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有些台灣、香港、澳門學者所說,大陸的簡體字真的不能代表中華文化的正統嗎?

記者去哪裡了


中華的文化始於在龜殼上畫符號,來記錄發生的事,這就是甲骨文。

後來進步成漢字,用竹簡。現在三地所說的正統文化,就是以這個時期的字為標準文化。

那麼漢字是正統文化,那發源的甲骨文難道不是正統文化呀?如果甲骨文是正統文化,那些與甲骨文不同形的漢字又怎麼能稱正統文化呢?

同理,如果在甲骨文上進步成的漢字是正統,改革的簡化字無疑也是正統。

每一個事物,都有自己的使命時期,只有推陳出新才有進步,才有生命力。

簡化字正肩負起現時期的使命,被國家和人民認可而使用,就是正統文化,只要是在各個時期起著主要作用的,都是正統文化,沒有文化正統與非正統之說,只有舊文化與新文化之分。


窮光旦


簡體字能不能代表中華文化正統?我不知道,因為我不知道某些人掛在嘴邊的“中華文化的正統”到底是什麼,估計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

從美感上來說,繁體字確實遠超簡體字。另外,許多簡體字在簡化之後,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結構和表意,魅力大打折扣。從閱讀角度來說,繁體字的書籍也會帶給我相對更愉悅的閱讀感受。

但繁體字確實有繁瑣的一面,方塊字原本就比字母更復雜,繁體字尤其複雜。從掃盲的角度來說,簡體字自有其貢獻。所以我只能說:我愛繁體字,但這個十幾億人口的社會也許更需要簡體字。

至於“中華文化的正統”,我更喜歡借用那句“請用文明說服我”,這裡的“文明”特指現代文明。與其爭根本說不清的正統,不如先離現代文明更近一點。何況,文字只是承載知識的一種工具,將工具當作“正統”的代表,要不就是這個“正統”很可疑,要不就是持此觀點的人其實沒文化。

通過文字去獲取知識,實現文明,是人類理應做的事情。糾結於文字的繁簡,去爭一個名號,是很浪費時間的事情。


葉克飛


什麼叫正統,能傳承下去的才叫正統。不講字的簡單繁體,少數人使用的繁體終究會消亡。這是歷史進程。對古繁體漢字的研究保留還是有必要的。

簡體漢字的進程已無法更改了,臺灣,香港,澳門已經被淪為邊緣區域了,不能代表中華正統。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繁體字已無法適應當今的社會需求與操作。

繁體字作為藝術與考古科研的意義還是能保留的。

正統的就是我們能一直把簡體漢字發展,優化,傳承下去


艾萊福佑


香港6百萬,澳門50萬,臺灣2千3百萬,海外華人4千萬,全算上7千萬。14億:7千萬=20:1,20不算正統?!難道1算正統嗎?!統,統治,你統治了絕大多數,當然可以稱正統了。不承認的,有能力改變現狀嗎?!


hwd4


想起了武則天評字的故事,說矮和射在造字時搞反了,箭(矢)委身應為射,身寸高應為矮。說漢字會形、會意其實都只是部分,說到底說簡體字不好,失去了什麼會意、會形的很多人只是想在文化上否定老毛等老一輩人在文化上的功績而已,真不要去關注太多,在現今中國沒有禁止你用繁體字,大部分的大陸人也能認識95%以上的繁體字,少部分不認識有字典、詞典可查,其實即使是簡體字,文章長一點可能也有幾個不認識,這也是常態,形意字有,但也不全是,所以想返簡為繁只能說是愚昧而已,中國從上古一直到清末男子均留長髮,怎麼沒人去主張是頭髮文化了,明末清初還只是剃前面的頭髮,就有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之說,到了民國初,剪頭髮又是一場革命,現在怎麼不提了,說簡化字自古有之,男子頭髮自古還真沒人敢剪,就曹操剪頭髮當自罰還落了個千古奸臣的名聲。什麼都不能變,什麼都祖宗的好,中國、中國人還有發展嗎?還是要回到刀耕火種嗎?


383745166


現在使用簡體字的華人,應該遠超使用繁體字的人群,所以簡體字的推廣還是成功的。

認識的人中也有少部分人喜歡用繁體字,但那只是電腦或手機打字,如果要手寫,估計大部分的繁體字他們也寫不完整。

臺灣、香港至今仍使用繁體字,他們是從小練習就是繁體字。無論是香港人還是臺灣人,對他們手寫的繁體字確實不敢恭維,而且寫出的字是否有缺少筆畫,讓小學語文老師來檢查,估計問題可能會一大堆。主要原因就是繁體字筆畫太多太複雜。比如“據”與“據”,“舉”與“舉”等常用字,寫簡體要快很多。

現在使用的簡體字,也不是隨便簡化而來。就像我們雖然從未學習過繁體字,但第一次拿到用繁體字編排的書籍或文章,閱讀不存在太多障礙,大部分的常用字能認識(不會寫),當然有些字需要靠猜測。同樣的,臺灣人認簡體字,與我們認繁體字有相似之處,這也許就是同文同種的默契吧。

