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評價路遙的《人生》?

用戶61759874787


《人生》是路遙在1982年創作的中篇小說,在2018年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最有影響力小說”。

小說講述的是改革以後,在城鄉劇變影響下年輕人的精神追求。

主人公高加林在命運大手的操縱下,兩次離開農村,又兩次回到了農村。

命運有時候推著人往前走,但緊要的時候,卻也讓人自己做選擇,我們先來看看高加林人生的選擇:

1、自己的選擇


高加林的讀書路是他自己的選擇,因此他也有了第一次離開農村的機會,高中畢業後他成了鄉村教師,脫離了土地勞作的命運。

2、命運的選擇


可不久,在村幹部的操作下,這個崗位被村幹部的兒子頂替了,高加林重新成為了一名農民。這是他無法抗衡、無法選擇的結果,他只能接受。

3、自己的選擇


這時,農村姑娘巧珍出現了,她美麗善良,家境殷實,幹得一手好農活,一直默默地喜歡著高加林。在高加林落難的時候,她心疼不已,勇敢地踏出了第一步。

高加林面臨著選擇和煎熬,巧珍什麼都好,唯一缺點就是沒讀過書。作為一個農村人,娶巧珍是天大的福分;但高加林自持讀書人,娶巧珍也就是放棄了精神共鳴,他覺得委屈。

但最後,他跟隨了自己悸動的心,選擇和巧珍在一起。

4、命運的選擇


你永遠都不知道命運什麼時候給你峰迴路轉。

陰差陽錯下,高加林在叔父下屬的操作下,得到了縣通訊員的工作。有能力人得到了合適的崗位,再加上高加林吃苦耐勞,他大放異彩。

5、自己的選擇


高幹姑娘黃亞萍在縣城遇到了意氣風發的高加林,兩人在精神上找到了強烈的共鳴,再加上亞萍的家庭能夠幫助高加林去城市工作,經過了激烈思想鬥爭的高加林選擇與巧珍分手,與亞萍在一起。

6、命運的選擇


原本,亞萍有個門當戶對的男朋友,可是為了和高加林在一起,她毅然選擇了分手。這激怒了男友的母親,為此,這位母親舉報了高加林走後門得到的工作,高加林因此被革職,又回到了農村。

從上面可以看出,命運的選擇是高加林無法抗爭的,但看似無法抗爭的命運之手,其實與他自己的選擇息息相關。

因此,不要誇大了命運的選擇,要做好自己的選擇,腳踏實地,終能實現仰望星空。


書影人生


路遙的《人生》這部作品是我大學最早接觸文學的一部作品,至今為止讀了三遍,也是我培養閱讀興趣開始的一本書,也許很多人不知道《人生》這本書,甚至不知道路遙是誰,但說到《平凡的世界》相信大家都懂了。我後面看過超級多的文學鉅作,但我當時包括現在及未來它仍然是我最喜愛的一本書,因為它所帶給我的體悟與感受,是最深刻的。它就像航海中,燈塔上的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前進。它對我現實的幫助也是最直接的。我將從事業與愛情兩個方面來談談路遙《人生》對我的人生啟示。

1.事業

路遙是生活在陝西黃土高原上的人,他對故土有著深刻的愛戀,所以他的每部作品都會牽涉到黃土高原,《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而處於舊社會的當時,工作都是被分配的,而且農民想要去城裡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就是這麼一個大量農村人口向城裡崩走的時間節點,路遙寫了這麼一部小說。書中的高加林是成千上萬個有著崇高理想的農村人民的一個縮影,他看不慣權利,不懼艱苦,鬥志昂揚,一心想遠離故土,他不想向他父親一樣當農民,他並不是看不起農民,他只是要走向城市,施展抱負,開始自己的新生活。他的思想是前衛的,他的靈魂是倔強的。當他的教師資格被一個有權利的人所取消掉的時候,他內心裡面是想反抗的,但是趨於父母的考慮,他不得不忍住了。他的內心是敏感且脆弱的,當他拿著東西去叫賣的時候,當他抬著糞桶去城裡收糞的時候,他是不好意思的,他的自尊心太強。然而一切的一切都不能阻止,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知道他會過得很好,他也知道他自己有實力去做一份工作。當他在當兵的叔叔回來當官,給他安排了一份工作後,所表現出的才氣與努力是使人佩服和高興的。但是最後他因為走叔叔的後門,被打回農村,是一個悲慘的結局,但是何嘗不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呢?

