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從數字替代經濟到數字創造經濟

導讀:十一月消費季,網上銷售額再創新高度。如何看待疫情之下的雙十一消費數字?中國經濟的復甦預期是什麼?數字經濟的拓展邊界以及對經濟的推動力究竟在哪裡? 對此,觀察者網專訪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以下為採訪全文。

【採訪/觀察者網 朱敏潔】

觀察者網:每年的十一月都是一年中的消費季,過去人們會緊盯“雙十一”晚會的數字,幾乎每年都在刷新紀錄,當然數字本身反映了中國經濟的一些面向。但今年處在疫情特殊時期,各家平臺公佈的一些消費數字似乎並沒有像過去那樣受到關注,甚至外界還抱有質疑,您怎麼看今年的消費季?數字還重要嗎,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曹和平:往年雙十一,大家都震驚於國內民眾的消費能力,一個平臺能在一天銷售幾千個億,什麼兩小時破百億五小時破千億這種經營規模,在過去一家企業年營業額達到1000億,是不可想象的。這說明電商作為一個第三方平臺,能夠把成千上百家產品銷售商家和成千上百個消費者直接連接起來,消費者隨時購買支付,商家有貨就能迅速發貨,這是一個令人吃驚的地方。經過這麼多年發展,人們對這種模式已經習以為常了,這是第一點。

曹和平:從數字替代經濟到數字創造經濟

第二點是,今年新冠疫情爆發以後,全中國人好像都習慣了線上銷售, 線下商店買東西反而還有些不習慣。過去我們家要來一個包裹,我覺得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現在家裡每天都有包裹,打開來一看什麼都有,兩顆大頭菜一顆白菜,諸如此類的生活必需品都通過包裹送過來。人們通過線上生產、交易、銷售、採購,基本都已經普遍和適應了。今年外界對消費季的炒作不像過去那樣熱情,不見得是銷售量變小,可能是大面積習慣以後,就習以為常了,也回不去了。

曹和平:從數字替代經濟到數字創造經濟

觀察者網:現在看起來似乎全民都習慣的事情,回頭看就在前幾年,還有頗多有關互聯網經濟發展的爭議,比如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爭,但如今看也是偽命題,互聯網經濟背後其實還是有實體制造業在支撐,尤其在疫情期間,平臺經濟的作用不僅僅是零售端,還串起生產流通等環節,您對於互聯網經濟體現的優勢,以及未來隱藏的問題有什麼想法?尤其在中國經濟復甦過程中,有什麼問題值得關注?

曹和平:我覺得有兩件事情,第一,互聯網經濟是建立在實體經濟之上的一種疊加經濟,我不把它稱為虛擬經濟,因為它特別真實。比如拍一張照片,過去用相機膠捲,現在用手機、數碼相機來拍,最終產出的照片是一模一樣真實的,只不過後者用更先進的方法來做。

互聯網經濟或互聯網銷售,其實基於實體經濟之上,用一種更節約的方式,把原來的過程完成了,同時在完成的過程中又出現了一些原來經濟模式中不存在的現象,比如以前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現在是一手掃碼一手交貨,後一個就是過去不存在,但又是非常真實的。所以,僅僅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概念來描述過去的線下生產銷售和如今的線上生產銷售,恐怕不合適,現在更像是一種昇華。

舉個例子,你說我這個人體的實體是什麼?如果說骨骼、血肉是實體的話,那麼人體中的神經傳輸系統、淋巴免疫系統、消化系統等等是什麼?究竟是虛擬的,還是相當於骨骼肉體?我認為它們是和我的肌肉骨骼相輔相成的。如果體內的這些系統都失靈了,那麼實體是更健康了、功能更強大了還是相反?答案顯而易見。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互聯網經濟當然是更節約更高效,但它在新領域內形成新的經濟方式時,也有很多不完滿,比如財富向個別企業集中,線下領域就業損失,實體店被替代,一部分人或一部分產業不適應等等。

觀察者網:就消費數據來看,外界的質疑是今年的消費節活動時間比往年更長,因此統計上會更加“好看”;此外如果結合三季度的經濟指標數來看,社會消費指數的增長與其他指標相比,表現沒有特別亮眼,總體還仍呈下降趨勢。現在大家都在提內循環,非常關注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等問題,未來國內經濟消費的復甦增長以及長尾效應會如何?您7月接受觀網採訪時提到,如果今年GDP增速想要衝到3%,政策可能要點點火,現在是否仍保持這一看法?

