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修:修心、修性、修行。最重要的是修什麼?

梓丞寶貝Baby


路過。

筆者認為,三修是不能同談並論的。修是修正,行就是要踐行,修與行合成稱為修行。這個修行的過程就是修心,修正這個習氣雜染分別執著之心。修性,可以理解為通過修行明心見性,見到本來面目。性是自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 。粗淺的認識,敬請賜教🙏


高山仰止1808


人生修心,修性,修行,但最主要的是修自己的深度寬度厚者廣度與博度與對人事物覺知因果智慧。

修心你修的在好,你遇事還會生氣,遇到不公平的待遇,心裡還會難受難過的。

修性你修的在好,你的肉身還是個人,不可能脫離塵世苦惱與各種社會規則的約束的,既使你能象老子寫道德經一樣智慧,孟子的忠厚仁義寬厚大度,莊子的逍遙自在,但你還得受有身和社會秩序與法律的道德的約束。

修行你修的在好,你還是個人,不可能坐在虛空不吃不喝滿天飛吧?

你即使修成大德與大學問家和大知識分子,你也得遵守社會這個自然法定運行的程序與秩序吧?

所謂的真正自由與靈性靈感,那只是一個人思想與靈感的覺悟為覺識。

心底平和,善良,理性,覺知,致大善。

也就是王陽明先生和朱熹的理性大善良的格物致知。

我們能修,所修,所學,所善良的是心的覺知與警惕和敬畏。

佛家叫覺,道家叫道,儒家叫禮。

只有你覺知覺悟了萬事萬物的因緣因果的關係,與這件事的成因與結果,你才可能遇事不驚,心無漣漪,八風吹不動。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殆。”

意思是:“當我們因修心修性修身靜坐到萬物虛極的時候,我們心裡那個善良厚實結實的德性不造作的很平靜理性和平的清靜心智慧心一定要守住,萬物才能都並作茂盛的成長生存,我以此觀察事物能夠賦於迴歸自然旺盛成長不衰的道理,原來眾多事物運動不休的根源是因為事物回到了事物本原天性上靜字上,因靜性德修就回到了事物的本性上,就知道了本物能夠長久生存的本源,而就不會亂造作,而不知道事物的本源,就會亂作為有危險,知道了事物的本源與生存能存活的生命真實的原因,就會處事公正,因你處事公正就象王一樣,因王能處事公正善良德性理性智慧明鑑包容一切,就象天一樣大公無私,因天大公無私能運行日月而使雨水滋味萬物能自然生長生死,就是道,因道公平正直善良德性無私是宇宙萬物的主體運行規則的本源,因道其品德高尚智慧無我沒有自己而能長久的與萬物生存運行,就沒有什麼危險和傷害。”

所以,我們從老子的道德經中讀知:知常曰明,覆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佛家也講正覺,慈悲,清靜,智慧,善良,無我,大肚,包容,一切有情皆在覺知覺醒與自我向善圓滿的自性覺知觀照上而成修行的大覺者。

儒家也講誠意正身,修身齊家,格物致知,齊禮平天下,致善良和內省。

知識分子也就是理性,精神,平和,尚見,覺知。

所以,我們真正能修行的東西是我們自己的覺知與覺悟和對萬事萬物的覺醒與觀照。

叫修心修性修身修我修萬物都可以的。

我之所以無我,是因為我有能觀時觀察自己起心動念的那個“覺知”。

所以,我無我。

世事洞明皆學文,人情練達即文章。

般若能觀世間事,知識可當度人船。

理性和平心起念,全在當下一念知。

一江一帆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風動帆動皆心動,前年生起後念斷。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切攝。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神得一以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天為天正。

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無非就是個“《覺》”字。

能修的也是這個《覺》字。

心若無《覺》,修也白修。

性若無《覺》,悟也白悟。

行若無《覺》,行也白行。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老君清靜經上的原話》。

人真正能修行的物質也只有自己的思想上與心靈上的思維覺醒,和心靈對自身與萬物宇宙和事物本來面目的覺知觀察觀照的那個《無我的覺照的《覺》而以。》

其它都是身外修行,沒有實際修自我觀照察性省悟內心的意義。

禪和道只講明心見性和開悟與覺醒覺照與修己身致大善與格物致知致善良的覺知。

也就是人類精神與思想上最高級的:“《大道自然。》”

