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不管你願不願意,孩子終會離你而去

生命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不管你願不願意,孩子終會離你而去

刷綜藝《我家那小子》,完全被朱雨辰的媽媽驚到了。

她說她是用整個生命來對待兒子的,完全沒有自我。

每天凌晨4點,起床給朱雨辰熬梨汁,堅持了十年。十分關注兒子的身體健康,是兒子的貼身大廚,帶著電磁爐,跟到劇組去做飯。不管是五星級酒店還是民宅,都做飯給他吃。朱媽媽說“我的宗旨是,不管兒子走到哪裡,南征北戰,都會給他一個溫暖的廚房。”

這聽起來偉大的愛,簡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愛超越了界限,變得無處不在,就會成為一種控制。她將自己與孩子的人生進行捆綁,以愛的名義控制他。朱媽媽表示,兒子的每一段感情,自己都進行了干擾。現在朱雨辰40歲了,都還沒有女朋友。

生命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不管你願不願意,孩子終會離你而去

其實這愛的背後是“恐慌”,無法忍受與孩子的分離,無法忍受孩子的獨立。用付出一切,“一切為你好”的方式來緩解與孩子分離焦慮。而孩子往往是小時候沒能得到很好的照顧,長大後忽然找回被愛的感覺,陷入其中不願脫身。

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寫到:

在與孩子的關係中父母能否保持界限,直接決定孩子未來的物質和精神世界能否豐盛。家長每一次“為孩子好”的控制,都是在削減孩子的自由創造力,消耗孩子的生命力。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生命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不管你願不願意,孩子終會離你而去

01

《變形記》中鄭瑩佳的爸爸是一位控制慾極強的人。由於父親太嚴厲,導致父女關係緊張,鄭瑩佳試圖通過參加節目,緩和父女關係,順便“逃離”家庭。

女兒與閨蜜逛街,爸爸一個電話打來,讓她20分鐘到家,她不敢怠慢,立刻打車回家。爸爸禁止她化妝,在出租車上她手忙腳亂地把妝擦掉。鄭瑩佳已經18歲,有獨立意識了,依然管教那麼嚴。她的父親說“少女期間走錯路,後果不堪設想”。聽起來冠冕堂皇,其真正原因無非是滿足自己的控制慾。

詩人紀伯倫曾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一詩中寫道:“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生命本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任何試圖將孩子禁錮在身邊;試圖用權威來控制他們的行為都是徒勞,不管你願不願意,孩子終會離你而去。

生命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不管你願不願意,孩子終會離你而去

02

諮詢師榮偉玲說“拒絕分離,就等於拒絕成長。再親密的兩個人,也是兩個人。如果不懂分離,那麼兩個關係親密的人就會黏在一起,而這是很多人生悲劇的深層原因。”

多年前,上海海事大學女研究生楊元元,在宿舍自殺。

究其原因,應該是她的母親。楊元元6歲喪父,一直和母親相依為命。本科畢業時,她本可以去當公務員,但遭到母親的強烈反對;收到西北大學的面試通知,母親擔心她被騙,不讓去;去廣西或者浙江都覺得不靠譜。楊母沒有意識到女兒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她的附屬物,她應該有自己的選擇。母親將她死死地握在手中,一次次拒絕分離。

生命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不管你願不願意,孩子終會離你而去

研究生期間楊元元與母親一起出入食堂,一同散步,同睡一張床。對門宿舍的女生說:楊元元沒有朋友,也不主動與同學交往。楊元元告訴媽媽,“兩個人分開是痛苦,在一起就是快樂。”可是她卻沒有再繼續陪伴母親,而是用那樣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孩子長大了,渴望獨立的空間和自由,這是生命成長的規律,但有的父母好像無法意識到這一點。在他們心中孩子永遠是孩子,哪怕30歲、40歲了,他們還像對待孩子那樣對待他。為孩子的事操心,好像成了一種慣性。

有時儘管知道,這樣只能讓孩子越來越遭,但依然不願改變這種慣性使然的“愛”。

生命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不管你願不願意,孩子終會離你而去



03

89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講述鷸媽媽帶著小鷸離開巢穴,到沙灘上覓食。小鷸沒有經驗,不懂得如何躲避危險,被一個巨浪拍在沙灘上,因此海浪成為它內心深處的恐懼。無論母親如何呼喚,小鷸再也不敢靠近水邊。經歷一次次痛苦、掙扎和觀察之後,小鷸在和螃蟹的玩耍中,知道了如何在海浪中保護自己,不在懼怕海浪。最後小鷸將找到的最大最好的食物分享給媽媽及自己的同伴。無比快活的在海邊奔跑跳躍。此時鷸媽媽已經無法將小鷸帶回家了,因為它在享受屬於自己的快樂時光。

片中鷸媽媽都懂得將孩子推向大海,給它成長的空間。所以人類更應該有勇氣把孩子推向更廣闊的的世界,做他背後強有力的推手,而不是禁錮他的牢籠。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說:懂得分離的愛才是真愛。因為父母必須主動與孩子分離,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人格成長,並讓他最終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

生命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不管你願不願意,孩子終會離你而去

電影《奇蹟男孩》,講一個臉部畸形的10歲男孩奧吉,他沒有上過學,所有文化知識都是母親在家教授的。然而,母親意識到家庭課堂無法滿足奧吉的成長需要,除了課本知識,他應該學會和家人以外的人交流。於是母親決定將奧吉送入學校。她心裡應該比誰都清楚奧吉將面臨的挑戰,但她毅然切斷那份依賴,鼓勵奧吉走向屬於自己的世界。看似冷漠的決斷中,藏著一位母親的良苦用心。

分離和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題,懂得分離才懂得如何去愛。智慧的父母都懂得適時退出孩子的生活。不要總擔心他們照顧不好自己,其實孩子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勇敢堅強。

就像龍應臺在《 目送》中寫的那樣: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生命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不管你願不願意,孩子終會離你而去

作者簡介:心愛的跳跳蛙,80後,熱愛文字。感恩遇見,感謝有你。

圖片來源於網絡和作者截圖,經作者二次編輯。感謝原圖創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