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修心、厚德載物,這身、心、德的共同根本內容是什麼?

用戶3650012987792751


“修身,修心,厚德”是貫通“儒、釋、道”三教的命題。好!好問題!

  • 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佛家說“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六根清靜
  • 道家告誡“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可見“儒釋道“三教對身心都很重視,但有自己的說法。似乎有些時候還極端對立,非要鬥個你死我活的。歷史上“焚書坑儒“有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之;“尊道滅佛“有之;“尊佛抑道“亦有之。儒家、道家、釋家學說本來都是解決“人為什麼活著和怎麼活“這個終極問題的,其實根本上並不衝突,都是為冥冥眾生好的,只是一旦上升為教派了,就產生了群體對抗,反而不那麼和諧了。

其實,在我看來,“儒釋道“在身心德方面講的是一個意思,只是因為世間詞彙的限定和語言的蒼白導致真理無法準確表達。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可說,不可說“。那麼,究竟什麼是心,什麼是身,什麼是德呢?我認為在講清楚這些問題前,咱們都先禪定一下,清空各自原先的習見,知見,咱們從白紙開始重新建立一套認知體系:所謂心是指人體的內在(不特指心臟),它能表現人的悟性;所謂身是指人體的外在,是人的物理全貌,它可以呈現人直觀印象;所謂德是人的心和身合在一起後通過行為方式產生出來的化學反應,是通過人的舉止來呈現的。那麼身心德的關係就是內修心以悟道,外修身以不老,身心兼修以德安身立命!

“儒釋道”三家都是對“身心德”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進行論證,提出各自的邏輯體系。大而化之,儒家期望人們都尊崇共同的禮法,實現長幼有序,內外有別;釋家告訴大家活著就要準備好吃苦,苦中悟道,以苦為樂,然後涅槃就可永生;道家講“滌除玄覽”,跳出三界,超凡脫俗,不受世俗羈絆,難得糊塗,隨遇而安。所以說,不論從哪個門進入,都對人是無害的,都可以幫助眾生解除煩惱,安身立命。

千古一人王陽明,“知行合一”,“我心光明”!我認為他是真正貫通了“儒釋道”三門的大拿,他用儒家的語言體系,用釋家的頓悟功法,講清楚了道家的辯證法。並身體力行,知行合一,修成正果。

王陽明在各種逆境之下,創立了心學,而創立的原因確實因為牢獄之災之後的流放貴州龍場,在錦衣衛大牢吃盡苦頭的王陽明,對於去條件極其艱苦惡略的貴州龍場毫不在意,甚至有些高興。這就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每個人都有一顆聖賢之心,關鍵就是自己能不能發現,實現真實的自我。我們內心的良知是應對萬事萬物的法寶,無需去外部尋求任何幫助。

那麼貫通“身心德“的修行方法是什麼呢?王陽明說:“無論面對什麼樣的處境,內心始終要保持平衡“。正所謂“處之不動”。靜坐是為了“不動心”而奠定基礎,心靜了,惡念自然就會消失,沒有慾念就能靜。

  • 《大學》講“知上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 《道德經》講“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 《六祖壇經》雲:“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所以“靜”是貫通“儒釋道”三教的基本法門,是“身心德”兼修的基本範式。


元艮閣主


只從字面理解,個人認為修身,是規範行為,修身如同修理樹木,剪掉多餘的肆意生長的枝杈,《禮記·學記》有說,“玉不琢,不成器。”俗話也說,“樹不修.不成材”。修身,去掉自身肢體的不良習慣,使人的形體動作規範高雅,如同紳士一般。

修心,這應該指的是修思想,放在現在的語境裡,作為老百姓就是要充實自己,多讀書讀好書,讓自己的思想能跟得上現代化發展的速度,遵紀守法不越矩,不越界。

中共中央頒佈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規範集中概括為二十個字,"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愛國指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守法指人們按照法律規範進行活動。

明禮就是對社會交往規則、儀式和習慣的正確理解和運用,誠信通常指誠實守信。

團結指人們為了實現共同的利益和目標而在思想和行動上相互一致,友善指人與人之間相互友好幫助共求進步。

勤儉即勤勞節儉,自強指人對自己的能力和行為所具有的自信和進取意識。敬業指要有正確的職業觀念,熱愛本職工作和對技術精益求精,奉獻指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貢獻自己的力量,不計個人得失。我覺得這就是現實意義上的修心。

咱們不去糾纏古文裡邊厚德載物到底是啥意思,因為那個人在2000多年前說這話的時候,只適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咱們老百姓又不是研究古文的,摳它沒有意義。

放在現在的語境裡,我理解應該是,博學.厚重,注重個人文化修養的培養,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因為只有一個具備較高科學文化素質的人組成的社會, 才能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時候不失去平衡,不迷失在物慾橫流裡。

“修身、修心、厚德載物,這身、心、德的共同根本內容”。做一個合格的中國公民,讓科學的先進的思想承載物質。


神經在發燒


很開心回答這個問題。

我認為在現時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有現時代意義和思想,不能脫離現實,脫離現實就成為無水之源,無本之木。“修身、修心、厚德載物,這身、心、德的共同根本內容”就是一身凜然正氣,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現時代的正能量。我們可以從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這樣才能有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首先修身立命是根本,沒有強健的體魄一切無從談起。也必須有修身的深刻內涵,但修身也需要我們有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傳統文化的修身之精典論述,《論語中》“吾日三省於己。三人行必有我師。言必信,行必果。欲速則不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言思忠,事思敬。”等等都是傳承至今關於修身治學具有指導意義的精典論述。我們對此也必須有吸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學以致用,才提高我們對修身有更高層次的認知和理,對社會發展和建設才有價值和意義。這就是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優勢和魅力所在。

第二今春的新冠疫情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我們國家領導人,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全民以健身健康修身立命的人性理念,不惜一切代價積極抗疫,取得了令世界矚目和羨慕的抗疫初步勝利,有利的保障了我國人民的健康生存權。對以“侵犯人權”抹黑中國的反華勢力是最強有力的反擊。

第三修心就是心靈健康。這是社會發展的保證,也是和諧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甚至包括人與動物,人與環境等都和諧相處的理念和指導思想,這就需人人都要有心靈美的傳統美德氛圍。“任重道遠。發以忘食,樂以忘憂。主忠信”。還有“憂勞可以興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都是提倡心靈健康的精典語句。更重要的是我們用事實傳承和證明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有心靈美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品質。抗疫中的馳援逆行者,用青春,用行動譜寫了心靈美的優秀華章。

第四厚德載物,大家都知道《周易》中的名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也是清華大學的校訓。只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有知識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負的健康體魄和美的心靈才能承載建設強大的祖國的重任。

第五這樣身,心。德有機的統一,就形成了中華民族純樸的優秀品質,一股強大的的正能量,支撐著偉大的中華民族世世代代茁壯成長。我們從學習中昇華,從昇華中提高,從提高中強大。在強大的同時沒有忘記對世界發展做出有力的貢獻。世界命運共同體的偉大理念,一帶一路的宏偉構想。不僅僅是厚德載載了物,而是載了全世界。

綜上所述,修身,修心,厚德載物,這身,心,德。所形成的根本內容就是強大的正能量,是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優秀思想的靈魂。它巨大魅力正煥發出勃勃生機。將為推動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起到重要的作用。

(附幾幅本人拙作供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