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出現范仲淹的時間不對,施耐庵有什麼理由一定這樣寫

文 / 文化星河

《水滸傳》第一回(節選): 話說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點,天子駕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賀。但見:(省略)天子看時,乃是參知政事范仲淹,拜罷起居,奏曰:“目今天災盛行,軍民塗炭,日夕不能聊生。以臣愚意,要禳此災,可宣嗣漢天師星夜臨朝,就京師禁院,修設三千六百分羅天大醮,奏聞上帝,可以禳保民間瘟疫。”仁宗天子准奏,急令翰林學士草詔一道,天子御筆親書,並降御香一炷,欽差內外提點殿前太尉洪信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龍虎山,宣請嗣漢天師張真人星夜來朝,祈禳瘟疫。

前言:《水滸傳》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編著的章回體小說,一直受到中國大眾的喜愛,主要描寫的是北宋時期以宋江為首領的梁山好漢聚義的故事。在《水滸傳》的第一回就出現了范仲淹,但是結合《宋史》,有幾個疑問,范仲淹應該出現在這個時間嗎?為什麼是范仲淹,不是其他人?范仲淹是儒生,怎麼在《水滸傳》中這麼瞭解道教儀式?下面分幾點談一談。

《水滸傳》中出現范仲淹的時間不對,施耐庵有什麼理由一定這樣寫

一、范仲淹在《水滸傳》中出現的時間是有錯誤的

《宋史》:以疾請鄧州,進給事中。徙荊南,鄧人遮使者請留,仲淹亦願留鄧,許之。尋徙杭州,再遷戶部侍郎,徙青州。會病甚,請潁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贈兵部尚書,諡文正。

仔細看范仲淹在《水滸傳》中出現的時間,雖然說是仁宗朝,但是在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點,嘉祐是宋仁宗的第九個以及最後一個年號,嘉祐三年是1058年,而范仲淹是1052年去世的。所以說,范仲淹是不可能出現在嘉祐三年的朝堂之上的,這個情節就是作者施耐庵虛構的。其實完全可以寫其他人的,為什麼寧願時間不對,也要把范仲淹寫進去呢?

二、《水滸傳》寫入范仲淹,是因為作者施耐庵對范仲淹有崇敬和懷念的感情

《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江蘇興化人,《水滸傳》是施耐庵避戰亂在興化隱居寫的。而范仲淹在仕途的最初就和泰州、興化有著很多交集,

將范仲淹寫入《水滸傳》,多半是作者對范仲淹的崇敬愛戴之情。那麼范仲淹為興化做了什麼,會讓興化百姓多年後仍然感激他,結合《宋史》來看看。

1、范仲淹在泰州、興化為官,主持修建了“范公堤”,造福一方百姓

《宋史》:監泰州西溪鹽稅,遷大理寺丞,徙監楚州糧料院,母喪去官。

《至西溪感賦》:誰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參知兩丞相,曾向此間來。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調任泰州西溪鹽倉監,到任後做《至西溪感賦》,表明其不論官職大小,要為朝廷貢獻力量、為百姓謀福祉的初心。當時,當地是有捍海堰的,但是時間久遠,是唐代建的,名為常豐堰,時常坍塌,作用越來越小。於是范仲淹上書泰州知州張綸,請求重修捍海堰。張綸十分同意范仲淹的觀點,上報朝廷批准。天聖三年,范仲淹調任興化縣令,主持修捍海堰。

《水滸傳》中出現范仲淹的時間不對,施耐庵有什麼理由一定這樣寫

范公堤遺址

范仲淹從修捍海堰的門外漢,到處請教當地修捍海堰的經驗,衝破很多困難。天聖四年,范仲淹的母親去世,范仲淹離任回籍守喪,臨走時仍留書張綸,建設繼續修海堤。天聖五年,張綸負責修捍海堰,第二年終將捍海堰修成。建成後,人們為張綸建了生祠,也沒有忘記提出修捍海堰的范仲淹。為紀念范仲淹的功績和為民謀福祉的做法,人們將海堤稱為“范公堤”。修好後的堰長約71公里,保護著當地的農田和住宅。修好後,使得許多原先逃難在外的農戶回到原籍,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並且由於海水倒灌解決了,當地的鹽業也得到了大力發展。

2、江、淮、京東地區(包括興化)曾經發生蝗災,范仲淹為民請命,力主賑災

《宋史》:歲大蝗旱,江、淮、京東滋甚。仲淹請遣使循行,未報。乃請間曰:"宮掖中半日不食,當何如?"帝側然,乃命仲淹安撫江、淮,所至開倉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廬舒折役茶、江東丁口鹽錢,且條上救敝十事。

《水滸傳》中出現范仲淹的時間不對,施耐庵有什麼理由一定這樣寫

據《宋史》記載,江、淮、京東地區(包括興化)在仁宗朝發生過蝗災、旱災,范仲淹請求朝廷派人去看情況,但是沒有得到答覆,於是已經在京任職的范仲淹問仁宗皇帝:“如果宮裡面半日不吃飯,會怎麼樣?”仁宗皇帝很感動,於是命范仲淹開倉賑災,減少祭祀活動,范仲淹接著奏請朝廷免除廬州、舒州上供的折役茶,江東的丁口鹽錢,並上書言朝廷的弊政。當地老百姓十分感念范仲淹為民請命,在范仲淹活著的時候,就建有生祠。後范仲淹死後,建有範公祠,表達對范仲淹的懷念之情。

3、興當地文風,大力倡導辦學興讀,辦了很多實事

《水滸傳》中出現范仲淹的時間不對,施耐庵有什麼理由一定這樣寫

范仲淹紀念館

范仲淹在興化當地,大興教化,建立縣學培養人才。興文風,經常聘請有識之士講學,使得當地形成了比較濃的讀書風氣。使得當地從宋朝開始到清朝,一直文化名人不斷。同時,修橋鋪路,為當地辦了不少的實事。

三、范仲淹雖是儒家,但是理論裡有不少的道家因素,對道家十分了解

范仲淹的書法作品《道服贊》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其中就有“道家者流,衣裳楚楚”的詞句,內容摘如下:

《道服贊》:道服贊並序。平海書記許兄制道服,所以清其意而潔其身也。同年范仲淹請為贊雲:

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遙是與。虛白之室,可以居處。華胥之庭,可以步武。

豈無青紫,寵為辱主。豈無狐貉,驕為禍府。重此如師,畏彼如虎。旌陽之孫,無忝於祖。


《水滸傳》中出現范仲淹的時間不對,施耐庵有什麼理由一定這樣寫

范仲淹《道服贊》

文中多用道家典故,縱觀范仲淹一生,其撫琴論易,將對易理的熱愛追求,寄情在琴,在儒家的基礎上,也有著道家的很多影響,認為“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同時也可以看到其書法的造詣。

《水滸傳》中出現范仲淹的時間不對,施耐庵有什麼理由一定這樣寫

後記:北宋名臣很多,《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可以選擇很多人寫入其中,為什麼就算時間弄錯,也要把范仲淹寫入第一回,

看似不合理的做法,卻又很合理。在於范仲淹對施耐庵的家鄉做出的貢獻,和一直以來讀書人對范文正公的崇敬之情。並且其儒學、道學的博學,以及憂國憂民的本色,都讓其成為了最佳的人選。也許《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是在以他的方式,向這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名臣范仲淹,表達自己的尊敬懷念之意吧。

參考書目:《宋史》、《水滸傳》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本文為原創文字,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引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