蘇東坡的《定風波》。

莫聽竹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仗芒鞋輕勝子,誰怕?一衰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敘陽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惟見於空,觀空亦空。

空無所空,無無亦無。

湛然常寂。

就開悟了。











知足常樂桃花飛雨


修心,修性,修行。主要是修心,心修正了,那麼性和行自然就正了。那麼修心從哪裡開始呢?就要先戒自身不正的習慣。比如身戒,"殺盜淫妄酒"這"五戒",意戒,"貪嗔痴慢疑"這五戒。在生活中這十戒是正常的行為,而修行人要以佛祖留下的經書為準,放下了,就是戒掉了,不在執著哪些不為正法的習性。戒掉了心就淨了,其實心性行主宰在心,指揮也在心。心性行是貫通的,是一致的,修行要有定力,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了就是心入了佛家了,就要以佛法約束自己,不管是出家還是在家,只有精進,不可以退轉。真正的發心修行或者你的精進或者退步都有感應。祝心想事成,一切隨願。



蓮花華蓋


主要是修心。

心行章

  夫心有四,所謂迷心、悟心、修心、證心。迷心有十,迷事、迷理、迷教、迷境、迷氣、迷身、迷神、迷仙、迷真、迷聖也。迷事者,謂於一切有為之事若善若惡,俱不能分別了達,而生顛倒滯惑之心,為無智慧用性而揀擇取捨,致有輪迴生死,不到真源。《西昇經》雲:道探甚奧,虛無之淵。《老子》雲:淵乎似萬物之宗。迷理者,所謂於虛極妙體、自然實性上無所聞見,悟修證了等,故云迷理心也。迷教心者,聖人意欲令眾生反俗歸真,逆而成順,注云道尚無為,人尚有為,道本無情無慾,人尚有欲有情。謂不遇明師智友導引開心,啟發指示三乘玉清靈寶洞神之教法也。聖人教法妙義,縱遇不生愛樂,勤求修習,觀詮察理,求出離之心,存若亡。《老子》雲:道法本自然。者能得,聞者能言。言者不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迷境心者有二,迷真境心,迷妄境心。真境則大道妙本自然之體性也,被妄隔真源、塵染斷絕也。上經雲: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激。妄心者,則煩惱六根三業十不善行也,虛妄分別,馳逐有為也。經雲: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西昇經》雲:積惡者惡氣至,積善者善氣至。積善神明輔成,天道猶佑於善人也。迷氣心者,人稟中和之氣,其氣有清有濁,稟清氣者智人,稟濁氣者愚人。《定觀經》雲:延數千歲,名日仙人;鍊形為氣,名日真人;鏈氣成神,名日神人;鏈神合道,名曰聖人。人迷元和正性,而不能養神愛氣也。故《廣義》曰:道者無也,形者有也,有故有逝,無故長存。世人修道,外固其形以寶其有,內存其神以宗其無,契無合道,以至長生。以形為陰魄也,以神為陽魂也。凡人有少陽氣在,不至於,有少陰氣在,不至於仙。陰氣既,即階仙品,仙者純陽也。陽氣滅即為鬼,鬼〔者〕陰氣也。經雲: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陽氣內充,守一有德,有德必能有國,有國必能有道,有道必能理化,理化必能安民,民安則國安,國安自然泰平也。經雲:愛民理國,能無為乎。迷身者,不知身中有氣、有神、有識,可鏈仙行得仙果,鏈真行得真果,鏈聖行得聖果。《西昇經》雲:聖人常安,與天地俱安,而鬼神通;眾人皆安其所安,其所不安,即不安矣。又迷身者,身虛·萬物,至心之虛,而和氣歸善。養身者藏身於身而不出,藏人於人而不見,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知身為患本,故日迷身。迷神者,神者陰陽不測,妙用無方,隱顯變通,不可窮極,謂之神。在天曰神,在地曰只,在人日鬼。眾生身內神識精靈,不能鏈神合道,而登聖果。《莊子》雲:萬物任自然,而各得其生。迷仙者,不修仙行。迷真者,不修真行。迷聖者,不修聖行。悟心者,悟道之心也。修心者,修道之心也。證心者,證道之心也。心絕緣慮,意絕妄想,智絕分別。是則真見無不見,邪見有不見;真聞無不聞,邪聞有不聞;真覺無不覺,邪覺有不覺;真知無不知,邪知有不知。若真邪雙泯,知覺兩忘,則達乎忘心忘境也。心境俱忘,冥合道矣。《內觀經》雲:夫心者,非青非赤、非白非黃、非長非短、非圓非方,大包天地,細入毫芒,制之則止,放之則狂,清靜則生,濁躁則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人之難伏,惟在於心,。。。(≧∇≦)/所以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修道也。(≧∇≦)/。。。心不可息,念道以息之。心不可見,因道以明之。善惡二趣,一切世法,因心而滅,因心而生。習道之士滅心則契道,世俗之士縱心則危身。心生則亂,心滅則理。所以天子制官僚、明法度、置刑賞、懸吉凶以勸人者,皆為心之難理也。無心者,令不有也。定心者,令不惑也。息心者,令不為也。制心者,令不亂也。正心者,令不邪也。冷心者,令不染也。虛心者,令不著也。明此七者,可與言道,可與言修心矣。