《人生》告訴我事業上三個啟示:

不卑不亢

不僅在事業上,在生活中都一定要做一個不卑不亢的人,不懼怕領導,不畏懼權利,像高加林一樣勇敢的去做認為對的事情。

做自己喜歡的事

當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業,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高加林當農民,在土地裡幹活肯定是不會開心的,他只有拿起文筆,當記者去展示自己的文才,他的生活才會有意義。也正是這樣,處於人生路口的大學生們,是回老家去做著老一輩眼中穩定的工作,還是呆在外面去拼搏自己喜歡的事業,這是值得人們去思考的事情。之前說《人生》對我影響最大,就是因為這本書在我做出選擇的時候給予了我一定的力量,我會選擇留在外面,並且去奮鬥自己喜歡的事業。

有追求

我想高加林他不僅僅只是想在農村當一個教師,他的夢想是在城裡美好的生活,努力奮鬥,改變家人的命運。他也這麼去做了,他也相當努力。而對於我們今天年輕人來說,如果只想過著簡單重複的朝九晚五的生活,只追求自己的快樂,我覺得是自私的。雖然追求自己的快樂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我們不僅為我們自己活著,我們也有家人,朋友,我們是否有能力讓別人和自己一樣生活得更好,更快樂呢?只要我們有這個追求,就一定會做到。

2.愛情

《人生》這本小說可以說有愛情的加入,令它增加了很多美好的色彩。我最喜歡的,也是我感悟最多的就是愛情這個點。高加林與巧珍,高加林與亞萍,德順老漢的愛情,都深深地感動著我。高加林因為失業了,待在農村,在他一無所有,窮苦潦倒的時候,農村的巧珍站了出來,她雖然不識字但是她喜歡有文化的人。她看出了高加林的心事,悄悄地靠近他,高加林因為不好意思叫賣,一分錢也帶不回家,她搶過東西就往集市上去,她是多麼善解人意的姑娘。高加林在巧珍的陪伴下,至少從精神上得到了相當大的安慰。巧珍的父親還不允許自己女兒就嫁給了一個什麼都沒有的人,告訴巧珍遠離高加林。但是巧珍就是喜歡加林,不顧家人反對就要和加林在一起,這種純粹的愛情使我感動。但是當加林在城裡有了工作之後,遇到了精神上更能產生共鳴的亞萍的時候,他變心了,這是令我心痛的,但我也理解他為什麼這麼做。加入說每當你回家,和你聊天的妻子都在說著家裡的母豬又生豬仔了,隔壁二姨家的牛賣出去了。作為一個有文化的人,每天聊著這些東西確實使他難受,因為沒有精神共鳴。亞萍雖然也愛著加林,可是她最終被現實打敗,她的愛是有條件的愛,與巧珍的純粹的愛不一樣。巧珍的愛和德順老漢的愛是一樣的。打了一輩子光棍的德順老漢深愛著他心中的姑娘,哪怕別人已經嫁人了,哪怕他看不見她了,或者他根本就不知道那個姑娘是否還活著,但他心中的愛依然存在,只要他活著,他的愛就存在,所以他是幸福的,他的生活是開心的。德順老漢說的話就是路遙的個人價值觀,德順老漢的為人處事就是路遙的人生哲學。我認為,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金句。

從這本書中,愛情給我兩個啟示:

珍惜

珍惜是一個被說爛了的詞語,每當有人對你說著“人要懂得珍惜”“珍惜對你好的人”,雖然大家都知道,都懂這個道理,也經常聽到這樣的信息,可是自己卻很難做到,當沒做到的時候,問他為什麼呢?他會回答:“人都是犯賤的,對他好的他不珍惜,失去了才後悔莫及”,有點像大話西遊裡至尊寶說的話。對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然而也只有經歷過失去,心裡面痛苦過確實才學得會珍惜這兩個很重的詞語。才能達到知行合一。高加林不珍惜一心一意對他好的巧珍,德順老漢罵他丟了良心,我認為罵得很對。要麼你別招惹別人,在你窮困潦倒,內心痛苦的時候你想找一個依靠,然後一個好姑娘安慰了你。當你在外面工作有聲有色,有了一定能力之後,就拋棄了那個對你最純粹的姑娘,古人云:“糟糠之妻不下堂,一日夫妻百日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雖然他們沒有結婚,但我認為是一件不太道德的事情,在這點上我是很生氣的,但是又表示理解加林的這麼一種複雜,矛盾的心裡。當高加林最後因走後門被打回農村的時,當亞萍不可能因他回農村而選擇放棄他時,他回到農村巧珍已經嫁人,但巧珍並且還幫加林說話,告訴姐姐不要打高加林他並沒有做錯什麼。每每讀到這裡我的心都很痛,甚至留下了眼淚。路遙設計這個結局,也是想表達這麼一個事情,就是要學會珍惜,要不然再也沒有機會。所以現在的我十分珍惜我目前的感情,爭吵是不可避免的。在快餐式愛情的今天,依然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