曹和平:現在看來,得要做一些修正。上次採訪的時候,我還希望今年GDP增速能衝到3%甚至3%以上。這是基於年初的觀察,當時有媒體採訪我,我說今年中國經濟可能損失0.8,也就是說去年GDP增速是6,今年損失0.8,增速即為5.2。

做出這個判斷,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疫情必須只有一波、不再反覆;而一波的持續時長,不超過75天,這是以2003年SARS作為參照系的。我們國家確實是沒有達到75天,但麻煩的是全球疫情一波接一波,比如中國最初爆發疫情,隨後到供應鏈幹線日本、韓國,再到新加坡、伊朗、歐洲、美國等地逐漸爆發,更糟的是,這些地方不斷反彈,美國現在的確診數還在創新高。

所以,現在對3%的增速應該做一個修正。因為西方國家疫情無法控制,一定程度上打斷中國生產的供應鏈,再加上貿易戰延續,使得中國整體經濟的恢復不明朗。前三個季度,進出口貿易受到一定抑制。

此前,美國疫情大爆發、而中國逐漸恢復的時候,我們國內的管控措施還是相當嚴厲的,比如從美國回來的一張機票甚至高達十幾萬,航空線路大幅暫停。舉例來說,北京機場每年的吞吐量是1億人次,如果有1/3是海外航線的話,就有3000萬人次,假定一人機票花銷一萬塊錢,那就是300億,光北京機場一年的飛機票損失高達300億。這還不算機場消費、住宿等其他關聯項目。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復甦,僅僅是內部經濟的復甦,外向型經濟這一塊受到比較大的傷害。所以後來我把它調整到3-3.5,但是,也有一個條件,需要實行比較積極的貨幣政策,因為我們國家的財政政策一直都不錯,現在看來貨幣政策是謹慎有餘、積極不足。從中國金融穩定來看,確實做得不錯,但在促進產業發展發麵還不夠,尤其是疫情爆發以後需要更積極、靈活的貨幣政策,這種謹慎反而對整體經濟復甦帶來一定傷害。

那麼,我現在要修正一下,前三季度的GDP增速是0.7,0.7乘以3/4是0.525,也就是說第四季度GDP必須在5.9以上,今年全年才能達到2。現在看來,第四季度達到5.9的可能性還是有的,如果就雙11的情況來看,第四季度或許能達到6.5或7,這樣一來今年的經濟就能達到2.2-2.3。所以我估計今年 GDP應該在2到2.5之間。因為疫情還沒有完全恢復,再加上國內貨幣政策相對謹慎有餘,雖然滿血復活,但缺乏爆發力,報復性消費和報復性增長帶來拉動效應不夠明顯。

另外,有些欄目統計不到。比如,線下銷售逐漸被棄之,原來國家統計局設置在全國各地的統計網點,有的在超市、有的在農副產品市場等等,結果現在大量消費活動都走線上銷售生產,直接從田間裝上卡車就運到城裡,支付和結算也是走線上,像北京新發地農副產品市場的幾萬個商家都沒生意了,國家統計局在那邊統計的欄目,就統計不上來。和去年相比,線上經濟是20%甚至40%的爆發,但線下經濟老是徘徊在0.9%、1%或2%的增長。按照這種情況,國家統計局統計的全年GDP增長大概就是2%。但如果把線上銷售這一塊算進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欄目中來,我估計今年的經濟增速在3.5以上還是非常有可能的。

其實就這個問題,我專門和國家統計局前副局長、也曾擔任國民經濟核算司長的許憲春討論過。他說,現在正在尋求新的方法,把線上經濟納進去;老百姓通過線上經濟分享了不少好處,但統計局沒法統計進去。

所以,我覺得今年GDP估計3.5以上,但實際難以達到的原因,第一海外疫情反彈,第二貨幣政策謹慎,第三統計欄目來不及更改推廣,還有一個就是消費者預期。中國基本50天內控制住疫情,一般來說75天是消費者預期受到傷害的界限,一旦傷害就會破壞未來2-3年的消費者行為,整體經濟也會連續幾年低速增長。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2000以後經濟仍處於下行,日本消費者信心受到傷害,老年人消費更加謹慎,就出現了“失去的20年”。

曹和平:從數字替代經濟到數字創造經濟

9月30日,上海虹橋火車站人流依舊逐步恢復

但是,從我們國家的情況來看,“雙十一”和國慶中秋雙節,消費者熱情高漲,說明消費者預期沒有受到傷害。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什麼?用凱恩斯的需求函數分析,在一般均衡理論裡面,需求函數基本上是基於消費者預期的,起初需求函數是很穩定的,十年不變,但一旦傷害到它,十年也變不回來。我認為中國消費者預期沒有受到傷害,雖然長尾理論沒有通過現在的統計欄目反映出來,但它是存在的。如果國家統計局來不及在未來兩三個季度修改統計欄目的話,我估計在其他一些觀察點上會持續看到消費者預期沒有受到傷害的一些數字指標和行為痕跡,這些痕跡足以證明長尾效應是存在的,雖然可能反映不到GDP增長裡面。

