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路遙的《人生》?

經緯jw


《人生》是著名作家路遙苦戰21個晝夜寫成的一部13萬字的中篇小說,也是其成名作,該作品還獲得過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小說一經發表,就在讀者群中引起強烈的反響,吳天明導演將其拍成電影搬上屏幕後,更是轟動一時。

要評價《人生》這部作品,我們可以將其與路遙先生所處的環境與其苦難的人生經歷聯繫起來思考、探討!路遙先生與共和國同歲,他經歷了新中國初期的各種社會變革,也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因為家庭貧窮,不得已在七歲被過繼給大伯。從小直到他上延安大學,路遙的成長歲月裡充滿太多的苦難,他親身經歷過吃不飽穿不暖的飢寒日子,這給他留下苦難記憶的同時也磨礪了他的意志。作為一個從黃土地裡走出的貧苦人家的孩子,路遙從小有一種“走出大山,將命運踩在腳下”的夢想,他不甘於庸庸碌碌。所以,他將自己對於生活的各種嚮往與對於命運的探討都寄託在他的作品中。

以《人生》為例,生活在“城鄉交叉地帶”的高加林從農村到城市再返回農村,這是路遙對於命運的思考,青年走出農村以後怎樣?他們要幹什麼去?要追求什麼樣的東西?所以,主要的不是要走出農村,而是走出之後要面對的!

《人生》在發表前,路遙擬定的書名叫《你得到了什麼》,這個我們可以以兩種視角來分析。第一,作為農民的高加林因為機緣進了城,拋棄了巧珍,和城市姑娘黃亞萍戀愛,最終因為“走後門”又被遣返農村,而他“從感情上更愛的巧珍”已嫁作人妻,他繞了一圈,什麼也沒有得到!第二,作為“市民”的高加林,竭力擺脫農村的習氣,幻想著和黃亞萍結合後去更加遙遠的南方,去“施展才華、大有作為”。然而,城鄉固有的現實矛盾並沒有讓他如願,所以,“市民”高加林進城之後,實際上什麼也沒有得到,並且他丟失了農民的本真!最後,他迴歸到黃土地,只是暫時的一種退讓,路遙先生在結尾篇寫到“並非結局”,這就意味著,以高加林的心氣,他最終還是要往出走,至於出走後要幹什麼,他自己是不知道的。就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他也不知道去城裡要幹什麼,但是知道要出去,他不想在農村刨挖一生,於是他走進城市後是開始做了攬工漢!即使自己有多大的夢想,但是基本的生存必須要有保障。這跟《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樣,他返回農村只是要填飽肚子,並不是對於“命運”的屈服,他的夢想永遠不會在黃土地裡,他不可能用“鋤頭在土地上寫下無數的詩行”!

因此我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它告誡青年不要安於現狀,鼓勵青年要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青年要規劃好自己的未來,用柳青《創業史》中的話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是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人年輕的時候。一言以蔽之,世界是平凡的,但是平凡的人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


土豆情09


在小說《人生》扉頁,寫著這樣一段話: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每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這出自於柳青的《創業史》。作為陝西文壇教父的柳青,對路遙的影響很大。《人生》這部中篇以及百萬字長篇《平凡的世界》都可看到路遙對其精神導師致敬的文字。


路遙1982年發表的小說《人生》,描寫農村知識青年高加林的人生追求,曲折的愛情經歷,引起巨大的反響,這也是路遙成名作。該小說改編成同名電影后,更轟動了全國。(元元依然記得,長輩們大罵男主負心漢時,咬牙切齒的情形)

面對代表城市文明亞萍,高加林沒有勇氣拒絕其誘惑,他放棄了漂亮質樸但沒文化的巧珍。當高加林最終被城市拒絕回到農村,昔日的心上人已嫁做人婦,他回到農村,但生活再也回不到過去了。他並不嫌棄農村人,但選擇後者,則意味著一輩子困在黃土地,他沒有做一輩子農民的思想準備。


路遙並沒有交代高加林的結局,《人生》出版以後,有很多人表示要續寫《人生》,但路遙曾在訪談中提到,高加林後來到底怎麼樣了,他也不知道,這應該讓生活來回答,是一個完全開放式的結局。


高加林內心的矛盾,是特定時期高加林們無法立足於土地,也沒有能力在城市安身立命,一種普遍的人生困境。今天的年青人也存在"生活是我養的一條狗,/更多時候,/我是生活的一條狗"相似的困境,什麼時代出人頭地,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據說因為讀報看到,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登上太空的新聞,路遙興奮的徹夜難眠。後來創作《人生》時路遙認定,主角應該叫加林。而作家本人的人生,似乎也投射到了小說的情節。

