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柵欄有條街兩年前就撤了垃圾桶,居民現在習慣嗎?

大柵欄有條街兩年前就撤了垃圾桶,居民現在習慣嗎?

南二環內,2號線地鐵和平門站東南方向,前門西河沿社區廣場上,數十名居民拿著垃圾標識磁貼,先後貼入相對應的垃圾桶展板。過去一年裡,類似的宣講活動多次開展。

為確保轄區垃圾分類全覆蓋,大柵欄街道通過招標聘請第三方公司,手把手指導居民。宣講員結合新版垃圾分類宣傳摺頁進行現場教學,幫助居民做好源頭分類。

自5月1日起,多個街道採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專業力量。政府搭臺動員居民的同時,來自第三方的垃圾分類指導員肩負起提示監督的職責。在參與積分打卡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居民成為垃圾分類“達人”。

密集宣傳

入戶講解垃圾分類知識

作為前門西河沿綠色風尚環保志願服務隊的隊長,尚潔對宣講中的知識已經爛熟於心。

“剛開始做那會兒,我也是‘兩眼一抹黑’,完全不知道要怎麼分。”2018年7月,尚潔所住的前門西河沿街開始實施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用了十多天的時間,把街上的18個垃圾桶依次撤掉,改為每天早晚7點在街上吹哨,兩輛環衛車分別到院門口收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以實現‘垃圾不落地’。”

面對這樣的變化,很多居民起初並不適應,“我們跟著環衛車,挨家挨戶做工作。”尚潔明白,要想取得成效,單靠熱情還遠遠不夠,專業知識也必須跟上,“志願者先要掌握標準,才可以幫助居民分類。”堅持了一個多月以後,尚潔發現居民的態度悄然轉變。

“經過一年的努力,前門西河沿街90%以上的居民都能理解認可這件事,並且正確進行垃圾分類。”前門西河沿社區黨委書記張晨茜深感欣慰之餘,又產生了新的困惑,“垃圾分類如何在整個社區推廣?志願服務隊的力量有限怎麼辦?”

大柵欄有條街兩年前就撤了垃圾桶,居民現在習慣嗎?

幸運的是,張晨茜的問題很快有了答案。“街道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第三方公司,參與到轄區內的垃圾分類工作中來。”張晨茜欣喜地看到,垃圾分類指導員陸續進駐社區,專門負責指導居民做好垃圾分類,各類宣傳培訓活動也隨之而來。

“來自第三方京容(北京)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宣講員不僅要在各社區開展講座,對社區幹部和居民代表進行培訓,還要入戶指導,給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知識,讓居民更快、更好地參與到這項工作中。”大柵欄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密集的宣傳為新條例的實施打下基礎,“下一步,最大的難點在於平房區,需要居民真正做到從源頭分類。”

積分換購

引導居民養成分類習慣

在月壇街道鐵三社區,圍繞新條例開展的宣傳活動也吸引了不少居民參加。“我們跟第三方公司合作推行兩網融合已經有兩年時間,經過前期的大量宣傳,居民在垃圾分類方面的意識逐漸增強。”鐵三社區黨委書記張靖表示,很多居民還登記辦理了環保積分卡,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

活動現場,除了講解新條例的有關內容外,來自第三方綠景盛世(北京)環境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還為正確投放垃圾的居民累計積分。根據規則,居民如果能在每天早上7點到10點定時定點投放廚餘垃圾,就可以根據垃圾重量和純淨度獲得相應的環保豆,而可回收物投放也會有再生資源回收價目表。積分累計到一定數量,便能用於兌換香皂、捲紙、大米、毛巾等生活用品。

對於白紙坊街道的居民來說,積分換購同樣並不陌生。作為該區域的垃圾分類指導員,李殿臣目睹著由此帶來的變化。“剛開始基本是一股腦倒進桶裡,現在大多都會拎著分好類的不同袋子出門,即使是疫情期間也在堅持。”從1月底開始,白紙坊街道共設置134個紅桶,供居民投放廢棄口罩。每天早上6點到9點,李殿臣都要在負責的29個小區轉上兩遍,將廢棄口罩分批運送至垃圾轉運站,“正因為居民已經養成了好的分類習慣,所以很快就適應了這個新變化,誤投的情況並不多。”

