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大師吳清源如何成名的?

平安中國742


吳清源說自己一生只追兩件事:圍棋和真理。這也是他的人生理念。

吳清源實在是成名太早了,以至於跟他同時代交往的大人物,很多都只是在歷史書裡才能看到,比如段祺瑞,吳清源7歲學棋,13歲已經成名。

青少年時期,在中國棋壇中已無敵手,當時的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曾經聘請他到府中與段下棋,他贏了段祺瑞的消息曾在當時的北京《晨報》上刊登。

七歲時由父親進行圍棋啟蒙。十一歲父親辭世,同年,以少年棋手身份出入段祺瑞府邸,被譽為“圍棋天才少年”而揚名北京。十四歲與母親、長兄一同赴日,繼續學弈。十九歲時運用打破傳統的“新佈局”對陣本因坊秀哉名人,引起棋界轟動。 1939 年由“鎌倉十番棋”開始,在長達十五年有餘的接連不斷的擂爭十番棋中,戰勝了當時所有日本超一流棋士,被民間譽為“昭和棋聖”。

1961 年遭遇車禍,棋力受到影響。七十歲引退,在日本出版《吳清源回憶錄:以文會友》。而後為世界圍棋發展、中日兩國友好不懈奔走。 2014 年去世,享年一百歲。

他橫掃日本時期,是上世紀三十年代,號稱昭和棋聖,後來他遭遇車禍基本歸隱是1961年,是整整53年之前。這長長的53年,對吳清源來說,是不是超級寂寞的53年?

所以說成名太早,也未必是好事。

吳清源去世了,他的一些故事以及舊賬又被媒體翻出來,有頌揚其傳奇的,評價最高的是楊振寧當年說的話。

他將愛因斯坦與吳清源進行比較:“愛因斯坦在物理界的地位沒有吳清源在棋界那麼高。在物理界,愛因斯坦是第一,但他與第二的距離沒有吳清源跟圍棋界第二名的差距那麼大。”


穿梭體育


吳清源大師成名很早。吳清源大師的父親是一名留日歸國人員。他從小就教吳清源學圍棋,並從日本帶回許多的圍棋書籍,讓吳清源刻苦學習。據吳清源大師回憶,當時由於孩子小,圍棋書又厚又重,由於長年地託著書打譜,致使他幼小的手指都變形了,不能正常彎曲。

吳大師的父親英年早逝,十幾歲的吳清源已經名滿北京。他在老師顧水如帶領下,曾去段祺瑞將軍家裡,陪他下棋。段祺瑞將軍每月給他兩百塊銀元,用以貼補家用。

這期間,一個日本職業四段和吳清源下了一局,結果失敗了。一名旁邊觀戰的日本商人,出於愛才惜才,就把吳清源推薦給日本名宿瀨越憲作九段。瀨越憲作九段看了寄來的吳清源的棋譜後,驚為奇才。於是,邀請吳清源大師去日本學棋。這時,吳清源大師才十六歲。吳大師到了日本後,在與日本名人秀哉的對局中,下出了“星,天元,三三”的名局。秀哉在對局中,不斷利用“打掛”的特權,窮思苦想。秀哉名人的棋,一度陷入困境。據說,後來是他的弟子前田陳爾九段,想出了一步妙手,才幫助師父秀哉名人,2目半勝了吳清源。此後,吳清源大師被定為日本棋院職業四段,開始了他輝煌的圍棋生涯。


弈海飄流


吳清源,1914年6月12日(農曆五月十九日)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的名門望族,後舉家遷入北京,很早即在圍棋上表現出過人的天分。11歲時就成為北洋軍閥段祺瑞門下的棋客,並以"圍棋神童"出入段祺瑞府邸及北京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來今雨軒棋席,14歲東渡日本,開始其職業棋手生涯。1933年,年僅19歲的吳清源運用自創的"新佈局",對陣本因坊秀哉名人,翻開了圍棋史上嶄新的一頁。1936年,抗戰爆發前夕,吳清源加入了日本國籍。