路遙的初戀林紅,一位容貌異常姣好的北京知青。然而她因招工離開了陝北。1969年丟官又失了戀的路遙,回山溝溝當了民辦教師。失意的他和北京知青林達相愛兩年後結為伴侶,可惜在1992年,路遙逝世3個月前兩人離婚。

可以設想一下,路遙即使找到一個“巧珍”那樣的女子,也無法解決現實生活的難題,擁有長久幸福。家族性肝病,貧窮家人的負擔,一個瘋狂寫作,甩手掌櫃似的丈夫,林達終於又回北京去了。

路遙熱愛著家鄉的黃土地,"為什麼我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路遙曾講到:有人認為我,是不是在在農村就過到過巧珍?我回答說,不是,因為這個人我可以說,她就是整個陝北勞動婦女的一種形象,陝北的勞動婦女就是這樣。


多少人感嘆造化弄人,世事不公,而英年早逝的作家,曾在兄弟工作的煤礦體驗生活後說到:

凡是下過井的人,生活在太陽底下就應該知足了。


元元的天下


人生之路,關鍵只有幾步,怎麼選擇要看自己!這應該是《人生》這本書的精髓。

《人生》作為路遙的成名作,是一部真正的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作品圍繞高加林與農村姑娘和與城市姑娘的故事展開,通過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悲劇,給人一種痛惜感。

通過故事的展開,描述一個農村青年的選擇,這是一個現在無法解決但將來也不好解決的的矛盾,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人生悲劇,但在複雜的表象下悲劇的表現出生活的蒼白和無力,為了更好的生活放棄了種種。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但是往高處走的時候有很多種選擇。選擇的時候要不違本心。

人生之路,關鍵只有幾步,怎麼選擇要看自己!


改變165806236


看路遙的《人生》這本書,純屬偶然,兩天時間將其閱讀完畢。隨著主人公髙加林的人生旅途,頗有感悟。一次又一次的將自身的性格特點同高加林現比較。遠大的理想抱負,沒有正統的城市血脈,傳統連貫的學校教育,單純簡單的世界人生價值觀。唯一的不同,髙加林的每一次選擇,沒有那麼多家庭因素影響,更多的卻源自於個人態度認識和原則堅持,淳樸的民風也只是隔靴搔癢般的影響,但並沒有起多大的作用。因此,髙加林的人生旅程,自己的選擇是最大作用的。

起初,還以為如此的悲劇結局,社會改革變化佔了足夠的分量,如果沒有起初高明德的陷害,也許髙加林的人生會是一帆風順。

但後來,我卻改變了態度,每一個人抉擇都是由個人所決定的,社會外界的影響並非是主要因素,試想一下,如果在民辦教師的職位上,髙加林遇到了城市的另一個吸引,又或是遇到了另一個黃亞萍,結局還會是喜劇嗎?我持否定的態度,其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髙加林本身個人性格內存在的虛榮,存在的脫離現實的追求所造成的。

說到脫離現實的追求,我們必須要承認,追求是對一個人前進的最大動力,追求是每一個渴望成功的平凡人的最內心深處的原則。然而,簡單的遠大理想追求卻必須建立於現實的背景,只是一味的追求,只是單純的理想,或永遠只是追求,永遠只是理想。

沒有考慮到現實條件的追求,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包括我自己。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認真考慮過,自己的追求是源自於自己本身的追求,還是源自於社會的追求。

追求,不能脫離現實!

談了這麼多的性格、追求,其實並沒有道出我最大的感悟。我不知道,以往看過這本書的讀者是否有這樣的感悟——髙加林,一個簡簡單單的想成為城市人,為何會如此的困難。在我看來,並非是一個城市戶口的難度。而是一個平凡的人融於社會,取得優質資源的難度。那是八十年代,剛剛改革開放時的社會現實,城市人與農村人的差異,也許就是人一輩子的差異。

時值改革開放30餘年的今天,有變化嗎?國家城鎮化率不斷提高,試問一下,城市真正接納了農村嗎?我一直以為,我是一個居住在城市裡的農民,並不是因為我是農村戶口,而是在城市裡的生活中,讓我始終覺得我沒有融入其中。

不可否認,我是接受城市裡最好的教育資源才能走到今天。我無法想象如果我沒有接受這樣的教育,現在的我會是在幹什麼?