鼓勵打卡

分出3000多噸廚餘垃圾

儘管同樣是採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第三方公司,但各個街道在垃圾分類的具體做法上不盡相同。

一大早,來自“綠貓”的工作人員李明開著廚餘垃圾收集轉運專用車,趕到忠實裡南街小區。他打開廚餘垃圾桶的蓋子,拍了張照片,分揀出個別誤投的其他垃圾後,將隨身攜帶的專用標尺插入桶中,“剛好到刻度6,就代表裡面大概有60公斤。”李明再次拍照,連同桶站編號等信息一起上傳到系統中。將垃圾運上車以後,他又搬來一個新的空桶放到原位,並朝著桶站周圍噴灑84消毒液。

“2016年初我們在東花市北里西區的5棟居民樓進行試點時,執行的就是這樣的操作標準。”據“綠貓”的運營方北京天龍天天潔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權介紹,服務覆蓋範圍內的每個桶站均有編號,實現全流程數據檔案管理。同時,確保廚餘垃圾分類純淨度不低於95%,從而與環衛部門做好交接。

“我們的原則是走極簡路線,儘量減少居民在垃圾分類上的負擔。”劉權表示,考慮到有害垃圾量比較小,而可回收物的話,固定桶站容量有限,反倒可能只是給收廢品的人員提供便利,所以選擇採用上門回收的方式,“人在識別的時候,非此即彼最好判斷,一旦選項多了,就容易出錯,所以在桶站類別上主要保留了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兩種。”

此外,桶站附近的宣傳牌也有所簡化。“字很多的牌子,居民看起來太費勁,不如改為簡潔直觀的圖示,告訴居民‘放久了容易腐爛的東西’是廚餘垃圾,這樣更好操作。”劉權表示,為調動居民參與積極性,公司從去年開始推出廚餘垃圾分類打卡的活動,“原本以為能堅持21天養成分類習慣就很不錯,沒想到居民熱情高漲,有的已經堅持打卡300多天。”

據統計,自2018年4月東花市街道正式引入該公司作為第三方,到2020年3月底,轄區內再生資源回收量達到2900噸,廚餘垃圾分出量合計3259噸。

仍存短板

再生資源暫存點待補充

“目前來看,東花市街道已經形成良性循環,居民誤投的情況相對較少,但不破袋的問題仍然存在,也就是說,在家確實已經分類裝袋,但扔的時候還是連同塑料袋一起扔到廚餘垃圾桶裡,這就需要工作人員二次分揀。”劉權認為,垃圾分類最終還是要引導大家實現垃圾減量,“特別是塑料類的垃圾,現在很多家庭用的垃圾袋其實也屬於超薄塑料袋,容易增加環境汙染,還是應該少用。”

相比起廚餘垃圾而言,劉權認為可回收物的轉運面臨更大的難題。“與普通物流不同,垃圾分類要建立的是逆向物流,也就是要把分散在千家萬戶的廢棄物分類集中然後運出去,這個從分散到集中的過程往往是很困難的。”劉權表示,廚餘垃圾種類相對單一,鏈條基本順暢,而再生資源要複雜很多,“一是種類多,單單是紙類就要分四類,各類加起來的話,少說也有十來種,而且都是非標準化的。二是鏈條長,可能一直要延伸到北京以外,這就需要有分類存儲的場所或設施,以便跟分類運輸的車輛做好銜接,保證後續環節暢通。”

根據多年實踐總結的經驗,劉權認為,至少應保證每1500戶或2000戶有一個10平方米的暫存點,“暫存點既需要一定的空間,又對位置有要求,目前東花市街道已經可以滿足,但全市層面仍然存在短板,亟待在下一步補齊。”

劉權還表示,垃圾分類工作在人力方面也存在缺口。“從事垃圾分類需要經過專業培訓,還要不怕髒,真正能堅持幹下來的並不多。”劉權呼籲,對相關從業人員給予更多關注,讓他們感受到應有的尊重和認可。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宗媛媛

編輯 匡峰

流程編輯 劉偉利大柵欄有條街兩年前就撤了垃圾桶,居民現在習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