解讀:

我簡單看了一下,這一章非常重要,用的是排除法,把錯誤的修道(修道即修心)方法論證了一遍,你我可以對號入座,然後給我們指明瞭方向。

正文解讀開始:

  夫心有四,所謂迷心、悟心、修心、證心。

解:夫心有四種,就是所謂的迷心、悟心、修心、證心。

-

迷心有十,迷事、迷理、迷教、迷境、迷氣、迷身、迷神、迷仙、迷真、迷聖也。

解:迷心有十種,迷事、迷理、迷教、迷境、迷氣、迷身、迷神、迷仙、迷真、迷聖也。然後下文逐一作了論述。

迷事者,謂於一切有為之事若善若惡,俱不能分別了達,而生顛倒滯惑之心,為無智慧用性而揀擇取捨,致有輪迴生死,不到真源。《西昇經》雲:道探甚奧,虛無之淵。《老子》雲:淵乎似萬物之宗。

解:那麼什麼是迷事者呢?就是於一切有為的事或善或惡,不能分別和區分,通俗一點就是瞎混、盲從於人情事事,到處是疑惑所以迷,不用智慧去悟得真理而用,所以導致對對錯錯,顛倒輪迴,悟不到真源真理。這是一種解釋。還有一種是,對有為於事,就像一個瞎子摸象,摸到那是什麼就是什麼,這樣肯定會顛倒理論。這其實是見小信小而不得真。《西昇經》雲:道甚奧妙,虛無的體。《老子》雲:道是萬物之宗。迷事者,不求根本,從於事而迷於事。

迷理者,所謂於虛極妙體、自然實性上無所聞見,悟修證了等,故云迷理心也。

解:迷理者呢?所謂於大道之虛無妙體,實性上並無所聞見,也從事實上不得以證實,所以這迷於理者,就是執著於理,就是固執的非得看得見不見,非得計算的出來不可,這樣的人固執,就像只相信物質世界一樣固執,不相信無的東西,只相信有的理論。所以這是迷於理。

