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的法家思想如何改變歷史進程?深度解析法家各代表人物

歷時500多年的春秋戰國史中,第一位春秋霸主誕生在齊國,

秦始皇嬴政終結春秋戰國之前,戰國有 “七雄” ,最後一個被秦所滅的僅存者也是齊國。

始自公元前770年的 “春秋時期” 長達293年,春秋有“五霸”,齊國為天下先;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的齊國國君齊桓公經歷春秋初期超過140個諸侯列國的百年殺戮,崛為中原第一個盟主!

齊桓公的“偉大”是齊國上卿(即宰相)管仲(公元前719-前645年)所成就的,這點並沒有爭議。他事無鉅細,都找管仲,官吏每每向國君彙報後要求批示,齊桓公的回答是:去請教仲父吧!

春秋戰國的法家思想如何改變歷史進程?深度解析法家各代表人物

管仲被當作是法家先驅,法家認定 “性本惡”──嚴格來說,管仲生前並未以“法家”自居,也沒過於直接把人性歸納為“性本惡”;沒錯,管仲不吃周禮的那一套,他既一面顛覆,也一面修訂周王朝的禮制;他不算是仁者,他也不節儉清廉,他甚至鼓勵有錢者多多消費刺激市場。

管仲透視人性,講究績效,堅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要富國強民則須以法治人、以法治國,他的政治、經濟和法制思想及所實踐的變法被譽為“管仲學派”,他甚至搞兵不血刃的經濟戰,他其實是位地道的經濟大師!

春秋戰國的法家思想如何改變歷史進程?深度解析法家各代表人物

(一)管仲學派:人是利益趨動體

齊國冒起來, “華夏第一相”管仲成為傳奇性人物,被列為“管仲學派”的後來者還不少,都有法家的色彩,而且相互影響,並將法家持續發展,春秋後期執掌鄭國國政的楷模人物子產、戰國時代為 魏國主持變法的相國李悝、為楚悼王主持變法的吳起、深受李悝及吳起影響,為秦國帶來深鉅影響的“商鞅變法”之商鞅、為韓國主持改革的申子(申不害)、趙國的慎子(慎到)、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的樂毅及輔佐燕昭王變法圖強的劇辛都是……他們當中,商鞅重“法”,申子傾“術”,慎子偏於法家的“勢”。

管仲並不否定人性的善良,不過,他更以“利益趨動”作為前提,他說過:常人見到利益,沒有不追求的,見到危害沒有不躲避的。商人做買賣,一天趕兩天的路,夜以繼日,不以千里為遠,就因為利在前面。漁夫下海,海深萬仞,逆流而進,冒險航行百里,晝夜都不上岸,就因為利在水中。因此,

利之所在,即便是千仞高山,人們無所不上;即使在深淵之下,人們無所不入。

(二)富國強民就是要把蛋糕做大

就是因為當40多年宰相的管仲太明白人是經濟動物,追求物質利益是自然屬性,所以,他在推崇公平法治權威的同時,也實行均衡的資源分配政策,縮小貧富鴻溝;他更懂得市場學,還對外開放經貿,通過商業互惠遏制干戈和戾氣,更藉此儘量做大齊國的經濟蛋糕,滿足各階層的利益。

管仲的確把齊國治理得強盛起來,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在齊國首次召集諸侯會盟,成為歷史上第一位代替周天子充當盟主的諸侯,3年後召集的“幽地會盟”更大規模,更多諸侯不得不加盟,這更進一步確定齊桓公是中原第一號盟主!

春秋戰國的法家思想如何改變歷史進程?深度解析法家各代表人物

(三)荀子:衣食足後方知榮辱

戰國末期的儒學大師荀子(約公元前316年-約前237年)應該算是禮制派,他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認為儒學包含高尚的治國理念,但是,荀子跟管仲一樣,是個務實者,其“性本惡”論述是一套相當完善的邏輯理論,“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善的“偽” 是人為,是後天教化、加工的……衣食足之後才知榮辱乃人之本性,鑑此,荀子被當作是提倡性惡論的先驅。他也強調法制之重要,以輔禮制。

李斯(公元前284年──前208年)跟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年──前233年)師承荀子,此時,戰國是亂成禮制崩潰的時代,仁義道德在靠實力競存的赤裸森林法則面前很蒼白,韓非被認為是“法家鼻祖” 主要是因為他把法家百餘年來的實踐經驗總結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

,它是非常具有實戰高效的範本,為“法”、 “術”與“勢” 集於一身的“大成者”,進一步加強荀子的“性本惡” 論證。

春秋戰國的法家思想如何改變歷史進程?深度解析法家各代表人物

(四)秦國──法家實踐者

李斯可以說是法家思想的有力踐行者,他官拜丞相,是秦始皇的第一號智囊,併吞六國,統一天下,都有李斯的心計。李斯不搞理論學說,他卻在輔政的實踐行為上處處凸顯出荀子、商鞅、申不害、韓非等高人的底色,在行動上,他一樣是將“法”、 “術”與“勢” 集於一身的“大成者”。李斯是個實踐家,韓非子比較像位理論家,後者被韓王所派,出使秦國時被李斯所害而亡。

李斯在楚國當過官,他選擇投奔秦國是因為他認定唯秦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會是最後的贏家。李斯從不甘於渾渾噩噩受囿於低檔平臺,對他,卑賤是恥辱,貧窮是悲哀,他放眼可以飛黃騰踏的生存環境,他堅信貧富或貴賤取決於環境的選擇……從呂不韋的一名門客,李斯漸漸接近秦王,最後竟然成了贏政的心腹,協助秦王以10年的時間個別擊破也併吞了六國,榮登第一帝國的丞相!

春秋戰國的法家思想如何改變歷史進程?深度解析法家各代表人物

(五)西方主流經濟學:人性皆以利己出發

在“華夏第一相” 管仲死後的2368,西方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才誕生。

回到齊桓公在公元前681年崛為春秋第一位霸主,靠的是法家先驅管仲,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消滅戰國僅存的齊國,靠的又是法家實踐者李斯,時間跨越了460年,依然還是法家!(熟讀中國歷史的毛主席曾說:歷代有作為、有成就的政治家都是法家……)

秦朝很短命,只存活14個年頭,很多人說秦始皇的秦帝國“成也法家,敗也法家”,這說法跟法家已在春秋戰國叱吒風雲超過400年的事實並不符──事實上,在“華夏第一相” 管仲死後的2368,西方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才誕生,他跟許多後來的西方主流經濟大師一樣,

所解讀的“人性”皆是以利己主義作為假設,以“性本惡”為前提,換句話說,人皆為己,市場經濟靠“利益”而產生的協調作用。

這說明時間跨度那麼大,可是,人性沒有什麼差異,東西方一樣,法家厲害就厲害在毫不忸怩作態地抓住“人性”,在特徵上,西方列強一路來都比較接近法家,只有永遠的利益,自己國家的核心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