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努力到頹廢,是“自暴自棄”還是另有“隱情”?

孩子從努力到頹廢,是“自暴自棄”還是另有“隱情”?

孩子們開學了,這本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但對於同事王姐來說卻是“一個頭,兩個大”。開學第一週就為兒子的學習愁上了。

剛開學,班主任就跟王姐反應孩子情況,“上課不聽講,擾亂課堂秩序,佈置的作業也不完成。”王姐聽後憂心忡忡,開啟嘮叨模式,爸爸則在盛怒之下打了孩子。如今家庭氛圍一團糟。

王姐的兒子程程,小學三年級,數學成績一直不好。程程知道自己數學不好,他也很想學好。開始一直很努力地學,可結果不盡人意,考試總是班上最後一名,經歷多次考試失敗的體驗後,就再也不願意努力了。

生活中可能許多人遇到過這種情況,有的父母採取正確的引導方式,孩子慢慢走出陰霾,有的則用嘮叨甚至暴力來教育孩子,結果事與願違,情況越來越糟。但大多數人不明白其中的原因,這種現象其實就是心理學上講的“習得性無助”。

什麼叫“習得性無助”?

孩子從努力到頹廢,是“自暴自棄”還是另有“隱情”?

習得性無助的心理學解釋

“習得性無助”是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佈的行為。是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一項實驗中提出的,他將一隻小狗關進籠子裡,電擊它,每次遭受電擊,狗狗都表現的極其痛苦,並且試圖從籠子裡逃脫,但都以失敗告終。如此反覆多次之後,他發現只要一開電源,狗狗馬上倒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條件反射),這時把籠門打開,狗狗依然一動不動等待電擊。這種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的消極的心理狀態,就是習得性無助。認為“跑也跑不掉,不如聽天由命!”

孩子從努力到頹廢,是“自暴自棄”還是另有“隱情”?

我們在電影小說中也經常看到這樣的片段,當處於社會底層的人有反抗意識,並試圖衝破階級的束縛和壓榨,但是每次反抗都以失敗告終時,他開始不再與命運抗爭,變得落寞而頹廢,逆來順受,不再有任何想法。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的一種表現。

像上文中提到的程程,多次考試失敗後,發現學習的努力程度和考試成績不成正比,感覺自己不是學習的材料,對自己失去信心,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從而產生了消極的行為。這是比較典型的將失敗歸因於能力導致的習得性無助。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習得性無助?

孩子從努力到頹廢,是“自暴自棄”還是另有“隱情”?

習得性無助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1.錯誤的歸因

“習得性無助”產生的重要根源是一個人的歸因方式。簡單說就是解釋自己和他人行為的原因出現錯誤,是自我認知出現了偏差。

當一個人認為造成學業成績不理想的因素是:內在的(將自己投射到問題上,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普遍的(認為問題不僅是問題本身,而是影響到生活中的每個方面,使失敗的影響泛化)、不可控制的(認為問題是不可能被改變的,使得失敗產生更長久的消極影響)時候,就會感到沮喪和自卑。認為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常常感到無助和無望。

2. 多次考試失利,造成惡性循環

一次次參加考試,一次次不及格,長期不良的學習狀態,導致孩子非智力品質的弱化。可以說絕大多數孩子對學習都是充滿熱情的,也願意嘗試一些有趣的活動。但是當任務難度係數總是超過他們的能力範圍,在孩子們精心準備和努力下仍然不能完成,如此反覆,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心理上的無助感,孩子開始變得自暴自棄和叛逆。

這種意志消沉的偏差行為,是經過無數次失敗和打擊後形成的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並非智力因素。

3.評價方式

習得性無助不是一次失敗就形成的,它是一個漸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老師的評價方式(客觀的評價)很重要。有的父母信奉打擊教育,以結果為價值導向,從來不肯定孩子的努力。孩子內心的失落和不被看到的努力,悄悄改變了他要努力上進的心。反正努力得不到肯定,也得不到成功,不如放棄好了。可以說父母的評價是造成這種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

那麼如果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和文中的程程一樣掉進了習得性無助這個“坑”該怎麼辦呢?

孩子從努力到頹廢,是“自暴自棄”還是另有“隱情”?

四個方法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的陰霾

首先,不給孩子制定過高的目標(期望值不要過高)。制定目標本著“跳一跳夠得著原則。”

這個依據就是著名的“籃球架原理”,又稱“洛克定律”是美國馬里蘭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溫.洛克提出的一個理論,意思是目標要有挑戰性,但又不能太高,如籃球架的設計,挑戰性與合理性完美結合。

試想如果籃球架過高,普通人根本不能進球。如果和普通人一樣高,進球太容易,沒有挑戰性。正是因為籃球架有著一般人跳一跳夠得著的高度,所以籃球運動才如此吸引人。那麼目標的設定也應如此,難度適中,孩子踮一下腳尖,就能夠得著,既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快樂又不失難度。孩子一點點成長,難度一點點增加,循序漸進。

孩子從努力到頹廢,是“自暴自棄”還是另有“隱情”?

其次,要多陪伴,多瞭解孩子需要,及時肯定他的努力,給予孩子充分的關心和愛。一個被愛滋養的人,遇到挫折後,更容易爬起來,因為他知道,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生活。孩子沒有必要把所有事情都做成,即使失敗也沒什麼大不了。關鍵是父母要平靜地接納失敗這個事實,並告訴他在過程中得到的快樂,遠比結果更重要。

再者,可以通過激勵、暗示、強化等方式,增強孩子的學習動機。鼓勵孩子正視自己的內心,讓孩子明白失敗並不是不可抗拒。適當的時候應該努力創造條件,使孩子獲得成功的喜悅。嚐到甜頭,孩子自然會更努力。

最後,糾正孩子錯誤的歸因方式,培養孩子努力才能成功的歸因觀。理性分析一些客觀的、不確定性因素,並積極排除這些因素對個人造成的不良影響。引導孩子進行積極地歸因,樹立一種不懼失敗,頑強拼搏的信念。

總之要擺脫一個負面心理習慣的影響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

最後願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走的勇敢而堅定。

孩子從努力到頹廢,是“自暴自棄”還是另有“隱情”?

作者簡介:心愛的跳跳蛙,80後,熱愛文字。感恩遇見,感謝有你。

圖片來源於網絡,經作者二次編輯。感謝原圖創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