迷教心者,聖人意欲令眾生反俗歸真,逆而成順,注云道尚無為,人尚有為,道本無情無慾,人尚有欲有情。謂不遇明師智友導引開心,啟發指示三乘玉清靈寶洞神之教法也。聖人教法妙義,縱遇不生愛樂,勤求修習,觀詮察理,求出離之心,存若亡。《老子》雲:道法本自然。者能得,聞者能言。言者不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解:那麼迷教者呢?盡信書不如無書,所謂迷教者,就是固執於聖人典籍,這聖人典籍是言之教,根本無以詮釋聖人所有真理。而迷教者,盡信書言,盡信教化之傳,固執!原文是這樣說的:聖人的意欲是想讓眾生反俗歸真,順於大道,寫經的時候呢,就說了“道可道,非常道”,就說了處無為事,寫書的時候多是尚無為的,但人用書就想有為,道本來無情無慾的,是人有欲有情,所以自以為是。這就是未遇到明師智友的引導開化心靈,啟發讀者聖人真意也。聖人教化之法妙義,就算是比喻或舉例子,也是不生愛樂的,是為了說明問題而已,是為了觀詮察理,求出離之心,就是說比喻和例子都是反例,是為了讓我們得到真理,靠近大道,出離俗觀,存若亡,雖然有言有理,但是隻是存在個比喻而已,存若亡,存在但不認實。《老子》雲:道法本自然,聽者能得,聞得能言。就是說道理真理你我若知了,可以比喻出很多種意象,可以用很多言論來證明和論述,可以用很多角度來詮釋。但是所言非言,所言之理,只是一種說法,是有侷限性的,不可以一代全。迷教就是固執有法。固執於所謂專家,那怎麼能得到真意呢?那怎麼能超越文字呢?!

迷境心者有二,迷真境心,迷妄境心。真境則大道妙本自然之體性也,被妄隔真源、塵染斷絕也。上經雲: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激。妄心者,則煩惱六根三業十不善行也,虛妄分別,馳逐有為也。經雲: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西昇經》雲:積惡者惡氣至,積善者善氣至。積善神明輔成,天道猶佑於善人也。

解:迷境心者有二種,迷於真境和迷於妄境。這真境就是合道之妙本自然,不受紅塵染了,斷絕紅塵了。上經雲:要常無,觀其妙。要常有觀其繳。也就是說,迷真境者,常無但不常有。妄心呢?就是要名要利,要事業成功,要有為。經說:不見可欲真心不亂。這是沉迷於有為也。見可欲與紅塵染。《西昇經》雲:積惡則得惡果,積善則得善果。積善的人神明幫助他,天道保佑他。這一段,有二個意思,一個意思是,處於無,是迷真境,是不對的。另一個意思是,處於無,迷於真境是對的。那麼最後一句,是要積善,既然是積善,那麼也要有為。所以,我個人偏向於第二種,即不迷真,也不迷妄,即要常無,也要常有。

迷氣心者,人稟中和之氣,其氣有清有濁,稟清氣者智人,稟濁氣者愚人。《定觀經》雲:延數千歲,名日仙人;鍊形為氣,名日真人;鏈氣成神,名日神人;鏈神合道,名曰聖人。人迷元和正性,而不能養神愛氣也。故《廣義》曰:道者無也,形者有也,有故有逝,無故長存。世人修道,外固其形以寶其有,內存其神以宗其無,契無合道,以至長生。以形為陰魄也,以神為陽魂也。凡人有少陽氣在,不至於,有少陰氣在,不至於仙。陰氣既,即階仙品,仙者純陽也。陽氣滅即為鬼,鬼〔者〕陰氣也。經雲: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陽氣內充,守一有德,有德必能有國,有國必能有道,有道必能理化,理化必能安民,民安則國安,國安自然泰平也。經雲:愛民理國,能無為乎。