舍與得

我一直認為老天是公平的,因為當你捨棄一些東西的時候,你也會得到一些東西,當你得到的時候你也丟失了一些東西。就像文中的高加林一樣,他為了美好的前程與亞萍在一起,拋棄了“一塊金子”巧珍,他捨棄的東西也許是讓他會後悔一輩子的東西,他能承受這樣的捨棄嗎?他有考慮過後果嗎?他的後半生都為此後悔值得嗎?同時高加林捨棄了農村悠閒自在單純的生活,得到了城市忙碌拘束複雜的生活,這是他自己的選擇,他必須承擔做出每一個決定的責任。

閱讀是我最喜愛的一件事情,普遍喜愛文學類書籍。簡簡單單的這本《人生》帶給我許多人生感悟,並且會影響我做的一些決定,這就是文學的魅力所在,也是這本書本身的價值所在。

很喜歡柳青為《人生》寫的提詞,“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我現在就處於人生的十字路口,年輕的人你又該如何選擇?


另類感覺


馬雲說是《人生》改變了他的人生,讓他意識到不放棄總會有機會,不然他還是一個蹬三輪車的零工。賈樟柯說三十年的閱讀時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路遙的《人生》,讓他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這是怎樣的一部著作,可以給人以這樣的思考,我決心拜讀。凡是過往,皆為序章,便是我讀過《人生》後的感悟。

故事的主人公高加林高中畢業後回到村裡當上了民辦小學教師,很滿足這個既體面又能施展才能的職業,但是好景不長,他就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的兒子頂替了,他回到了一心逃離的土地,正在絕望的時候,善良美麗的農村姑娘劉巧珍闖進了他的生活,在巧珍眼裡,高加林是完美的,對於高加林而已此時巧珍的出現無疑成為了他失意時的精神慰藉。在農村的耕地生活將他百般蹂躪後,機遇再次降臨,他抓住了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

夢寐以求的城市生活給了高加林大展身手的機會,又讓他重新遇到了他的老同學黃亞萍,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一位現代女性,開朗活潑、任性專橫,對高加林的愛大膽而炙熱,與高加林倆人口若懸河、侃侃而談,這也讓高加林陷入了一個困境,親切可愛的巧珍,情投意合的亞萍,讓他進入一種艱難的選擇中,在反覆考慮後,他決定接收亞萍,當他像巧珍表達他的選擇後,善良的巧珍含淚接受了。

但是好夢難圓,高加林通過關係到城裡工作的事被告發,他面臨著重新回到拼命逃離的那片土地中去,他所用的理想與抱負如同過眼雲煙,全部散去,當再回到村裡,巧珍已嫁為人婦,曾以為會等著看他笑話的村裡人都對他說了各種安慰的話。當他褪去驕傲,認清現實後,接受了德順爺爺的話,懊悔的撲倒在地上大哭起來。

路遙並沒有交待高加林的結局,很多讀過此書的人表示自己要續寫《人生》,但路遙曾在訪談中提到,高加林後來到底怎麼樣了,他也不知道,這應該讓生活回答。文學著作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路遙本身就是陝北黃土高坡優秀的兒子,嚮往城市的文明生活,在年輕時恰逢北京知青上山下鄉,當面對大城市的文明,他內心自卑又心高氣傲,因為童年和少年時的極度貧窮,所以他有極度的自尊,他向朋友不無野心的表示,自己將來的女朋友一定是這些北京知青姑娘中的一位,後來得償所願,路遙憑藉妻子的幫助順利的上了大學,離開了那片黃土地,實現了他的文學夢想。此外高加林這個名字來源於路遙少年時在縣裡求學,有一次讀報,看到了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登上了太空遨遊的新聞,這讓他興奮的徹夜難眠,後來創作《人生》時,幾乎本能的覺得主角應該叫加林。我想這可能是出於少年路遙對外面世界的極度渴望和想象。但是他的生父生母、養父養母,一大幫需要他幫助的親戚都在農村,他走的出黃土高坡,卻走不出黃土高坡對他的羈絆,就像嬰兒之於母體的臍帶,出生時候可以剪短,但母子血濃於水的親情割捨不斷。熱愛著這片黃土地,又拼命地逃離這片土地,主人公高加林的糾結、憤懣與無奈,何嘗說的不是路遙自己呢。

