掙扎。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小狗形成了關於自己的無法改變的看法,它知道無論如何自己是逃不出去了,所以就索性放棄了。而映射到我們家長的身上也是如此,當孩子解決不了難題的時候,我們家長的責罵、施壓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形成了刻板的印象和認知,無論自己再怎樣努力也是無濟於事的。

一、孩子主動放棄的背後,是它的無助在作祟

孩子遇到事情喜歡放棄,時間久了就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這種行為是指一直在失敗或者是遭受到懲罰而形成的任憑擺佈,是指通過認知而形成的一種對現在的絕望和無可奈何,是一種心理狀態。心理學家通過對人類的觀察,也得到了跟習得性無助類似的答案。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這樣的事情,就如同實驗中的那條小狗一樣。如果孩子在一件事情上奏事做不好,孩子就會不自覺的放棄這件事情,產生自我懷疑“我是不是真的不行”,嚴重的話對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無藥可救。事實上,這個時候孩子正是陷入了這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中。這種想法會讓孩子放棄繼續努力和嘗試下去的勇氣和信念,認為自己怎麼做也做不好了。

其實孩子有這樣的想法是有來源的,只是我們平時沒有注意到而已。

“媽媽,我做不到”,孩子主動放棄的背後,是他的無助在作祟


二、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從哪裡來?

第一個方面肯定就是我們的家長了。我們總是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當孩子做事情一不和我們心意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批評孩子了。

性子急的家長往往不顧及場合地點的就對孩子進行長篇大論的教育。孩子長時間的處在我們高壓狀態下,就開始慢慢地喪失了做事情的勇氣。因為他們知道無論他們怎樣努力地去做好,我們家長還是不會認同,那麼索性不再去做,至雞肉告訴媽媽我做不到。其實孩子一旦陷入了這種“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會對孩子的生活乃至心理狀態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三、“習得性無助”還會給孩子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媽媽,我做不到”,孩子主動放棄的背後,是他的無助在作祟

首先,孩子會喪失對生活的希望。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往往會視而不見,儘量的避開。對自己的學習也是得過且過,以不被家長進行說教批評為目的。

其次,當我們家長強制要求孩子解決掉眼前的困難的時候,孩子會很明確的跟我們說“媽媽我做不到”,直接連嘗試都不願意。在學習上也一樣,當老師讓他攻克一個知識難關的時候,孩子也是連看都不願意看,他的心裡已經形成了很強的意識“我是不行的”。

最後也是最嚴重的一點,當孩子長時間的處於這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裡,會變得整天都渾渾噩噩,喪失了他們這個年齡段應該有的活力。什麼都不願意去嘗試。這對孩子的人際關係交往也是不利的,孩子不願意交朋友,長時間的躲避在自己狹小的空間裡,不願意相信別人。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必然是孤立的,不合群不受人喜歡的。

“媽媽,我做不到”,孩子主動放棄的背後,是他的無助在作祟

“習得性無助”會給孩子帶來如此多的負面影響,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夠讓孩子從這種病態的心理中走出來呢?

四、家長如何幫助孩子脫離習得性無助的禁錮?

1·適當降低對孩子的標準

孩子畢竟還小,我們想要讓他每件事情都做得完美那是不可能的。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要適當的降低自己的標準,特別是對於已經處在“習得性無助”狀態的孩子裡,我們的要求更不能太嚴格了。要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孩子才會穩紮穩打更加的優秀。

“媽媽,我做不到”,孩子主動放棄的背後,是他的無助在作祟

2·要習慣面對孩子出現的反覆

孩子成長的道路是肯定不會只進不退的,當孩子出現反覆的情況時我們家長也要學會接受,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讓孩子充滿信心的去迎接下一次的挑戰。如果孩子一出現退步的情況我們家長就開始對孩子進行批評那孩子也會變得頹廢。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才能讓孩子變得完美。

3·學會接受失敗

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一開始做事情的時候就會做得很好,我們都要失敗的時候。學會面對失敗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的必修課。孩子也不例外,我們要讓孩子正確的看待自己做事情的後果,只有讓孩子學會了面對事情發生的各種結果才能讓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變得更強。

在我們中國家庭的傳統觀念裡,對待孩子就是要高嚴格高標準。其實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過程,我們誰也不能一步登天。面對孩子,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多一點耐心,給孩子留足成長的空間。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充滿探索欲,遇到事情的時候說“媽媽,我能行,我願意嘗試。”走出“習得性無助”的禁錮。

“媽媽,我做不到”,孩子主動放棄的背後,是他的無助在作祟


你平時是怎樣教育你家孩子的呢?歡迎和我們一起討論交流~

我是@小貞育兒 ,是一名3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

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贊 + 轉發

本文由小貞育兒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