觀察者網:前面您提到互聯網經濟的性質和可能存在的問題,現在數字經濟的概念也非常熱,相關闡述很豐富,很明顯的一點是我們現在說的傳統電商平臺、互聯網經濟與數字經濟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前者的內涵更狹窄,那麼數字經濟的內涵、拓展邊界有多廣,以及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力究竟體現在哪裡?就現在來看,數字經濟是一個前期投入非常巨大,而且在短時間無法看到其真正爆發式的增長點會在什麼時候出現。

曹和平:數字經濟有兩個概念,一個叫數字替代經濟,一個叫數字創造經濟。數字替代經濟,是有天花板的,比如中國人每年吃6700萬噸糧食,就不能生產1.3億噸糧食,否則就浪費了,再比如每年要消費5億噸鋼,如果造10億噸,那今後三年鋼鐵就會過剩。

但是,數字創造經濟不是這樣的概念,數字創造經濟可能是無窮的。比如,造500萬個5G基站,未來幾年要投資幾萬億;基站流量那麼大,一天處理數據能力相當龐大,就好像一個實驗室那樣,這個行業中人們生產知識產品、科技產品的爆發能力,不是像現在阿里那樣的個別企業的爆發式增長,很有可能是排浪式、潮湧式那樣齊頭並進的爆發式成長。

工業革命以前,如果你說農業的增長速度超過3%,一般人以為你是瘋子,但工業革命以後,農業成長3%-5%完全可以預期,因為耕作技術、化肥技術、田間管理技術等等都有了突破。但是,用工業技術生產農業僅僅是對原來農業生產的一個替代。工業經濟裡面,現在英國農業佔0.7%,英國的非農經濟佔99.3%,幾乎是前者的100倍。如果把當時的工業經濟叫做數字替代農業經濟和數字創造經濟的話,數字創造經濟那一塊就特別大。

同樣的,今天我們把工業、農業和服務業三者加起來想象成農業經濟,把數字創造經濟想象成工業經濟,可能就是當今經濟效益的100倍。如果這100倍增長要在30年內完成,平均一年的年化率得有多高。現在全球經濟掉下來,是因為沒有數字經濟,如果數字經濟能有大突破,不僅掉不下來,還能有爆發式成長。

第二,為什麼說數字經濟不是互聯網?數字經濟是對基礎生產方式的全面顛覆。就像照相技術,以前照相不用膠捲,那是沒法想象的。當然數字經濟時代的變革深度,會比照相技術更加驚人,經濟模式更節約高效,而這部分節省下來的開支又可以成為企業或個人再投入的成本。很多現在看來神話級的東西,在未來是經濟的一部分,所以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比互聯網經濟要基礎得多,它的升級換代帶來的作用是本質的多。

觀察者網:是否可以這樣理解,現在做的一些數字技術創新、改革、推廣,相當於是為數字經濟做基礎設施建設,真正能讓經濟爆發成長的時間點還沒有到來,只是說當下的基建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經濟發展?

曹和平:我覺得現在只是數字經濟的幼苗形態,雖然長得很快,但相較於數字經濟的森林生態來講,還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早期,我們先建設從製造經濟過渡到數字經濟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比如道路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升級,通訊基礎設施的5G到6G的過渡和全國性佈網,還有算力或算能產業的培育和第三方平臺機制的建設。這三個群落做起來的話,就好像在製造經濟和數字經濟的豐滿狀態達到搭了一座橋樑,人們很快就能過去。

一旦這個過程能順利完成,在數字經濟時代,就不會出現阿里這樣的超級企業。我估計會出現類似後超級企業的形態,就像國家出資的教育那樣,會出現10%的在勞動、90%的人在學習創造的現象。舉個例子,1950年,中國有90%人是農民,在田間種糧食,還是不夠吃。但現在種糧人數只有8.5%,結果糧食還吃不完。剩下91.5%的人到哪去?他們在工業領域生產。大家可以發現我們的工業製成品已經嚴重過剩,這意味著人們生產得更少,環境壓力變少,反而人的身體更健康。

曹和平:從數字替代經濟到數字創造經濟

試想一下,當數字經濟參與進來的時候,可能就是用7%的人來從事工業和服務業生產,剩餘的人也不再做我們今天做的事,他們去學習,去創造,有能力的人就去生產高收益項目,能力較低的人也不愁吃穿,雖然不能大富大貴,但國家社會能給基本保障,可以說人類進入到我們想象的共產主義。

另一個說法是,如果按到時人的平均壽命100歲來算,大概工作10年,剩下90年都在學習和進步。其實我們現在就是如此,我小時候,人們就是讀五六年書,初中畢業的人很少。假定平均壽命70歲,那就相當於有五六十年的時間在工作或為工作做準備。現在大多數人的受教育時間都有十幾年,未來可能還會更長。而且,未來全面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人們對錢的理解和需求也會發生變化,那個社會的整個經濟體之間,最短缺最稀缺的東西就是創造力。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