高加林其實就像我們每一個人,有信念、有理想、敢拼搏、不認輸,他也有我們都有的缺點,會迷茫、會自私、會虛榮,但是他是善良的、是勇敢的,人都會走彎路,跌倒了敢爬起來,爬起來,就有希望。所有的磨難與坎坷,在你堅實的邁過去的那一刻,也是你邁向新生活、新未來的第一步。





拿我故事換你酒


以前和舍友們爭論一個問題,難道高加林就非得憑藉一個女人上位嗎?他完全可以憑自己的才華走出農村,走向城市,走向自己光明而美好的未來,只要他熱情,陽光,充滿鬥志,他就一定能成功!我那時候堅信一個人的才華和能力才是一個人成功最堅實的基礎,其他都是虛幻的,不牢靠的。

然而我還是敗給了時間。當年多麼意氣風發多麼牢而不破,可是都被現實摧殘殆盡了。一種處境,當你不深處其中的時候,你永遠都不會知道經歷者的滋味,那種萬念俱灰,生無可戀的感覺早晚要將一個年青火熱的生命吞噬,留下一具枯瘦的形骸!曾經看不懂壯年,看懂時已身處其中!

高加林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二元經濟體制最牢固的時代,國家在政策層面上是嚴禁城鄉人口流動的,農村城市人口採取完全不同管理方式,二者在上學,就業,福利,就醫上採取完全不同的政策。國家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用犧牲農業來為工業的迅速原始積累鋪平道路。這種制度合不合理咱先放一邊,至少當時就是這種狀況,國家嚴禁農業人口轉為城市人口。在這種狀況下,走向城市最好的途徑就是高考,但高加林的這條道路已經被堵死了!

當然了,如果一個人才氣沖天,那也沒有什麼能擋住他前行的道路,像李白那樣。然而現實中更多的是自以為自己很有才的庸才,他們只不過比身邊的普通人能突出點,自認為自己懷才不遇,老天不公。其實不過是一些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的社會閒散人員罷了!

像高加林這種生活在改革開放初農村的青年人,有一顆火熱的衝出去的心,熱愛詩歌,文筆不錯,高中畢業,學歷也不低,長得也挺帥氣,說實話,放在他們村確實是鶴入雞群,可是要是放在全國,那實在是再平常不過了。但如果舉辦一個全國性的詩歌大賽,你的詩作要是能拿個前幾名,那也能引起人們的注意,把問題解決了,可是那前幾名是你想拿就能拿的?

所以高加林就不得不動其他心思了。投懷送抱的亞萍讓高加林看到了希望,雖然這樣做有點太跌份,可是高加林卻抵制不了這種誘惑,雖然他也可望純潔的愛情。當一個人內心的尺度能夠把他的才華也支撐起來的時候,他才具有真正爆發的力量。很明顯,高加林沒有這種尺度,相反,他給人的感覺總是軟綿綿的,一點力量都沒有,所以他的才華也支撐不了他的野心,他的那點努力也是不足為人道!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時過境遷,我所想和路遙當年所困惑的再也不一樣了,人生有時候真是充滿了戲劇性!





騎驢去高考


路遙的《人生》真的是一本能夠引起人們共鳴的好書!

說來也巧,我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剛好是我準備去上大學的時候,從農村走向城市,也從《人生》這本書的主人公高加林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路遙在《人生》的開頭引用了這麼一句話: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正是這句飽含哲理的話,讓我翻開了這本書。

內容簡介

小說以改革時期城鄉生活為背景,描寫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離開土地,又回到土地的人生變化。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個人感受

我時常問自己,讀這麼多書到底有什麼用,我註定無法成為作家,得不到諾貝爾文學獎,那麼,我讀這些書又是為了什麼?