因為在十番棋擂臺擊敗了當時所有超一流高手,被稱為"昭和棋聖"。他一生雄踞"天下第一"的無冕王位,提出了新佈局思想以及以大雪崩內拐為代表的吳清源定式,晚年又將畢生精力放在了提攜後進、促進圍棋國際化和中國圍棋的發展上,他更以畢生之體悟,融匯古老的中華文化,提出21世紀的圍棋--六合之棋。

2014年11月30日凌晨1時11分,對圍棋做出革命性貢獻的吳清源大師在日本神奈川縣小田原市內去世,享年100歲。


夜遊神1991


吳清源童年時就有神童之稱。因父親早逝,他十一二歲時就憑棋力貼補家用,成為中國一流棋手,混跡於顧水如、雷溥華、劉棣懷、過氏兄弟之間。後日本瀨越九段看到他的棋譜,驚為“秀策再世”,特邀請至日本。於是,吳清源14歲即赴日下棋。

吳清源帶藝投師,最初被授予三段,次年即升為四段。因為棋力增長很快,吳執白的局數激增,於是開始嘗試新佈局。1932年前後,吳清源與木谷實即成為當時的青年雙傑,共同開創新佈局,並通過安永一的文筆公之於眾。1935年前後,吳清源獲得新聞賽冠軍,賽後對秀哉的紀念局中,弈出星、三三、天元的奇特佈局,一舉轟動棋界。

新佈局後,吳清源的棋藝進入成熟棋。1939年9月,從鎌倉十局開始,吳清源在各個十局升降賽中,先後擊敗木谷實、雁金準一、高川格、藤澤庫之助、巖本薰、橋本宇太郎、坂田榮男等所有日本棋手,將他們打入“先相先”的境地,奠定了自己“昭和棋聖”的地位。

吳清源是個天才,他奇蹟般地出現在當時不毛之地的中國,到了日本即迅速發展壯大,達到頂峰。他的新佈局思維完全是超前的,一改日本圍棋的小目序盤理論,倡導均衡圍棋。到了晚期,他又提出了二十一世紀圍棋理論,與AI頗多相通之處,令人驚豔。

這是一個未來世界的穿越者,是當之無愧的昭和棋聖。


追求一句中的


人物生平

初露頭角

吳清源,原名吳泉,1914年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今屬福州市)一個鹽商家庭,後隨父母投奔外公而遷居北京。其父吳毅系庶出,留學日本學習法政,甚愛圍棋,常出入方圓社。其母張舒文是清末翰林、民國奉天省長張元奇之長女。

吳清源父親在日本留學期間開始痴迷圍棋,大致有業餘三段的棋力,歸國時更帶回了大量難得的日本棋書,這對吳清源產生了很大影響。吳清源對圍棋有過人的天賦,對棋譜有過目不忘的能力,又由於小時患病,不能進行激烈運動,在父親的鼓勵下,逐漸養成了長時間特別投入研究的習慣,圍棋水平提高非常快。他除了學習父親帶回來的日本書籍,又吸收了中國古棋的獨有精華,在擊敗福建籍大同鄉林貽書老夫子後,“圍棋神童”之名不脛而走。又出入海豐軒與當時一流棋手汪雲峰、顧水如、劉棣懷等以受子對弈,棋力一日千里。11歲時經段祺瑞棋客顧水如的引薦入段府,段愛之,資以每月大洋100元。於是名聲漸遠。吳清源出名之後,常和達官名流們周旋。

為了養活家人,吳清源在福建同鄉的帶領下,開始到日本人的俱樂部裡下棋。一天,吳清源和一個日本初段下了一盤棋,苦戰數小時後獲勝。是局引起在北京經營美術商品的日本人山崎有民的注意。山崎有民與日本棋院重要人物瀨越憲作熟識,將“北京有個圍棋天才少年”的消息告知,引起瀨越的注意。此外,山崎對吳家的幫助無微不至,還積極聯絡、不遺餘力地推進吳清源東渡日本一事,後來被吳清源稱為“永世難忘的恩人之一”。

1926年夏天,日本棋手巖本薰六段和小杉丁四段來中國遊歷,與吳清源對局,“結果與巖本薰六段讓三子下了兩局全勝,二子一局輸二目;與小衫丁四段讓二子一局勝”,對戰成績傳回日本,少年吳清源的棋力被大大證實,催促吳清源“赴日的事便驟然間具體化了”。