解:那麼迷氣心者呢?氣有清有濁,清則智,濁則愚,人是清濁都有的,稟中和之氣的。《定觀經》說:壽命到千歲了,叫仙人。把有形煉到氣(若無),是真人。把氣再煉到神了(近無),叫神人,把神與大道同性了,是聖人。人要吃飯,人要生存,所以清濁都得有,精神物質都得全啊,所以不能做到養神愛氣。所以《廣義》說:道是無的,形是有的,有必然會導致逝去,無,所以能長存。世人修道,要外固其形,保其有(人已經有了,這是不爭的事實),內存其神以宗共無,內要合道之真性,以至長生,以形為陰,以神為陽,這是中和吧,這是天地之道。凡人因為少陽氣在,有少陰氣在,所以不成仙。(我們要知道少陽是什麼?陰多陽少,不平衡的,是要變化的。少陰同理),陰氣全消了,就是純陽之體了,就成仙了。陽氣滅了就成了純陰之體了,就成了鬼了。這裡,怎麼說呢?這裡說的純陽,我個人認為,是相對的。其實,只要煉到純陽了,那麼必然有純陰對應,二者是平衡的,所以單方面來說就是純陽。一陰一陽是凡人,有陰無陽是鬼,有陽無陰是仙。經雲:專氣致極柔,能如嬰兒乎?陽氣內充,守陽一而得而存在,有陽氣的保護,則國穩固,所以合道,有道則自然而安民(民即欲或心),民安則國安,國安自然泰平也。國就是我們的身體,外形,民就是心和慾望。國是外,民在內。這是一個比喻。經雲:愛民理國,能無為乎?能合道乎?能合道真性乎?能自然乎?這是至高境界。所謂迷氣,就是不執著於有,不執著於我們人,我們人有成仙的潛力。

迷身者,不知身中有氣、有神、有識,可鏈仙行得仙果,鏈真行得真果,鏈聖行得聖果。《西昇經》雲:聖人常安,與天地俱安,而鬼神通;眾人皆安其所安,其所不安,即不安矣。又迷身者,身虛萬物,至心之虛,而和氣歸善。養身者藏身於身而不出,藏人於人而不見,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知身為患本,故日迷身。

解:那麼什麼是迷身呢?迷身就是和西方醫學不相信經絡一樣。迷於身體硬件之有,不相信有氣有神有識,也就是說只相信有的東西,只相信物質的東西,不相信無的東西,精神的東西,虛無的東西。固執。這些無的東西,可以連接成仙的道路,可以通過修煉得到真果,可以連接聖神得到聖果。《西昇經》雲:聖人常安,與天地同安,有無皆通,所以鬼神也通。是全面的接收信號的。眾人呢?執著、自以為是的安,固執於自己的意識和見解,所以就屏蔽掉了無的東西,意識外的東西,見解外的東西,所以怎麼能安呢?!再說這迷身者,以身虛也物,將和氣歸於善,養身者珍惜自己的身體,看重自己的身體,這是保身,因為有身,迷於身,所以再怎麼珍惜,再怎麼保護,也是時間長短的問題,算是重視養生吧,大不了多活幾年,所以聖人說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把有形有質之物放在無的位置,或者說看無了它,才可以長存!這身,本身就是有患之因,有因必有果,所以叫做迷身。迷身者身亡必亡,不迷於身者,身亡不亡,所以不要固執於身。

迷神者,神者陰陽不測,妙用無方,隱顯變通,不可窮極,謂之神。在天曰神,在地曰只,在人日鬼。眾生身內神識精靈,不能鏈神合道,而登聖果。《莊子》雲:萬物任自然,而各得其生。

解:迷於神者,神者是無的,不可測的,妙用而無方的,隱而顯或不顯而變通的,不可以察的,不可究之,所以才叫做神。在天叫神,在地是物,在人如鬼一樣(無)。眾生身內的神識精靈,不能單獨連神合道,而登聖果。也就是說,執著於自己的神是不全面的,是片面的,在天也有,在地也有,你我不可固執於自己的神,這樣是不能成仙的。《莊子》雲:萬物任自然,而各得其生。大道生萬物,萬物皆有其有形與神,人作為萬物的一種,也有陰陽,也有神和身,但不可執著於自己的有無,是片面的,是迷於自我的,是不全面的。

迷仙者,不修仙行。

解:迷於仙者,何須修仙。已到了。

迷真者,不修真行。

解:迷真者,何須修真?已在那了。

迷聖者,不修聖行。

解:是聖人了,達到聖人級了,不須要修了。在了。

-

-

悟心者,悟道之心也。

解:悟心者,就是悟道的心。(簡單點行了。)

