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高?醫生:不同人目標值不同,7類人血壓高一點才好

血壓140/90高?醫生:不同人目標值不同,7類人血壓高一點才好

王女士90歲,去年體檢查出血壓高達185/100毫米汞柱,於是開始服用降壓藥,並把血壓控制在了 120/80 毫米汞柱。可她依然感覺不舒服,頭暈、頭痛,又去醫院做了全面檢查後,發現她頸動脈、椎動脈均有不同程度狹窄。


王女士身體已經適應了原來的高壓狀態,現在血壓一下子降下來,導致腦灌注不足,造成她出現一系列症狀。醫生告訴她,今後控血壓別太嚴,收縮壓保持在150毫米汞柱即可。王女士按照醫生建議調整了用藥,血壓升到132/86毫米汞柱,不適果然漸漸消失了。

血壓140/90高?醫生:不同人目標值不同,7類人血壓高一點才好

血壓不是降得越低越好

眾所周知,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險因素。很多人對高血壓發病率、知曉率、控制率、達標率、診斷標準、影響因素等都有所瞭解。高血壓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疾病”,科學地管理血壓,可以明顯減少腦卒中及心臟病事件發生。

緩慢平穩降壓是關鍵

臨床上,類似王女士的情況並不少見。除高血壓危象外,其餘患者均應平穩而逐步降壓。血壓降得過快過低,嚴重的會損傷大腦、腎臟、心臟等。本身有頸動脈狹窄、腦供血不足、慢性腎臟疾病、嚴重冠心病的患者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血壓狀況。建議高血壓患者平時養成定時測血壓的習慣,一旦偏離標準值,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靈活用藥,不可貿然將血壓降得太快太低。

血壓140/90高?醫生:不同人目標值不同,7類人血壓高一點才好

降壓治療必須掌握“緩慢平穩”的原則。一般情況下,提倡 4~12 周將血壓降到目標值(140/90毫米汞柱)是比較適宜的,而不是越快越好、越低越好,尤其是以下7類人群。

(1)體位性高血壓

即指患者站立後高壓升高大於20毫米汞柱。血壓降得過低,加上體位改變,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

(2)高血壓腦病

此類患者的特點是血壓突然升高,出現顱內壓增高,所以降壓必須要緩慢。

(3)身體衰弱的老年人

這類老人通常需長期臥床、體質差、臟器處於較弱狀態,血壓降得太低,會導致臟器供血不足,出現生化指標異常。

(4)雙側頸動脈嚴重狹窄

頸動脈向大腦灌注血液,血壓降得太低容易引發大腦供血不足。

血壓140/90高?醫生:不同人目標值不同,7類人血壓高一點才好

(5)老年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

門診中經常有60多歲的老人,高壓高,低壓卻是正常或低的。這類人群血壓過低,會使低壓進一步降低,引發大腦血液灌注不足,出現頻繁的頭暈。

(6)80歲以上的老人

《美國高血壓指南》要求此年齡段人群血壓控制在150/90毫米汞柱即為正常,建議達到此值即可,不要過度控制血壓。

(7)基礎血壓高的人

這類人群緩慢將血壓降至140/90毫米汞柱即可,過低會引起噁心、頭暈、心慌等身體不適。

血壓140/90高?醫生:不同人目標值不同,7類人血壓高一點才好

頭痛、頭暈、心慌應該及時測量血壓

當身體出現無明顯原因的頭痛、頭暈、煩躁不安、睡眠不佳或胸悶、心慌等身體不適時,就應該及時測量血壓。由於高血壓沒有特異性的症狀,所以中老年人應定期測量血壓,警惕和預防高血壓的發生。一旦發現有高血壓傾向,應及早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以明確診斷,儘早接受治療。沒有血壓高的症狀,並不能代表不會患高血壓病。

對中老年人來說,即使血壓正常,也需每隔半年檢查1次,如出現症狀應及時測量血壓。特別是35歲以上的成人,或家族中有高血壓病史、肥胖體形、伴有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的患者,更應經常測量血壓。

血壓140/90高?醫生:不同人目標值不同,7類人血壓高一點才好

不同人群的降壓目標不同

  • 一般高血壓患者,血壓降至140/90毫米柱以下。
  • 合併糖尿病或慢性腎臟疾病的患者可在140/90毫米柱的基礎上再適當降低。
  • 年齡在65~80歲的患者血壓降至150/90毫米汞柱以下,如能耐受,可進一步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
  • 80歲以上患者降至150/90毫米汞柱以下。
血壓140/90高?醫生:不同人目標值不同,7類人血壓高一點才好

監測血壓對於病情評估極為重要。

很多人寧可長期服藥,也不願意長期反覆測量血壓,認為麻煩。其實,初診高血壓、啟動用藥前的患者,都要規範地進行血壓監測,以獲得更準確的病情評估及最佳的治療方案。

同時,用藥和藥物調整過程中更要經常測量血壓,切不要認為只要每天服藥就安全了。瞭解自己的血壓,學會規範測量血壓,找心血管專科醫師精準地綜合評估危險因素,定期隨訪,才能更好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血壓140/90高?醫生:不同人目標值不同,7類人血壓高一點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