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是梟雄,信奉法家,居然還沾了諸葛亮的光

歷史演義小說中的人物,經過長時間的故事衍變,往往於歷史原型有了很大的不同。

之前有關諸葛亮形象生成史的文章,就在說明這一點。實際上,《三國志演義》中類似的案例還有不少,和諸葛亮類似,劉備的小說形象也存在一個“製造”與“生成”的過程。

劉備是梟雄,信奉法家,居然還沾了諸葛亮的光

劉備

從《三國志》到清代的“毛評本”《三國演義》,劉備形象經過了“正統化”“法家梟雄弱化”以及“儒家仁君強化”等演變過程

1.《三國志·先主傳》中的劉備:兼通儒、法,甚至偏重法家的“有為”君主

劉備生於漢朝國祚式微之時,雖是景帝之後,但本身不過是一個社會底層的手工業者。因此,他面對東漢末年的社會現實,雖然打出的振興漢室的口號,實際奉行的卻是主張變革的積極政治路線。

與後來小說中的絕對仁君形象不同,歷史上的劉備是兼通儒、法二家思想的,既以儒家之仁政愛民以立德,復以法家之權謀殺伐而立國

劉備是梟雄,信奉法家,居然還沾了諸葛亮的光

劉備少年時跟隨當時的大儒盧植求學,一同求學的還有後來小說中的“十九路諸侯”之一公孫瓚。因此,劉備性格中的以民為本、仁政寬厚特點,或與儒學對他的浸潤有關。《三國志》記載說,劉備“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明顯帶有儒者中庸(說得不好聽些,是有城府)的意味。

劉備是梟雄,信奉法家,居然還沾了諸葛亮的光

盧植,河北涿縣人,東漢經學家

然而劉備於讀書並不熱心,反而有些不務專業、任俠好物。《三國志》本傳說: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

倒有點鮮衣怒馬少年時的意思。不過劉備性格豪爽,喜歡結交英雄,有一定的號召力,在後來的黃巾起義中立了點功,當了縣尉。後來卻因為被褫奪官職,一怒之下鞭打了督郵,掛印而去。而鞭打督郵這個事,後來小說裡被三弟張飛“頂包”了,劉備成功洗白。

劉備是梟雄,信奉法家,居然還沾了諸葛亮的光

張飛怒鞭督郵 繪畫作品

劉備讀不下去儒書,卻對法家著作頗有心得。生逢亂世,權謀為重,這或許也是必然選擇。劉備曾在遺詔裡囑託劉禪要多讀《六韜》《商君書》《韓非子》一類兵書、法家書,認為可以令人增長智謀。與其不喜儒書相比,這可謂罕見。

所以,在魏晉史家筆下,劉備的形象雖然也有知人待士、體懷下民和百折不撓的一面,但同時也是擅長權變的梟雄,體現出兼宗儒法而更偏於法家、兵家思想的一面。另外,諸葛亮的治理蜀漢方面賞罰分明等措施,實際也帶有鮮明的法家風格。

2.“擁劉”實際源自於“擁諸葛”

劉備與諸葛亮的形象演變差不多是相伴相生的。而劉備形象似乎比諸葛亮要慢半拍。也就是說,先有了諸葛亮在民眾心理的地位和擁戴,接下來才擴大了劉備的群眾基礎。

諸葛亮蜀漢時期的治理是很成功的,他賞罰分明,風氣明正,對於吏治有很大的廓清與嚴整,因而大大安定了社會局面,獲得了廣大的民眾基礎。而“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就建立在這種民眾社會理想之上。

古語有云,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只要能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他們對於正統並不特別在意。縱觀三國,蜀漢國力最弱,但內部卻最嚴整。蜀漢的國策,是興復漢室,兼容幷包,收編了大批的“舊部”,造成了一種懷柔懷德、同心同德的政治面貌。

劉備是梟雄,信奉法家,居然還沾了諸葛亮的光

諸葛亮與劉備

而曹操集團內部則不同,雖然曹魏實力最強,但內部關係卻最複雜。其中多個地方集團存在矛盾,有關“擁漢”還是“擁曹”

