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教會了小米和拼多多們做生意,卻為何選擇現在這個逆境進入中國

【本文采編自本公眾號在悟空問答“物美入主麥德龍,外資零售相繼出售,開市客為何還要進入中國市場?”的原創回答】

【由於平臺採用算法推薦閱讀模式,若您認同我們的努力,並希望穩定獲取我們的內容,請點擊頭像訂閱我們^&^;

謝邀。

這個話題稍微有點點大了,首先我們要知道為什麼外資需要出售,其次再理解Costco為什麼要進駐,這裡面的邏輯關係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中國商超行業的的黃金時間已經過去了,尤其是外資商超。

的確最近商超賣身的新聞很多——麥德龍(德國)賣給了物美,家樂福(法國)賣給了蘇寧(估值還不如差不多門店數量的喜茶高),大潤發(我國臺灣地區起家)賣給了阿里,沃爾瑪(美國)抱緊了騰訊……

他教會了小米和拼多多們做生意,卻為何選擇現在這個逆境進入中國

外資紛紛逃命

而在所有的商超裡面,麥德龍與Costco是最像的——工廠風格的外觀陳列,希望打造極具性價比的會員制超市。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前者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後者則似乎現在一片春風得意。

“不是外資不行,是這幾個外資不行”

其實我們要知道,不只是在中國戰場,在全世界範圍內商超業績增長中,Costco都是佼佼者。在家樂福、麥德龍、沃爾瑪的業績都出現了增長乏力的情況下。以雄霸全球世界五百強企業多年第一名的沃爾瑪為例,他每年的營業利潤增長是這樣的:

他教會了小米和拼多多們做生意,卻為何選擇現在這個逆境進入中國

沃爾瑪年年低

而Costco呢?是這樣的:

他教會了小米和拼多多們做生意,卻為何選擇現在這個逆境進入中國

Costco逆勢而上

同樣是深耕美國市場,第一和第二名高下立判。所以並不是Costco在中國多春風得意,在中國以外,Costco也非常厲害。

其根本原因在於,其在生意模式上面,Costco絕對是個新型零售。

什麼是Costco模式?

一個思維正常的超市經營者,他的盈利來源主要是來自商品的差價和供應商的資源補助。這對一個迷信價值創造的商人而言就產生了一個悖論,我如果商品的價格過高,消費者就會逐步遠離我的超市,而投奔競爭對手(可能是其他超市,也可能是其他渠道,如電商);但是我如果把價格壓得過低了,就違背了商業的本質,變成了做慈善。

因此,本質上而言,超市與消費者永遠處在一種動態博弈的狀態中,左右手互搏,痛並快樂著。

而思維清奇的Costco意識到,有一種模式可以改變這種尷尬的局面,讓自己的組織專注在幫助消費者省錢,而不會讓自己破產——這就是會員電商。

(現在很多野雞微商平臺也在玩這個模式,大家千萬不要輕信,小心被兩頭宰)

你交門票錢給我作為利潤來源,而我就負責給你提供最便宜的商品,“井水不犯河水”,大家清兄弟明算賬。

Costco最引人傳頌的一點就是其在採購的內部KPI管理上面,居然以“誰的毛利率能做到越低,誰就越牛逼”來作為考核採購的KPI。因為Costco的產品銷售毛利主要是用來覆蓋單店的運營成本,而會員的銷售(或者說入場的門票)才是Costco的利潤來源。

麥德龍們為什麼玩不轉了

本質上只有一個原因,與時代沒有接軌,要麼太超前了、要麼太落後了,總之都沒有趕上趟。

太超前的典型案例:麥德龍

他教會了小米和拼多多們做生意,卻為何選擇現在這個逆境進入中國

麥德龍進入中國的時候,還不到2000年。那個時候中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還沒有那麼豐富,買的都是極其便宜的“價美物廉”的產品。這個時候你告訴中國消費者,我這邊東西品質好,價格雖然貴一點點,但是性價比高。哦對了,你還要提前交一筆門票錢才能購物。

這簡直就是對消費者脆弱自尊心的羞辱。

太落後的沃爾瑪家樂福

他教會了小米和拼多多們做生意,卻為何選擇現在這個逆境進入中國

而沃爾瑪和家樂福則不斷在戰略調整中適配了中國市場的需求,從郊區賣場走到市中心,從大宗家庭購物場所變成了菜市場。這樣的戰略決定,在很長一段時間讓兩家巨頭活得還算滋潤。直到兩個殺手的出現:阿里巴巴與本土超市。

以前大超市通過生鮮引流,維持整個社區的粘性,大量銷售高毛利的商品給中國消費者謀取了相當大的利潤。以前很多家庭的電視機、羽毛球拍、紙質書甚至一些家用電器,都是在家樂福裡面買的。隨著渠道不斷細分,加上電商直接衝擊,這些百貨業態迅速衰落,給外資超市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而本土超市在生鮮供應鏈的一套打法,尤其是以永輝為代表的超市,打得外資抬不起頭來。外資超市都是以耐用品和日用品採購為主,哪裡有認真玩過什麼生鮮水果。在很久以前就競爭不過菜市場,現在更加競爭不過統一供應鏈的國內超市。連引流能力都被連根切斷了,還談什麼繼續競爭呢。

為什麼Costco現在要入華了

其實這是一個偽概念,在過去二十年Costco一直在本土死命拼殺,跟沃爾瑪這類巨頭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

不是人家之前不想來,是根本就沒工夫來。沃爾瑪專門為Costco量身定製了山姆會員店,在這樣巨頭的眼皮子底下成長起來的Costco,不得不說是如履薄冰走過了幾十年的路。

“Costco需要重新尋找未來增長點”

而現在的Costco已經成為了美國穩穩的第二大連鎖超市,坐擁了8800萬,其中絕大部分是在北美。按照一個家庭一張卡來計算,Costco已經逐步走到了自己的天花板上,到了必須穩步開拓海外市場的地步了。

這就是為什麼上海開了一個店,Costco的股價就一夜暴漲,這就是資本市場的想象力。

他教會了小米和拼多多們做生意,卻為何選擇現在這個逆境進入中國

Costco上海排隊辦會員卡

“中國市場準備好了”

剛我們說到麥德龍太早了,那對應Costco或許是剛剛好。

一方面,Costco沒有花一分錢廣告費,在中產階級裡面已經人盡皆知。不得不說,Costco至少欠小米和雷軍十個億的廣告費。現在不僅小米在說自己是學Costco,網易嚴選、雲集、名創優品,稍微走性價比一點的企業都在時候自己是在學Costco。其實八竿子打不著,根本就不是一家人。更不用說各種“騙取”會員費的微商平臺了(當然不排除有優秀的平臺,只能說良莠不齊吧)。

另一方面,消費者的錢包也的確準備好了。經過2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擁了世界上最龐大的中產階級消費群體。會員消費已經是司空見慣的東西,阿里巴巴有88會員,京東有plus……Costco已經不再需要像麥德龍一樣吃力不討好地教育顧客了。

超市的快速落寞並不代表人民不需要超市了。拋開現在很多人眷戀的家庭組隊超市購物的體驗這一個剛性需求外;僅僅從購物效率而言,Costco模式通過平臺集中採配+顧客集中採配,省掉了大量的中間物流成本,其購物價格可能比電商還要更加便宜。這才是對於有品質需求的顧客而言,更加戳中癢點的需求。

他教會了小米和拼多多們做生意,卻為何選擇現在這個逆境進入中國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長得最好看的那個,麻煩點個贊再走唄T…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