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利簋出土,破解牧野之戰具體時間,並意外解開了北京一個謎團

作為元明清首都,北京城建史一直備受關注,但根據史料推測,北京大約有3000餘年歷史,只是具體有多少年,只能是仁者見仁了,學術界對此有不小爭議。上世紀70年代,陝西出土了一件西周青銅利簋,記載武王伐紂歷史,卻意外揭開了北京城建大致時間。

西周利簋出土,破解牧野之戰具體時間,並意外解開了北京一個謎團

北京,古稱幽州,遠古時代大禹劃分的九州之一,《尚書·舜典》中有“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如今北京一帶。

在商朝之前,北京有沒有建城,史書上沒有記載,考古也無突破性發現,但根據史書記載,武王伐紂之後,將燕地分封給了周召公姬奭(與周武王應該是堂兄弟關係)。

《史記·燕召公世家》:召公奭(shì)與周王同姓,姓姬。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

1973年,在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鎮,考古專家發現燕國早期都城遺址。判斷這裡是燕國早期都城,除了出土文物規格非同凡響之外,一條重要物證是多件青銅銘文記載:記述燕侯命堇到宗周(豐鎬)去向太保(召公奭)奉獻貢品的史實,一個叫“伯矩”受到燕侯的賞賜,一個叫“圉”的人參加在成周(洛陽)舉行的典禮,受到周王和燕侯的賞賜等。

西周利簋出土,破解牧野之戰具體時間,並意外解開了北京一個謎團

因此,通過史料與考古雙重考證,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武王伐紂之後,周召公姬奭派長子姬克管理燕國,姬克在北京始建燕國都城,這是北京城建之始。

但史書記載的武王滅紂時間不盡相同,一共有44種不同說法,從公元前115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最大相差了132年。

根據比較靠譜的記載推測,《國語》是公元前1046年,《竹書紀年》是公元前1027年,《淮南子.兵略訓》是公元前1057年,《屍子》是公元前1045年。

因此,想要確定比較具體的北京城建時間,那麼首先要確定武王伐紂時間。上世紀70年代,在陝西臨潼發現一件西周青銅利簋,揭開了這一段歷史真相。

西周利簋出土,破解牧野之戰具體時間,並意外解開了北京一個謎團

1976年,陝西臨潼一村民因乾旱準備打井灌溉,不料卻挖出了一件珍貴的青銅利簋,專家將之命名為“西周利簋”,簋腹內底鑄銘文4行33字。

西周利簋: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這段文字的解讀還有一些爭議,如今普遍認可學者張政烺的釋文,即:“周武王征伐商紂王。一夜之間就將商滅亡,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早晨,佔領了朝歌。在第八天後的辛未日,武王在闌師論功行賞,賜給右史利許多銅、錫等金屬,右史利用其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紀念先祖檀公”。

“西周利簋”看似沒有提及具體年份,但卻提到了“甲子”和“歲星當空”的記載,由此可以推斷出具體時間。

西周利簋出土,破解牧野之戰具體時間,並意外解開了北京一個謎團

所謂“歲星”,又稱“太歲”,是指木星。古代中國古人把周天分為12分,稱為12次,木星每年行經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來紀年。因此,木星被稱為歲星,這種紀年法被稱為歲星紀年法,起源於周朝。

《左傳》、《國語》中所載“歲在星紀”、“歲在析木”等大量記錄,就是用的歲星紀年法。上文各種典籍記載的武王伐紂時間,其實就是天文學家根據歲星記載推斷而來。為何武王伐紂時間出現多種說法,一是離西周較遠,以訛傳訛,出現誤傳現象,二是木星的歲星紀年法用久之後,就與實際天象不符,所以東漢改用《四分曆》時,廢止了歲星紀年法,沿用干支紀年法。

天文學家依據銘中所記“甲子”日,“歲”(木)星在中天的天象,計算出牧野之戰的時間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即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日清晨

由於“西周利簋”出自西周早期,加之是“歲星紀年法”使用之初,記載的內容相對靠譜,所以武王伐紂發動牧野之戰的具體時間,應該就在公元前1046年前後,距今3060餘年。

西周利簋出土,破解牧野之戰具體時間,並意外解開了北京一個謎團

確定了武王滅紂的時間,北京城建之始就可以大致確定,即在公元前1046年之後數年。根據北京房山區琉璃河燕國城址出土銘文,“燕侯命堇到宗周(豐鎬)去向太保(召公奭)奉獻貢品”來看,燕都大致建成應該是在公元1000年之前,周召公還活著的時候。

可見,在中國現存古老城市行列,北京雖然不能算最古老的,古老程度比不上西安、洛陽、商丘、安陽等,但也絕非歷史“淺薄”的城市。

參考資料:《西周利簋》、《史記·燕召公世家》、《琉璃河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