-

修心者,修道之心也。

解:修心者,修正進階之心。

-

證心者,證道之心也。

解:證心者,自我驗證之心,證道之心。

-

這就是:夫心有四,所謂迷心、悟心、修心、證心。迷心篇幅最長,是反論。反論的過程就是悟、修、證。

-

心絕緣慮,意絕妄想,智絕分別。是則真見無不見,邪見有不見;真聞無不聞,邪聞有不聞;真覺無不覺,邪覺有不覺;真知無不知,邪知有不知。若真邪雙泯,知覺兩忘,則達乎忘心忘境也。心境俱忘,冥合道矣。

解:那麼怎樣才叫“合道”?心絕緣慮,意絕妄想,智絕分別。無思考,無幻想,無利害。則,真見自來,邪見不見,自知自知,邪知不知。如果無分別了,無真邪之分了,無了,雙泯了,或者說是雙雙自轉了,知覺二忘了,則達到了忘心忘境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合道了。我無,道來有,是完全合道。道之自然來我體。我非我,是名我,體非體,是名體。

《內觀經》雲:夫心者,非青非赤、非白非黃、非長非短、非圓非方,大包天地,細入毫芒,制之則止,放之則狂,清靜則生,濁躁則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

解:這一段是上一段的延續和細解:《內觀經》雲:夫心者,非青非赤(若無若有)、非白非黃(若色若無色)、非長非短—(不可計量)、非圓非方(無形),大包天地,細入毫芒(無大無小,可大可小),制之則止,放之則狂(可動可靜,不動不靜),清靜則生,濁躁則亡(無生無死,若生若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可明可暗,迷於一方,非迷,是暗迷。暗迷非迷,迷非迷)。

人之難伏,惟在於心,所以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修道也。心不可息,念道以息之。心不可見,因道以明之。善惡二趣,一切世法,因心而滅,因心而生。習道之士滅心則契道,世俗之士縱心則危身。心生則亂,心滅則理。所以天子制官僚、明法度、置刑賞、懸吉凶以勸人者,皆為心之難理也。

解:人之難服,難以馴伏,主要在於心。所以教人修道其實就是修心,教人修心就是修道。心執著或固執,難以息停意識,通過修道,通過道來讓心平息下來,心不可見,因修道而明心見真性。善惡二者,或者說一切的世界法則,皆是心所生,也因心所滅而滅。習道之人如果滅了心、忘了心、忘心亡心也,則契大道真性,世俗之人有為而放縱自己的心則危及其身。心生則因果輪迴,心滅則合道。所以天子制定法律,制定刑賞、告訴我們那些事能做,那些事不能做,皆是為了管理人心,皆是因為人心難理。逼的,沒辦法的事。不合道的人太多了,妄為之人太多了,所以才出現刑罰和法律。如果人人合道,何須有為?!

無心者,令不有也。定心者,令不惑也。息心者,令不為也。制心者,令不亂也。正心者,令不邪也。冷心者,令不染也。虛心者,令不著也。明此七者,可與言道,可與言修心矣。

解:如如不動,已合道。所以,無心者,有欲而不為,或不命令而不有。定心的人,不欲。息心之人,不為。制心者,有令不亂。正心者,有令不邪。冷心者,有令不染。虛心的人,有事來了也不執著。明白了這七個心,可與這人討論“道”,可以開始修道修心了。

-


用戶97784099792


人生三修;修心、修性、修行。最重要修什麼?

“[心]”良心、善心、愛心,好心,忠心、仁心、開心、動心、熱心、關心、痛心、傷心、細心、小心、多心、放心、……等不一一列出。由此可見[心]之重要。

“性”《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性乃天生,三字經告誡《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人性是善良的,只因環境、教育、慾望改變了初[傷心]。

“行”行為,一個人的行為體現一個人素質、修養,個人的素質、修養取決於個人[心]態。

本人認為“修[傷心]”最重要,“性由[心]起”“行因[心]生”心正人正,心好人好,心惡人惡。最後祝願大家好[心]態,好[心]情。謝謝!