這個問題,直到我後來拜讀了《人生》之後,我才意識到,讀書能給人帶來知識,而這些知識正是一個人氣質和追求最根本的來源——但卻不一定會是最快樂的體驗。

我在主人公高加林身上多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他的形象是如此飽滿深刻地代表了像我這樣的一類人——在乎自己那根本不值一提的面子,渴望一份體面又彰顯身份的工作,以為自己的理想足夠遠大而對長輩的勸解不以為意。

“我非要來這裡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識,我比這裡生活的年輕人哪一點差?我為什麼要受這樣的屈辱呢?”

高加林的想法真的是令人動容。

“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的生活,去追求實際上不能得到的東西。”

這或許就是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吧......

個人觀點

對於作者最終所揭示出來的全書的主旨我不太認同,他借德順老漢的口告訴高加林,農村也有遠大的前程,這實在有很大的侷限性,如果高加林認同了老漢的話,那麼他將羈絆一生,永遠無法走出這個小山村。只有時時刻刻想著去遠方的人生才能夠飛得更高更遠!

個人想法

我為路遙的人生感到惋惜,他的英年早逝讓我扼腕嘆息。從《人生》到《平凡的世界》,儘管他起的書名有些大的漫無邊際,但是作品裡平時的語言和深刻的情節總能讓讀者在合上書卷後,波濤洶湧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從那以後,每當我的人生遇到坎坷,我總是會想起這裡面兩個主人公的命運,總能感受到路遙寄予在青年身上的未來的希望。

話後語

路遙的這部小說揭示了人生的不可知性,一個人的生活道路總是曲曲折折充滿了冒險和挑戰,唯有始終積極向上方能免受命運摧殘。

“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的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有很多,不要因為一個方面不滿意,就灰心。”

當年高加林的形象激勵了千千萬萬迷茫的青年,馬雲當年踩三輪車的生活看了《人生》,意識到只要不放棄就總有機會,於是他後來成為了億萬富翁。

但願發表於1982年的這部小說,能夠影響更多的人!


此間無題


路遙這一生寫過不少小說,但最著名的小說有兩部,這兩部分別是《平凡的世界》和《人生》。

大家都知道《平凡的世界》是路遙嘔心瀝血之作,在這部作品完成沒有幾年,路遙就因病去世。而《人生》卻是路遙第一本長篇小說,這本小說在當時出版時,造成了很大的轟動,路遙也因此一舉成名,成為大家喜愛的作家,也為後來《平凡的世界》得以問世打下了折實的基礎。

《人生》的故事並不複雜,在八十年代,城市和農村有著明顯分界點的背景下,一個農村青年高加林,擔任了農村代課老師,但被村支書的兒子頂替後回到農村,和善良美麗的農村女孩劉巧珍相愛。但不久後又來到城市工作,又遇見城市姑娘黃亞萍,彼此心生愛意。高加林在這兩段感情中左右搖擺,最終作出了人生最終的選擇,但這個選擇也讓自己全盤皆輸。

《人生》這部小說之所以很成功,是因為在閱讀時,有很強的代入感,高加林是一個普通的農村青年,在遇見一些人生的轉折點,他沒有去深思熟慮,沒有好好把握,造成了他人生的失敗。其實每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遇見一些人生的轉折點。

人生是一段漫長的旅程,你可能有時候會很失意,但你也不必太沉淪,默默的去努力,做好自己,等待著機會的再次來臨。有時候你可能會青雲直上,但你也不要太驕傲,要更好的認清自己,認清形勢,不能草率的做決定。

《人生》這部小說,據說影響了不少名人,如馬雲,還有賈樟柯,其實我想,還有許許多多的人被它所影響。路遙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有過過繼的經歷,也有過當農民、教書,還有很多臨時性的工作,他的人生經歷,也才會有如此精彩厚重的《人生》。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盡相同,每個人的機遇也會不期而至,我們需要的,就是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勇哥茶坊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說,曾獲得優秀小說獎。

關於內容,講的是一個選擇的故事,題材也很現實。

高加林不想做農民,本來是學校教師,卻被人頂替,失去了工作,他很鬱悶,也很頹廢,

在這時候,巧珍,一個美麗善良的姑娘,來到了他的身邊,開導他,陪伴他,兩個人談起了戀愛。也是這段愛情,把他從深淵裡打撈回來,他開始認真對待自己的農民身份。

但他一直想去城裡上班,做一個文化人的工作。他每天盯著去往縣城的那條公路,想象著自己的夢想,終於有一天,機會砸到了他。

他的叔父從部隊上分下來,剛好當了勞動局局長,他被調到縣城工作了,在宣傳隊,他可以寫稿子,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對於這個機會,他簡直欣喜若狂。

