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鞭法”的改革,終究還是沒能扶起大明

賦役制度直接關係到封建王朝的國計民生,更關乎王朝的長治久安,因此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

明朝也在賦役制度上作積極努力,使封建賦役制度有了新的發展。

“一條鞭法”的改革,終究還是沒能扶起大明

土地管理賬冊

明朝傳統的賦役制度是將賦和役分開徵調的:

  • 賦以田為對象,分成夏稅和秋糧,向田主徵收;
  • 役的對象是人丁,官府需要力役時,按戶出丁,輪流應役。

官府分別把每戶的田地和戶口,記錄在魚鱗圖冊和黃冊上,作為徵調賦役的依據。

隨著土地兼併的擴展,戶丁逃亡,田地隱匿,使得這兩個文冊的記載十分混亂和失真。

苛重的剝削和混亂不堪的賦稅制度,加重了農民的負擔,迫使農民“甘願拋荒田產,避役四方”,或者“逃亡山林,轉為盜賊”,使得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國家財政收入枯竭,人員短缺。

這對封建政權來說,是個很大的危機。為了穩定統治,減少財政損失,必須重新清查土地、戶口,改革賦役制度。

“一條鞭法”的改革,終究還是沒能扶起大明

稅賦壓力

公元1539年,應天巡撫歐陽鐸和蘇州知府王儀,提出“以田為母,以戶為子”的辦法辦理賦役。後來相繼有人提出“綱銀”“一串鈴”的辦法。

按照《明史·食貨志》的說法,綱銀就是把將一縣用費分為正、雜二綱,按丁四糧六比例徵收。

一串鈴則是徵收不管解運,解運不管徵收,使收、解分離,總收以後按原有各項名目分別留存、解運。

“一條鞭法”的改革,終究還是沒能扶起大明

張居正像

這都是一條鞭法的先導,嘉靖末年,經海瑞、龐尚鵬在江南地區大力推行,才逐漸推廣開來。公元1581年在明代著名政治家張居正主持之下,在全國實行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的具體內容是:賦役合一,按畝計稅,以銀交納,簡化手續。

張居正所推行的“一條鞭法”在當時來說確實是必要的。

我們知道,“苛捐雜稅”自古以來便是五花八門,種類繁多。到明代時,全國的苛捐雜稅已不下千種,它所帶來的嚴重後果是:

  • 農民不堪重負,四處逃亡奔命,造成國家失去大量納稅戶,田賦收入也隨之減少
  • 國家財力分散,擾亂分配秩序,導致國家財政陷入危機
  • 削弱中央集權,助長地方勢力膨脹
“一條鞭法”的改革,終究還是沒能扶起大明

張居正(劇照)

由此可知朝廷再不進行賦役改革,將後果不堪設想。事實上,張居正“一條鞭法”的實行對於當時明朝的益處極大:

一是改行“一條鞭法”後,納稅基礎單位由裡甲擴大為州縣,對裡甲之間民戶納稅負擔不公正的現象有一定調節作用,使由賦役問題產生的階級矛盾暫時緩解,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

裡甲制度:明朝每110戶編為1裡,由丁糧最多的10戶擔任里長,其餘100戶則稱為甲首。

二是“一條鞭法”的實行,使長期以來因徭役制對農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關係有所削弱,農民獲得較多的自由。

三是“一條鞭法”的推行,在一定時期內確實起到了杜絕苛捐雜稅的作用,使得嘉靖、隆慶時期的財政危機有所好轉。

據史料記載,自正德以來太倉銀庫的收入總數,在波動中呈上升趨勢,正德初年149萬兩,嘉靖十一年(1532)243萬兩,嘉靖二十八年295. 7116萬兩,隆慶元年(1567)23萬兩,萬曆五年(1577)435. 94萬兩,天啟時327萬餘兩。


“一條鞭法”的改革,終究還是沒能扶起大明

白銀貨幣

總得來說,由於銀兩可以用來代替實物,繳納賦稅,這就改變了徵收實物稅的舊制,擴大了銀兩的流通範圍。這對商品經濟的發展,起了刺激的作用。

同時,在一條鞭法實行的初期,把一切苛捐雜稅歸併成一種,簡化了徵收的手續,減少了官吏從中舞弊的機會,改變了某些賦役不均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所以一條鞭法的實施,在當時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這種稅賦制度在當時可謂是先進之極,但也存在如下幾方面的不足:

第一,“一條鞭法”限於當時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的侷限性和法制建設的不健全,加上改革措施本身的擁有一些不科學和不完善的地方,最終都未能徹底解決亂收費問題。

第二,“一條鞭法”的推行,大大的延續了明王朝的生命力,但是也正因為如此使得當時政府本應著手實行的“重商政策”和“重開海禁”等政策都不了了之了

(初步好轉的經濟形勢掩蓋了繼續實行其他政策的必要性)

第三,過於簡化的賦役制度不久就弊病叢生,按畝計徵把財政負擔從農民身上轉移到了大地主身上,激化了社會矛盾。

役歸於地,讓不需要依附土地的商人、手工業者無須納稅,結果出現“逐末者千金,而手不沾一役”的現象,遇到荒年,農民為了避稅,紛紛棄田流亡。

“一條鞭法”的改革,終究還是沒能扶起大明

一條鞭法施行圖

一項制度的長久推行需要不斷地加以完善和維護,然而“一條鞭法"正式推行沒多久, 張居正病逝,各種雜稅又重蹈覆轍,甚至出現“三餉"加派的情況,他為賦役制度作出的努力也因此前功盡棄。

說到底,在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稅賦改革不過是鞏固統治者的統治地位,並不是讓廣大民眾能夠挺起腰桿自由快樂地做人與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