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應該貼近普通民眾 體現人性關懷

豐子愷先生是我國非常著名的藝術大家,他在音樂、繪畫、教育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先後出版了一系列相關書籍。他師從李叔同即後來的弘一大師,

由於受父親和弘一大師的影響,他的很多著作都體現了對世間有生命個體的關懷之愛。而這本《豐子愷建築六講—認識建築》也是他對人類住居關懷的體現。

在《認識建築》這本書裡,豐子愷通過對西方各個時代建築形式的變化發展與作用的分析,從而告訴我們當時的社會現象與本質,倡導所有的建築應該以人為本,為普通大眾服務,而不是為少數人服務。

建築應該貼近普通民眾 體現人性關懷

豐子愷通過講埃及時代的墳墓、希臘時代的神殿、中世紀時代的寺院、近代的宮室、現代的商店來說明西方建築的流變與時代的變遷。人類最初熱心地造墳墓,後來變成熱心地造店屋。墳為死者,殿為神,寺為神與教徒,宮為上位者,店為普通人,從神本位到人本位的過渡,可以窺見期間人心的變化,讀起來讓人興味盎然。

書中通過對胡夫王金字塔、卡納克神殿、帕特農神殿、聖彼得大教堂、凡爾賽宮、紐約帝國大廈等各個時代的代表建築進行詳細解構,從而說明了那個時代之所以產生該種形式建築的目的,與讀者一起探討建築的實用性與合理性。

建築應該貼近普通民眾 體現人性關懷

埃及時代耗費巨大的人力與時間,用石塊壘成高、大、厚的金字塔,是為了強調帝王的威權,鎮伏萬民之心;希臘時代通過各部力學的勻整與視覺的諧調並顧,建造精美的神殿,來收攬民心,統一人民精神;中世紀的意大利和羅馬,通過將許多細柱合成柱束,以高和尖的特點,利用建築維持宗教的統治,君主又用宗教維持帝業;近代建築外觀注重繪畫,內部裝飾纖巧奢華,建築由為鬼神而建改為為權貴服務,開始注重現世的幸福與享受;十九世紀工業開始發達,生存競爭的帷幕拉開,建築以高、大、新奇為特點,建築成了挑撥人的注意,突顯商人資產的豐厚,為商人打廣告的一個宣傳媒介。

埃及的金字塔要費二十年的勞役,意大利的教堂求高求險,只得中途停工,陷入自滅的命運,北美的摩天大樓反而不經濟。建築的變更與滅亡,封建制和教會權的沒落,都是因為無視社會構成的約束,脫離了群眾的實際生活。

建築應該貼近普通民眾 體現人性關懷

縱觀建築變革,可以看出建築從大、高、美、浮誇到近現代的實用,從為鬼神、權貴到為普通人服務,以人生的現世幸福出發,建築應是進步了許多。

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從鄉村開始湧向城市,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城市地少人多,建築用地開始緊張。催生了房地產的發展,也催生了經濟的發達。但是在房地產建築快速發展的今天,也出現了很多的弊端。

人們為了能在城市有一容身之所,用盡畢生精力掙錢買房,好像一生就是為房而活,這應談不上擁有現世幸福。普通民眾奮鬥一生,只為了求取一套住房,但有些房地產商人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所建之房並不會顧及普通人的實用舒適之感,反而讓住進去的民眾苦不堪言。

建築應該貼近普通民眾 體現人性關懷

就拿一些建房來說,有些住房的採光實在是太差了,或者有些房子的房間根本沒有采光。人住進一個房子,根本看不見自然之光。光是生命之源,它讓人懷有希望,心懷美好,相信黑暗終會過去,黎明終將到來。人們什麼都可以失去,唯獨光是必須。一間看不見光的房間,還能讓人心懷希望嗎,還能在遇到挫折的時候,相信自己終會穿越黑暗嗎?

採光差的房間,不僅讓人看不到希望,而且對人的身體還是有害的。一間不能呼吸的房間,能讓人在裡面自由呼吸嗎?我想這應該比較難。建房確實會遇見很多困難,但是房地產商在建房時,也應考慮到人們的健康與精神問題。

建築應該貼近普通民眾 體現人性關懷

如今的建築是越建越高,越建越不適宜人居住。城市將人聚集到了一起,建築又將人心分離,左鄰右舍成了陌生人,人與人之間不再有溫情可言,建築在這其中還是產生了一定作用。行走於城市之中,到處都是高樓大廈,猶如穿梭於鋼筋水泥森林,抬頭之間,只是一片很小的天空,讓人不覺心情壓抑。這也許就是很多人逃離城市,回鎮回村的緣故吧。

印度著名的建築家多西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當建築與生活方式融為一體時,人們才能開始慶祝。”建築作為與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應做到聚焦生活本身,讓建築體現生活,讓生活變得有溫度。建築的本質應該是體現對人的終極關懷。

在《豐子愷建築六講—認識建築》這本書裡,豐老將沒有溫度的高難建築,講的妙趣橫生,即使你是一個不懂建築的人,也會通過這本書明白建築的大概,瞭解建築的歷史進程,從而思考什麼才是有益於人的實用建築。


帶你看見萬象世界,用文字傳遞溫暖與力量。我是陳大樹,喜歡記得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