始終眾議難平,發展到一定程度,還會發生流血殺伐事件。比如孔融事件、荀彧事件等。這些負面事件,也使得曹魏政權在民眾心裡蒙上了一層陰影,似乎充滿波譎雲詭和爾虞我詐,令人難以信任和產生安全感。所以民眾基礎不好,沒有贏得同情和歌頌。

劉備是梟雄,信奉法家,居然還沾了諸葛亮的光

諸葛亮和劉備就不一樣了。諸葛亮從在世時起,就頗受愛戴。剛去世時,民間為他立廟祭祀的很多。後來當地民眾還接著諸葛亮的旗號來反抗西晉的統治。後來西晉調整策略,轉而表彰諸葛亮、編輯其文集,以顯示出安撫民心的姿態。

唐代以來,稱頌諸葛亮的詩詞文作品很多,相比之下寫劉備的就少很多,而且所寫事情也多是與諸葛亮有關的常見故事。

在諸葛亮與劉備的形象演變中,宋代都是一個分水嶺。宋代理學大興,思想上極其重視德性兼備,將倫理的教化推到一種極致。與此相應的是,對與道德相對的“武”“兵”“力”等範疇也相對輕視,提出“內聖外王”的修養目標,而將重視義利王霸之行加以絀落。諸葛亮在宋代受到以朱熹為代表的大儒的推崇,還在官方列入祭祀範疇。

劉備是梟雄,信奉法家,居然還沾了諸葛亮的光

朱熹

為了提升諸葛亮的形象,勢必也需要充實、修飾劉備的形象。於是,劉備在諸葛亮形象的帶動下,不斷刷新形象,向著終極的仁君德王邁進了。

3.毛批本《三國志演義》:“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

對於毛宗崗等批評本《三國志演義》,魯迅曾有一句很經典的概括:“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意思是說小說的人物形象,對某一方面性格的凸顯有點誇張失實了。

就劉備形象而言,確實如此。經歷了從魏晉時期到明代的發展,劉備形象已經獲得了諸多“正面化”“儒化”“正統化”的演變。而毛批本《三國志演義》將是“定型”的最後一步。

劉備是梟雄,信奉法家,居然還沾了諸葛亮的光

毛宗崗等對劉備形象的“處理”,大致有兩方面。一是繼續強化蜀漢政權的正統性,同時強化了對曹魏政權的貶低批評,二是對劉備歷史原型的梟雄氣質進行了大幅度弱化。

毛宗崗的《讀三國志法》與金聖嘆的《讀第五才子書法》一樣,都稱得上是研究《三國》與《水滸》的最重要評點文獻了。《讀三國志法》一文基本交代了毛宗崗的思想傾向。如他說:

讀《三國志》者,當知有正統、閏運、僭國之別。正統者何?蜀漢是也。僭國者何?吳、魏是也。閏運者何?晉是也。魏之不得為正統者,何也?

接下來還有一大段文字,極力強調蜀漢正統而貶低曹魏篡國之賊的身份。在小說回目上,毛氏也作了很多修改,如將原來的稱謂換作帝王尊諡,等等,顯示出為尊者諱的傾向,以迎合自己的正統性論述。

加強對劉備仁君形象的書寫,同時弱化其歷史原型的亂世梟雄形象,也是毛宗崗的重要改寫。如張冠李戴,將歷史上劉備做過的一些不符合仁君的事蹟,推到別人頭上,比如前文提到的鞭打督郵事件。以及《三國志演義》中的劉備時常會因為心疼百姓而慈悲垂淚,也是一種“過度改寫”。

劉備是梟雄,信奉法家,居然還沾了諸葛亮的光

毛評本還刪改了對劉備權謀心機的相關描寫,一改而為“救國安民”的正義之舉。雖然《三國志》評價劉備說,他的權謀機略不如曹操,因此疆域也小些,但並非說劉備全然不懂權詐之術。而到了小說裡,劉備的王霸梟雄、草莽市儈的氣質,有時還變成了“婦人之仁”,不能不說去歷史原型遠矣。


參考文獻:

1.羅貫中等《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2.張國風《漫說三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