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鞭法”的改革,终究还是没能扶起大明

赋役制度直接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国计民生,更关乎王朝的长治久安,因此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

明朝也在赋役制度上作积极努力,使封建赋役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一条鞭法”的改革,终究还是没能扶起大明

土地管理账册

明朝传统的赋役制度是将赋和役分开征调的:

  • 赋以田为对象,分成夏税和秋粮,向田主征收;
  • 役的对象是人丁,官府需要力役时,按户出丁,轮流应役。

官府分别把每户的田地和户口,记录在鱼鳞图册和黄册上,作为征调赋役的依据。

随着土地兼并的扩展,户丁逃亡,田地隐匿,使得这两个文册的记载十分混乱和失真。

苛重的剥削和混乱不堪的赋税制度,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迫使农民“甘愿抛荒田产,避役四方”,或者“逃亡山林,转为盗贼”,使得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国家财政收入枯竭,人员短缺。

这对封建政权来说,是个很大的危机。为了稳定统治,减少财政损失,必须重新清查土地、户口,改革赋役制度。

“一条鞭法”的改革,终究还是没能扶起大明

税赋压力

公元1539年,应天巡抚欧阳铎和苏州知府王仪,提出“以田为母,以户为子”的办法办理赋役。后来相继有人提出“纲银”“一串铃”的办法。

按照《明史·食货志》的说法,纲银就是把将一县用费分为正、杂二纲,按丁四粮六比例征收。

一串铃则是征收不管解运,解运不管征收,使收、解分离,总收以后按原有各项名目分别留存、解运。

“一条鞭法”的改革,终究还是没能扶起大明

张居正像

这都是一条鞭法的先导,嘉靖末年,经海瑞、庞尚鹏在江南地区大力推行,才逐渐推广开来。公元1581年在明代着名政治家张居正主持之下,在全国实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的具体内容是:赋役合一,按亩计税,以银交纳,简化手续。

张居正所推行的“一条鞭法”在当时来说确实是必要的。

我们知道,“苛捐杂税”自古以来便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到明代时,全国的苛捐杂税已不下千种,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农民不堪重负,四处逃亡奔命,造成国家失去大量纳税户,田赋收入也随之减少
  • 国家财力分散,扰乱分配秩序,导致国家财政陷入危机
  • 削弱中央集权,助长地方势力膨胀
“一条鞭法”的改革,终究还是没能扶起大明

张居正(剧照)

由此可知朝廷再不进行赋役改革,将后果不堪设想。事实上,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实行对于当时明朝的益处极大:

一是改行“一条鞭法”后,纳税基础单位由里甲扩大为州县,对里甲之间民户纳税负担不公正的现象有一定调节作用,使由赋役问题产生的阶级矛盾暂时缓解,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里甲制度:明朝每110户编为1里,由丁粮最多的10户担任里长,其余100户则称为甲首。

二是“一条鞭法”的实行,使长期以来因徭役制对农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关系有所削弱,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

三是“一条鞭法”的推行,在一定时期内确实起到了杜绝苛捐杂税的作用,使得嘉靖、隆庆时期的财政危机有所好转。

据史料记载,自正德以来太仓银库的收入总数,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正德初年149万两,嘉靖十一年(1532)243万两,嘉靖二十八年295. 7116万两,隆庆元年(1567)23万两,万历五年(1577)435. 94万两,天启时327万余两。


“一条鞭法”的改革,终究还是没能扶起大明

白银货币

总得来说,由于银两可以用来代替实物,缴纳赋税,这就改变了征收实物税的旧制,扩大了银两的流通范围。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刺激的作用。

同时,在一条鞭法实行的初期,把一切苛捐杂税归并成一种,简化了征收的手续,减少了官吏从中舞弊的机会,改变了某些赋役不均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所以一条鞭法的实施,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这种税赋制度在当时可谓是先进之极,但也存在如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一条鞭法”限于当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局限性和法制建设的不健全,加上改革措施本身的拥有一些不科学和不完善的地方,最终都未能彻底解决乱收费问题。

第二,“一条鞭法”的推行,大大的延续了明王朝的生命力,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当时政府本应着手实行的“重商政策”和“重开海禁”等政策都不了了之了

(初步好转的经济形势掩盖了继续实行其他政策的必要性)

第三,过于简化的赋役制度不久就弊病丛生,按亩计征把财政负担从农民身上转移到了大地主身上,激化了社会矛盾。

役归于地,让不需要依附土地的商人、手工业者无须纳税,结果出现“逐末者千金,而手不沾一役”的现象,遇到荒年,农民为了避税,纷纷弃田流亡。

“一条鞭法”的改革,终究还是没能扶起大明

一条鞭法施行图

一项制度的长久推行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维护,然而“一条鞭法"正式推行没多久, 张居正病逝,各种杂税又重蹈覆辙,甚至出现“三饷"加派的情况,他为赋役制度作出的努力也因此前功尽弃。

说到底,在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税赋改革不过是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并不是让广大民众能够挺起腰杆自由快乐地做人与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