姑且讓我站在一個初步踏入城市內的角色來說說,我感到了太多的優越,這優越也只能夠建立於低層次的平民百姓中。高層次的城市人,手中掌握的一定會有更多的優越。我不是想憤青,只是覺得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而這差異,卻並不是因為個人所決定的。如果只是個人所決定的,也許我就不會有這樣的感悟了。

以此文,提醒自己。人生路遙,不要沉迷於自己給自己構建的世界價值觀和人生追求裡,必須要和現實相結合!


八小時以外


《人生》發表在《收穫》1982年第3期上,影響很大,曾獲得1981―1982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路遙在《人生》這部中篇小說中試圖塑造出一個接受現代教育和現代文明、追逐人生夢想的文學典型人物——高加林。

我們來看小說《人生》,在這部作品中,作者路遙對鄉土人生深情留戀和呼喚,閃爍著他的理光芒。我們都知道,路遙有著苦難的童年,當他走出那片留給他苦難的土地,接受現代理性時,內心又更依戀著那片土地。

路遙一次次地試圖衝破傳統,讓年輕人去追求城市文明和現代理性,把理性地光芒帶到深受傳統思想禁錮的農村農民之中。但他的那份戀土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內心,並一次次地讓他在走出去的同時又迴歸鄉土,紮根鄉土。這種矛盾性一直充斥在《人生》文本中,作者也始終在傳統與理性之間徘徊,突圍出去,又最終又迴歸。

事實上,路遙希望千千萬萬的高加林們走出去,改變祖輩們世代的生活方式;但在情感上他又極力地使這些青年們迴歸鄉土,迴歸傳統美好的人性、人情之中。鄉土是路遙的“根”,同樣也是高加林們的“根”。

劉巧珍,一個善良、純樸、勤勞、美麗的農村姑娘。可惜高加林丟棄了劉巧珍。在路遙筆下,為我們譜寫了一段愛情悲歌,雖然劉巧珍的愛情最後失敗了,但是她的意識與與情操勝利了。

黃亞萍,一個具現代文明為一身的女性代表,也是一位“第三者”的形象。 由於種種原因,她對文明的接受和嚮往最終也是以悲劇而告終。

《人生》從高加林回村、進城、又回村的圓形軌跡中,揭露了城鄉交叉地帶的農村青年在邁向人格解放的人生課題時,也揭示出了路遙社會制度改革的深沉呼喚。

可以說,《人生》是路遙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當代文學的一部重要作品。


書房記


路遙的《人生》在當年出版不久就被拍成電影,在當時頗有點轟動效應。

出生於農村的高加林卻不安於一輩子就在農村生活,希望能在城市裡找到自己的發展機會,為此,他甚至於和農村的女友巧珍分手,但在當時的環境下他的努力卻最終沒有成功,他只好又回到農村...而巧珍也嫁了人...

當時雖然很多人認為高加林希望有更好的人生髮展的願意可以理解,但絕大部分人對他『拋棄』農村女友的做法是批評態度的,甚至於將他與司湯達《紅與黑》中的於連相比...

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怎麼來看《人生》呢?

站在今天回頭看,我們會發現高加林身上的悲劇意味更強了,因為如果不是由於時代的侷限,他完全可以達成自己的人生願望,如今城市與鄉村之間不再是天塹;甚至,即使在農村他也會有更多的機會。

其實每個人生下來,隨著年歲既長,就會發現他的人生軌道已經在那兒了,由他的出生環境(父母,父母的教育程度、經濟條件,大環境、大時代..) 所決定的他的人生軌道已經在那兒了,如果他希望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無疑地,他個人必須付出努力,但能否成功,卻很大程度上要看周圍環境,而我個人認為,一個開放的、公平的文明的社會的標誌之一就是,至少它不試圖卻阻撓這種努力。

但是三十年前的中國並不是這樣,有各種有形、無形、有意、無意的障礙,正是這種障礙造成了高加林的悲劇,當一個人正常的追求受到環境的阻礙而不得時,這就是悲劇,雖然那年代這樣的悲劇太普遍。

再說回高加林的感情,他與巧珍分手其實並沒有太多可指責之處,無疑,巧珍是個好女孩,但在感情交流上,的確她是除了『豬又生仔了』這樣的話題之外並無更多可與高加林溝通之處,高加林對於婚姻其實有更高的精神層面的要求,如果,他為了所謂的道德一直與巧珍在一起的話,對於兩個人其實都無快樂可言。