 

巧珍也為他高興,但同時心裡有了隱隱的不安,高加林已經是城裡有工作的人,而自己只是一個農民,她隱隱擔憂著兩個人的關係。

 

進入縣城的高加林,意氣風發,一時間成了風雲人物,他甚至有的驕傲了,膨脹了。高加林也發現自己和巧珍越來越沒話說了。

 

在這時候,富家女黃亞萍對他展開了追求,一邊是更好的前程,一邊是落後的農村,高加林在艱難的糾結後,選擇了黃亞萍,他拋棄了巧珍。

後來巧珍嫁了人,而高加林走後門找工作的事情也被揭露出來,他只能重新回到農村。兜兜轉轉一大圈,他又回到了原點,究竟是命運的捉弄,還是選擇的失誤?

 

 





小婷半清


路遙的《人生》觀後感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主人公高加林的一段人生經歷了起起伏伏,從民辦教師到樸素的農民,遇到“機遇”成為縣報社記者,因為政策再一次回到農村。兩段所向往的美好愛情,最終也劃上了不太完美的結局。

高玉德的憨厚朴實,高明樓的“精明強幹”,劉立本的“機智過人”,德順爺的歷事情懷。這幾位鄉村的老者共同演繹了在那個時期,中國農村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而農村的年輕人,不甘平庸的知識分子高加林,嚮往美好未來愛情的劉巧珍,城裡公幹子弟張克南,對未來幸福生活嚮往的黃亞萍,共同演繹了年輕人在未來的道路上,對於工作與愛情之間所做出的艱難抉擇。

也許,人生原本就是這樣,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有時,又掌握在上帝的手中,到頭來,無非是一場虛幻的夢境。正如高加林所看到的那座橋,最終只不過是一座彩虹橋,過程美好而短暫。但人總要回到現實中,現實又往往是殘酷的,但無論結局如何,人還是要善良並且堅強的走下去。

在愛情方面,年輕人選擇似乎太過於莽撞,往往感情用事,如果高加林與劉巧珍,張克南與黃亞萍一直走下去,也許,就不會發生後面艱難的抉擇,一切都會回到正規。但世事無常,人總是嚮往高處,年輕人總是樂觀的期待美好的生活。

最終,高加林經歷了大城市的風風雨雨,又回到了他曾經不相容的農村,這時的他,才覺得這裡的生活是多麼美好。也許,只有失去的東西,才懂得應該如何去珍惜,但為時已晚,好在年輕人依舊充滿生機,還可以爬起來繼續走向未來。德順爺對加林說的那段話,詮釋了什麼才叫做真正的幸福,在平凡的世界裡不平庸的活著,依然保持自己的初衷,這就是不平凡。雖然話語樸實無華,但句句都激勵年輕人勇敢的走下去。

嚴峻的現實生活最能教育人,年輕人不能抱怨當下的生活,一切都是當初自己的選擇決定的,但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生活的原則。如果加林選擇了巧珍,也許未來的生活會更好,但理想的愛情沒有那麼圓滿,道路總是充滿了曲折,拋棄了巧珍,選擇了亞萍,但社會生活所迫,讓加林清楚意識到自己真正愛著的是巧珍,但當他反應過來時,巧珍已嫁為人妻。這是一段淒涼的愛情故事,但也許,這就是真正的人生,總是充滿不確定,命運有時不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塑造。

讀《人生》讀的不只是表面的文字,更多的是改變生活的那種情懷。人生路雖然漫長,但如果走好要緊的那幾步,那你對未來的生活就會充滿信心。重要的則是與志同道合的人,攜手一同走向未來。

2018.08.01

宋晨聲

寫於上海

心所向往的方向,就是我要到達的地方!