如果認為沿用繁體字就是繼承傳統文化,這種觀點就更不靠譜。象港澳現在也用繁體字,但受英、葡西方文化的影響,與大陸、臺灣有著明顯的差異。

文字作為文化傳承、傳播的載體,越簡單越容易被學習與掌握,也越容易推廣。就如第一次簡化字的推廣,對當時整個國家、民族的掃盲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當然漢字是象形文字,簡化時也要考慮字體的美觀,保留其精華,這也是為什麼上世紀八十年推廣的第二次漢字簡化,因為將漢字簡化到毫無美感,一些漢字甚至簡化到形似偏旁,僅僅幾年後就被廢止,是一次失敗的文字簡化。

大陸現在使用的簡體字,在向國外推廣中,也在慢慢被一些國家所接受,比如新加坡就已接受了簡體字,取代過去使用的繁體字。大陸現在雖然使用簡體字,但各種漢語字典、漢語詞典裡面又是簡、繁對照,應該說也是沒有丟掉繁體字。


whitedeer


簡體字不能代表正統。當代書法書寫的字體也多用繁體字,若簡體字為正統會這樣?

簡體字很簡潔,用起來比較便捷。但有不少字簡化的太不嚴謹,反而傷害了用漢字承載的文化,使之更趨向於記載工具。譬如:用“又”替代筆畫多的偏旁

1、隨意替代繁體漢字的不同“聲旁”簡化:

漢(漢)、難(難)、嘆、歎(嘆)、艱(艱);

權(權)、歡(歡)、勸(勸)、觀(觀);

僅(僅)、戲(戲)、對(對)、鄧(鄧)、鷄(雞);

2、隨意替代繁體漢字的不同“形旁”的簡化:

鳳(鳳)、雙(雙)、敍、敘(敘)、變(變);

3、隨意替代繁體漢字的不同“部件”的簡化:

樹(樹)、聖(聖)。

簡化是大趨勢,但目前的簡化字毛病太多,作為工具可用。承載一脈相傳的文化簡化字任重道遠。


無枯開另


我說點個人觀點:

第一是用簡體字和繁體字來區分漢字本身就不準確。今天用的所謂簡化字,古已有之,這一點在古碑帖中幾乎都可以找到,古人稱其為俗字,也就是文人們為交流方便快捷而使用在書信等日常交流上的約定成俗的文字;而與之相對應則是官方文字,也就是今天強調的繁體字。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工具,僅只需要政府規定一下使用那一種工具而已,因此,不論是簡化字,還是繁體字,都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沒有必要厚此薄彼。

第二就是今天港澳臺學者譏諷大陸官方文字中的所謂愛心不在,親不見等,如果換個角度講,這些簡寫了的字都代表著美好、親情、愛情等,這些字的使用頻率太高,在不影響認讀的前提下,為方便快捿書寫時減掉一些筆劃,在漢字書寫規則中是允許的。

第三是大陸把古俗字規定為官方文字,提高了全國人民的文字普及率和文化水平,為中國騰飛提供了文化支持。假如今天中國大陸按當年于右任老先生倡導的那樣,官方用繁體字,民間交流用簡體字(老先生搞的標準草書)的話,試想,每個人要學兩套文字,才能適應工作生活對文字的需求,人累不說,如何適應今天的高速發展。

第四就是漢字簡化是發展正途,簡化後的缺陷也要逐步克服,比如一些字的筆順不符合原文字書寫意義等。


成誠199870376


文字是要簡化,但現在的簡化字做得太過份了。古人將同音異意字區別的好好的,現在全亂了。例如,發髮發,谷穀,面麵,曲麵,松鬆,煙煙菸,這些字意完全不是一回事。

還有很多字從字形上和傳統字也完全不同。例如,葉葉,識識,瓊瓊,異異,鬥鬥,龍龍,嚴嚴,所以很多人面對碑刻古籍卻不識字了。

有的字簡化的只有偏旁,例如,廣,廠,!

但是也有簡化的好的,如,齒齒,龜龜,就是比較成功的。

至於一些筆劃多的,如鬱,我個人覺得反而不難寫,只是將局部簡化即可。

繁體字是正體字,相當於英文大寫,可用於標題,店面招牌,以顯莊重嚴肅和正式。


塔樓仙


這個所謂正統是個偽命題,而且題目的立意非常不好,而且無聊。什麼是正統?自古以來,大陸這個中國的主體就是正統,那些海外的什麼,都不好意思說他們是什麼了。近代以來,大陸落後了,捱打了,而那些海外的華人國家因為機緣吧,比大陸先現代化了,人就是這樣,一有點錢吧,就容易嘚瑟,所以,長期以來,海外華人,尤其是臺灣,香港,新加坡等,看不起大陸,甚至上升到文化上,自詡什麼正統,而一旦大陸強勢崛起後,他們反而不適應了,就像西方那樣。不尊重大陸的崛起,不認真研究大陸崛起的深刻內涵,還在那裡意淫,以為大陸還是過去那種落後和沒見識,這樣的心態,還將隨著大陸的繼續強大而更加變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