當然, 這並不是說,他與黃亞平在一起就無可指責,因為他與亞平在一起除了對方能與他『談得來』之外,他是有企圖心的。

但無論如何,今天的高加林應該有更多的選擇與機會。


蘇菲貓之讀書追劇觀影


《人生》這部路遙作品,我還是在一個偶然時間裡“認識”的,那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一個早晨,我們一幫同一天參加工作的知青下了早班不睡覺,居然相約去看電影,正巧電影院放彩色故事片《人生》,從此我就喜歡上路遙作品了,相互傳閱原著,摘抄優美哲句,其熱烈不亞於當年下鄉時傳閱手抄本之痴迷。

電影《人生》由周裡京和吳玉芳主演,講述了一對回鄉青年高加林和巧珍追求事業與愛情的傷痕歲月,故事讓我們回味青春,也讓我們在曾經追尋夢想中去撥動那根琴線,似曾相識的那個特定故事真叫人難以平靜和蕩氣迴腸,由於我們與主人公歲月裡或多或少地有著難忘共性往事,也有著美麗的渴望和憧憬,更讓我們在風雨後去感嘆與思考,去梳理歲月,珍惜中去熱愛今天生活。

《人生》片中插曲更是讓人難忘傷感,當我們看著加林與巧珍分別於大山裡那個小木橋時,回首往事,心裡如同五味瓶打翻似的,在攪拌在撕裂在揉碎,在嚮往更是在思索,這也許就是搏弈青春與自我撞擊迸出的火花吧。那首歌好愁好痛好傷心,我至今沒忘:“上河裡的鴨子下河裡的鵝,一對對毛眼眼照哥哥,煮了那個錢錢喲下了那個米,大路上摟柴瞭一瞭你,青水水的玻璃隔著窗子照,滿口口白牙對著哥哥笑,雙扇扇的門來呀單扇扇地開,叫一聲哥哥呀你快回來。。。。。。”

今天我同樣拜讀了各位老師們的佳作和感悟體會,受益匪淺。以此紀念名著,路遙雖已逝,但路遙仍在。。。。。。

(注:圖片選至網友作品,致謝。)


風雨黃鶴村


電影人生的編劇是路遙,路遙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作家。電影《人生》是由西安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編劇是路遙,導演是吳天明,女主角是吳玉芳,男主角是周裡京,女配角是李小力,男配角是高保成,賈六,喬建華,這是一部非常經典,好看的電影。


幸福蘭104261291


關於《人生》,我最早只是聽說裡邊有個“負心漢”高加林。


上大學時,在影視課上看過吳天明導演的電影《人生》,感覺高加林真不是個好東西,巧珍簡直太可憐了。


前年,從同學那裡借來了小說《人生》,一天一口氣讀完。感覺全變了,巧珍是可憐,但最可憐,最痛苦的人是高加林。


我也是農村出來的,大學擴招後第一屆學生,知道家裡供給上學不易,便人認真真讀完了四年大學。


畢業後,自己來到大城市找工作,沒錢,沒背景,表面上看著選擇很多,其實根本就沒有多少選擇餘地。

為了省錢,只能住城中村,一住就是七年。最開始找工作,路遠一天只吃兩頓飯。

結果三個禮拜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來時帶的1000塊錢,除去路費和兩個月房租及其他開銷,只剩下了300塊。想著即便是很快找到工作,也得一個月才能發工資,就省著花吧!


後來,工作找到了,我硬是用300塊錢撐了一個半月。

我說這些不是在博取同情,而是想說,農村孩子走向城市,向上攀登的願望很強烈,而且每向上走一步的代價都很大,背後的心酸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體會到。

他們也想過上好生活,也想出人頭地,活出個人樣,但他們無背景可靠,更無錢可創業,他們只能靠自己雙手去拼搏,這一過程,很苦、很累、很艱辛。

所以,也會像高加林一樣犯些或大或小,或輕或重的錯誤,或遭人唾棄,或有情可原。

這或者就是成長的代價


螢囊夜讀


路遙所寫的《人生》,藝術的再現了當時回鄉知識青年的真實狀態。本人在八二年連讀兩遍。後來改編的同名電影也看了。

本人除了沒談戀愛外(我一同學曾有大隊支書女兒看上,但同學未從受到打擊),高嘉林所有經歷都經歷過。

那個特殊年代的農村出身的高中生確實看不到前途在哪裡,希望在何方。大量城市知青尚有招工、回城一絲希望。廣大回鄉高中生只有同父輩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修理地球。一天幾個工分值2角錢,累得賊死。

《人生》真實地反映了那個年代農業、農村、農村青年的真實生活。至今回想起來還是讓人心潮起伏,不能平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