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國古代門閥(上)

中國古代曾經有七百年的歷史時間長河中,門閥都是活越在政治舞臺的中心。

在普通人的讀歷史課本時,好像中國古代就三個時期,一、夏商周的奴隸制,二、春秋戰國的封建時代,三、秦皇橫掃六國,一統九州的“中央集權”的帝國時代(PS:個人認為所謂的2000年多封建時代是有問題的,西方封建定義是國王將土地分下去,然後一層一層的分封,土地上的一切權力歸於領主。)

而古代歷史上的門閥大族,在普通人歷史記憶中簡化成了“舊時王謝堂前燕”,輕輕的來輕輕的走,插曲而已。

首先是門閥這個概念要明確,家族世代為高官,龐大的人脈關係,地方有較強的聲望。我們第一反應能想到的,就是三國演義裡的袁氏兄弟四世三公。

門閥的誕生可以回溯到漢高祖劉邦時代,由於長年內戰人口凋零,所以下詔求賢。到西漢中後期,漢朝已經形成了一套察舉體系,地方官發掘優秀人才,然後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因為與察舉制一起存在的還有所謂的“恩蔭”也就是你爸當了官,你也能接班,參與察舉的官員通常會選擇家族內部人員,這樣就形成了一套利益鏈。不同家族之間互相聯姻。終於到了東漢中後期形成了大量“高門”,他們盤踞朝廷的重要職位,佔據著最大的社會資源,手握重權,而且和地方的關係密切.。

門閥的產生是由於察舉制的開始,而讓門閥真正成為怪物的,就是九品中正制。門閥全盛時期是在兩晉南北朝,而巔峰中的巔峰則出現在東晉。

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非常好的,希望以才能選官員。

但問題在於的察舉制是所有州郡官吏都有資格推舉,某種意義上來說,人才選拔上相對面言還是比較公平的。

而九品中正制以後,所有的地方選拔權利全部集中到了中正官的手裡。專門負責地方選拔評定人才的。

按照英國的思想史學家《自由與權力》書中,原句:“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

結果上升通道被門閥把持,九品中正制就是把你祖上分了九等,不在以才能做為選撥官員的標準。徹底變成了一場門閥士族的盛宴。到了東晉時期門閥完全的壓制皇權,九品中正掉也發展到巔峰,王謝等高門子弟出生就五品官員。甚至自己都不知道當的什麼官,也不知道乾的什麼職位。甚至出現了“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晉書王徽之傳》:又為車騎桓衝騎兵參軍,衝問:"卿署何曹?"對曰:"似是馬曹。"又問:"管幾馬?"曰:"不知馬,何由知數!"又問:"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

王羲之的父親曾經有人問他官職是什麼,王徽之想了半天,說“可能是管馬的”,人家就逗了一下,說:“既然是管馬的,那麼管幾匹馬呢?” 王徽之很坦誠的回答,“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管馬的,哪能知道管幾匹馬?”

東晉的皇后基本上都是高門之後,而王謝基本上佔了一多半,皇帝是誰無所謂,皇后肯定是門閥出身。但是問題來了,一群傻子佔滿了國家有所高位,好比孩子拿著金碗在路上行走,面前空前浩劫時根本無力反抗。

候景之亂用武力徹底的清洗了所有江南的高門,江南社會遭遇空前浩劫。擁有二十八萬戶的首都建康,存者百無一二成為廢墟。江南最富庶的地區,經侯景燒殺搶掠,徹底毀滅。西魏又進破江陵,盡俘王公以下及百姓男女數萬家為奴,分賞三軍,驅歸長安,弱小者皆殺之,得免者僅三百餘家。東晉以來經營數百年而形成的三大經濟文化中心,均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由於這一系列的打擊,南朝門閥退出了歷史舞臺,那些百年的頂級門閥只能在歷史記錄讓世人所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