一復百印


什麼叫修?把人的不良習慣,壞脾氣改掉。

什麼是行?就是人的一言一行,所做所為。

什麼是性?天性,稟性,習性。

什麼是心?指人的心靈。

因為人有三性,天性(善),稟性(惡),習性(半善半惡)。

修性就是把天性修得更加完善,讓念善,從善,行善,小善,大善,賢人,聖人。

修稟性,就是把惡念,邪念,壞念止住。

修習性,多看別人優點,多反省自己缺點,讓好念,好心,好行進來,斷惡修善。

修行就是認識自己的真性,把不好的脾氣,不良的習慣改掉,修正人的一言一行。

修心就是讓自己心靜下來,依《十道善業》來做人,循《八正道》去做事。讓自己修得的心與修得的行相合一,把稟性止住,把天性開掘出來,讓小我變大我,讓有我變無我;讓小善變大善,讓大善轉普提。

當普提行深至般若波羅密多時,才能度一切苦厄,這就是修行的目的。


金鶴逸士


相由心生,行隨心想,性為心養。

人生三修,無疑修心最為重要。

人所之初,心為明。漸入塵世,自然有所蒙塵,掩蓋本心,喪其志,惡其行,並迷失本性。

佛家:出家即是修心,了卻凡塵,六根清淨。

古往今來,被稱之為聖人的本就不多。其中王陽明就是一個。被如此推崇,莫過於他的心學了。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四句至理名言,很多人卻是一生也參不透的。

什麼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慾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天理不是靠空談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實踐,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

王陽明認為,由於理存在於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堯舜”,“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即使不是讀書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為聖人。

看看修心的重要性,是修行和修心的成果遠不可比的。

以上就是我對三修的一點看法,修心為上,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話說芸芸眾生活


人生三修,修心,修性,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

心為君主,主神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所以人的善惡是靠後天的學習修養而成,有的人家風好,從小耳濡目染,

父母言傳身教,繼而後來的學校教育社會實踐,終於成為心地善良,為國為民的棟樑之材。而有的人家風不正,從小受不良風氣影響加上在學校沒接受良好的思品教育,到社會上接觸結交不良朋友,故而思想不端正惡習較多,而淪為社會滓孑。所以修心樹人最為重要。

修性是在修心的基礎上,養成良好性格和脾氣,處世為人,謙恭有禮。

而修行則是在修心和修性的基礎上身體力行,參加社會實錢活動,為社會創造財富,為人類社會進步作出貢獻。

儘管三修的關係如上所述,但也是相輔相成的,我們一定要在社會實踐中修心修性修行。


劉480909厚德載物


這三個其實是一個,"性"為體,"心"為相,"行"為用,也就是說,"性"是"心"的本質,"行"是"心"的作用,一個東西,三個角度,不同的名稱。

蘇東坡詩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其實看來看去,只是同一個廬山而已!所以修心即使是修性,修性也即修行。

一個人在某個領域用"心"越多,就會引導他在這個領域進行更多的嘗試,這就是"行",其實心理活動也是"行",真正行動上的嘗試,只不過是把思考旳內容付諸實施罷了。

所以這三者,修一即使是修三,我們平時講"修行",重點應該放在"心"上,因為"心"能導"行",同時也能冶"性",思維引導了行為,而行為又強化了思維,當"心"與"行"合而為一的時候,"性"自然也就隨轉變了。

比如我們如果時時叮囑自己要心存敬畏,那麼我們待人接物就會趨向規範,而規範的行為又會反過來強化敬畏之心,這樣二者步調一致,時日既久,一切成自然,本性自然也就轉化了。



澡雪堂主談國學


筆者以為三者為一,心性行不可單獨強調片面實行。從修行最終目的講,是心靈的解脫與自在,心靈的一些信息分散在身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中。如果身體健康出了問題,必然帶動心理出問題,二者互為因果!

即:

“練身不煉心,花葉雖茂沒有根”。就象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一旦遭遇突發事件,倘若怒髮衝冠,便會“怒火燒光功德林”。

“煉心不練身,枯木何處去逢春”。一如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一旦病來如山倒,則助人者成為要人助者,豈不後悔遲哉!

因此必須:

練身加煉心,鶴髮童顏老壽星!道家高境界者如斯。

煉心以練身,煉就金剛不壞身!佛家高僧大德者亦是。

而行就是將兩者合一,不分彼此的去實修實證!只有功夫上了身心,方為真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