新概念傳媒宋晨聲


路遙是當代中國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如《人生》《平凡的世界》等更是長期高居圖書銷售榜首,而且據相關的問卷調查,他的《平凡的世界》在各高校圖書館借閱排行榜中始終位居前列。由此可以看出路遙及其作品的深廣的影響力。

中篇小說《人生》,是我多次閱讀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藉助一個極為曲折感人的愛情故事,將人生的複雜感慨與社會的波動變遷一股腦地攤展在每一位讀者面前,讓你不由得陷入難以用言語表達的境地之中。

作品中的高加林其實就是當代中國無數農村青年的藝術寫照。他雖然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但他對外面的世界始終懷揣著憧憬。然而高考失利,沒能順利跳出農門,於是就回到鄉村做了一名民辦教師。雖說做一名鄉村教師還多少能讓高加林保持些文化夢想,但是無權無勢的他後來還是被別人擠下講臺再次當起了農民。就在他心灰意冷的時候,質樸的農村姑娘巧珍義無返顧地對他示好。在愛情的魔力下,高加林重新振作了起來。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進入了縣城廣播站工作。面對縣城姑娘黃亞萍的追求,高加林斷絕了與巧珍的愛情。正當他憧憬著美好未來時,組織調查發現高加林以不正當途徑進城工作的,從而被取消公職,再一次回到農村。終了,黃亞萍與他分手了,巧珍也嫁人了,唯剩下高加林一人一頭撲倒在黃土地上留下悔恨的淚水。

其實,作品中高加林所面對的各個重要的人生選擇,我們每個人基本都要面對的。然而,不同的人則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從追求個人夢想的角度來說,高加林的選擇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從作者的筆端的感情溫度或者道德傾向來看的話,則多少還是能夠覺察出他對高加林的善意溫厚的批評。無疑,在路遙的筆下,黃亞萍則代表著新式的生活與精神方式;而巧珍則代表著質樸綿長的傳統一面。兩者身上都閃現著讓高加林心動的品質。然而,生活似乎從來都是一種永恆的矛盾狀態。時代的變遷中的人生矛盾與困惑,該是閱讀這部小說的最引人深思的一個永恆主題。

最後,以路遙在《人生》中引用前輩柳青的一段話作為結尾: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書房記


《人生》這部中篇小說是路遙先生的成名做,曾經被拍成電影,影迷對該劇評價很高,前兩年還被改編成了電視劇,改動很大,有些偏離了原著,反響平平,影視導演如此偏愛這部中篇小說,足以說明這部小說在當時的影響力之巨大!!



小說男主角高加林是個有文化的人,但是這個人性格缺陷很大,看似很要強,實則很自卑,進城賣饃一段足以看出,高加林是個虛偽愛面子的人,他害怕被同學甚至同學的家屬知道自己已經是個農民,他寧願把自己的生活負擔強加在年老多病的父母身上,也不願意低頭去過現實的生活,我一直覺得路遙先生年輕的時候也是個自卑的人,他筆下的幾位男主角都有類似的性格描述,就是羞於自己的貧困,害怕被別人看不起,這大概是路遙年輕時曾經有過的心態,但是高加林不同於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或者困難日子裡的馬建強,孫少平和馬建強確實自卑,但是自卑的背後是要強和堅韌,而高加林自卑的背後是虛榮和好勝,高加林最初是看不起巧珍的,他覺得自己有文化有能力,不識字的農民姑娘巧珍是配不上自己的,這是他虛榮得一種表現,後來他又愛上了巧珍,這不單純因為巧珍對他真心真意的好,作者用馬栓相親一節,間接說明了巧珍其實是很優秀的,比高加林強的人也在追求巧珍,所以當高加林明白自己已經徹底是個農民的時候,他改變了,他知道巧珍配得上自己,娶一個美麗蓋滿川的善良姑娘是被很多人羨慕的,這也是他虛榮的一種表現。

反觀巧珍,這是個一如既往真誠待人的善良姑娘,她沒有因為任何變故而放棄自己的愛情,高加林是公家人的時候她暗戀他,高加林落魄的時候她幫助他,她遵從高加林任何的要求,不惜自己被別人恥笑,被別人看不起,甚至不惜和自己的父親決裂,哪怕最終高加林拋棄她的時候,她仍然替他著想,不忍傷害他,把兩個人的分手歸罪於自己不識字。。。應該說,巧珍是個完美的人,美麗,善良,堅韌,勇敢。。。這些詞彙用在她身上絕不為過!!難怪有影迷評論:高加林到哪都有,巧珍卻太難找啦。。。

《人生》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作品,路遙先生對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的描寫非常到位,通過高加林這個人物,對時代和人性進行了鞭笞,大師佳作,值得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