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努力到颓废,是“自暴自弃”还是另有“隐情”?

孩子从努力到颓废,是“自暴自弃”还是另有“隐情”?

孩子们开学了,这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对于同事王姐来说却是“一个头,两个大”。开学第一周就为儿子的学习愁上了。

刚开学,班主任就跟王姐反应孩子情况,“上课不听讲,扰乱课堂秩序,布置的作业也不完成。”王姐听后忧心忡忡,开启唠叨模式,爸爸则在盛怒之下打了孩子。如今家庭氛围一团糟。

王姐的儿子程程,小学三年级,数学成绩一直不好。程程知道自己数学不好,他也很想学好。开始一直很努力地学,可结果不尽人意,考试总是班上最后一名,经历多次考试失败的体验后,就再也不愿意努力了。

生活中可能许多人遇到过这种情况,有的父母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孩子慢慢走出阴霾,有的则用唠叨甚至暴力来教育孩子,结果事与愿违,情况越来越糟。但大多数人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心理学上讲的“习得性无助”。

什么叫“习得性无助”?

孩子从努力到颓废,是“自暴自弃”还是另有“隐情”?

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学解释

“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一项实验中提出的,他将一只小狗关进笼子里,电击它,每次遭受电击,狗狗都表现的极其痛苦,并且试图从笼子里逃脱,但都以失败告终。如此反复多次之后,他发现只要一开电源,狗狗马上倒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条件反射),这时把笼门打开,狗狗依然一动不动等待电击。这种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心理状态,就是习得性无助。认为“跑也跑不掉,不如听天由命!”

孩子从努力到颓废,是“自暴自弃”还是另有“隐情”?

我们在电影小说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片段,当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有反抗意识,并试图冲破阶级的束缚和压榨,但是每次反抗都以失败告终时,他开始不再与命运抗争,变得落寞而颓废,逆来顺受,不再有任何想法。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一种表现。

像上文中提到的程程,多次考试失败后,发现学习的努力程度和考试成绩不成正比,感觉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对自己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从而产生了消极的行为。这是比较典型的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导致的习得性无助。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习得性无助?

孩子从努力到颓废,是“自暴自弃”还是另有“隐情”?

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错误的归因

“习得性无助”产生的重要根源是一个人的归因方式。简单说就是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出现错误,是自我认知出现了偏差。

当一个人认为造成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因素是:内在的(将自己投射到问题上,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普遍的(认为问题不仅是问题本身,而是影响到生活中的每个方面,使失败的影响泛化)、不可控制的(认为问题是不可能被改变的,使得失败产生更长久的消极影响)时候,就会感到沮丧和自卑。认为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常常感到无助和无望。

2. 多次考试失利,造成恶性循环

一次次参加考试,一次次不及格,长期不良的学习状态,导致孩子非智力品质的弱化。可以说绝大多数孩子对学习都是充满热情的,也愿意尝试一些有趣的活动。但是当任务难度系数总是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在孩子们精心准备和努力下仍然不能完成,如此反复,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理上的无助感,孩子开始变得自暴自弃和叛逆。

这种意志消沉的偏差行为,是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打击后形成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并非智力因素。

3.评价方式

习得性无助不是一次失败就形成的,它是一个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老师的评价方式(客观的评价)很重要。有的父母信奉打击教育,以结果为价值导向,从来不肯定孩子的努力。孩子内心的失落和不被看到的努力,悄悄改变了他要努力上进的心。反正努力得不到肯定,也得不到成功,不如放弃好了。可以说父母的评价是造成这种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和文中的程程一样掉进了习得性无助这个“坑”该怎么办呢?

孩子从努力到颓废,是“自暴自弃”还是另有“隐情”?

四个方法让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的阴霾

首先,不给孩子制定过高的目标(期望值不要过高)。制定目标本着“跳一跳够得着原则。”

这个依据就是著名的“篮球架原理”,又称“洛克定律”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温.洛克提出的一个理论,意思是目标要有挑战性,但又不能太高,如篮球架的设计,挑战性与合理性完美结合。

试想如果篮球架过高,普通人根本不能进球。如果和普通人一样高,进球太容易,没有挑战性。正是因为篮球架有着一般人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所以篮球运动才如此吸引人。那么目标的设定也应如此,难度适中,孩子踮一下脚尖,就能够得着,既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又不失难度。孩子一点点成长,难度一点点增加,循序渐进。

孩子从努力到颓废,是“自暴自弃”还是另有“隐情”?

其次,要多陪伴,多了解孩子需要,及时肯定他的努力,给予孩子充分的关心和爱。一个被爱滋养的人,遇到挫折后,更容易爬起来,因为他知道,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生活。孩子没有必要把所有事情都做成,即使失败也没什么大不了。关键是父母要平静地接纳失败这个事实,并告诉他在过程中得到的快乐,远比结果更重要。

再者,可以通过激励、暗示、强化等方式,增强孩子的学习动机。鼓励孩子正视自己的内心,让孩子明白失败并不是不可抗拒。适当的时候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使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尝到甜头,孩子自然会更努力。

最后,纠正孩子错误的归因方式,培养孩子努力才能成功的归因观。理性分析一些客观的、不确定性因素,并积极排除这些因素对个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引导孩子进行积极地归因,树立一种不惧失败,顽强拼搏的信念。

总之要摆脱一个负面心理习惯的影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

最后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走的勇敢而坚定。

孩子从努力到颓废,是“自暴自弃”还是另有“隐情”?

作者简介:心爱的跳跳蛙,80后,热爱文字。感恩遇见,感谢有你。

图片来源于网络,经作者二次编辑。感谢原图创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