1927年,吳清源14歲。日本圍棋名手井上孝平五段來北京,試探吳清源的棋力。在讓二子局中,執黑三勝井上孝平;讓先局中,一勝一平一打掛。棋譜傳回日本,瀨越憲作熱心奔走,為吳清源爭得由日本棋院副總裁大倉喜七郎作保、兩年內每月200元生活費的考察機會,國內方面由日本駐京公使芳澤(犬養木堂之女婿)委託楊子安照應聯絡,萬事俱備,瀨越遂向吳清源發出邀請函。[1] [2] [3]

東渡日本

1928年,受瀨越憲作派遣,橋本宇太郎四段來到中國,安排與吳清源的考試棋與赴日留學事宜。期間橋本宇太郎讓先與吳清源對弈的兩局考試棋皆敗。

同年10月23日,吳清源赴日留學,當時的日本名人秀哉親自率領眾棋士到火車站迎接。吳清源到了日本,時任日本棋院總裁大倉喜七郎答應每月資助吳清源200日元,兩年為期。兩年以後,吳清源能否在日本站住腳,即能不能得到日本棋院承認他具有作一個棋士的資格,就要看他的棋力能否長足進步。

日本棋院組織一個審查會來給吳清源評定段位等級。審查會共七人:本因坊秀哉九段、巖佐銈七段、瀨越憲作七段、鈴木為次郎七段、加藤信六段、巖本薰六段、小野田千代太郎六段。審查會選出蓧原正美四段、村島義勝四段、前田陳爾四段、橋本宇太郎四段、小野田千代太郎六段、木谷實四段和本因坊秀哉九段七人分別與吳清源對局。吳清源先勝蓧原正美、本因坊秀哉和村島義勝三人。審查會根據這個成績,便評定吳清源為三段。評為三段之後,吳清源繼續同其餘四人對局。結果只輸木谷實一局,其餘全勝。吳清源認為,木谷實是他最早遇到的勁敵。

1929年,吳清源在《時事新報》主辦的擂臺賽中與木谷實相遇,開創了“模仿棋”的先例。

1930年,吳清源晉升四段,並在這一年成為日本棋院的正式棋士,開始參加日本棋院的一年中春秋兩度的大手合(相當於段位賽)。

1931年,吳清源參加東京時事新聞社發起的棋賽。比賽採取單淘汰制。吳清源連戰皆捷,十八名棋手都敗在他手下。他連勝的聲威引起日本棋界的注目,時事新聞社連續刊登他的對局約半年多。

1932年春季比賽中,他又獲全勝,取得第一名;同年秋季比賽中,他僅負於小島春一一局,名次與木谷實並列第一。[1] [2] [3]

無敵天下

1939年升七段。至此於日本第一流棋手進行“十番棋”、“六番棋”和“三番棋”等對局。其中以“十番棋”戰績最為突出。計1939年對木谷實十番棋,1941年對雁金準一十番棋,1946、1950年對橋本宇太郎二次十番棋,1943、1951、1952年對藤澤庫之助三次十番棋,1953年對坂田榮男十番棋,1955年對高川格十番棋。在以上十番棋中,將除雁金準一以外的對手全部降至先相先或定先。因此被公認為圍棋界第一人。





創哥學中國象棋


吳清源說自己一生只追兩件事:圍棋和真理。在圍棋上,吳清源超凡入聖,將當代所有頂級棋手降級,通過圍棋開展中日文化交流,開創圍棋新佈局,修訂圍棋規則。在真理上,投身紅十字會,投身宗教信仰,雖然中間經歷了璽宇教的波折,但都在追求自己的真理。這是何其純粹的一生,在黑與白的勝負世界修行,在追尋真理的道路上尋求內心的安定與平靜。純粹的人生是讓人羨慕的,我們或是耽於享樂,或是陷於自掘的世俗墳墓,一生只能在碌碌無為中求生掙扎,吳清源式的人物就像夜空中的繁星,讓我們在抬頭仰望時心生敬畏與嚮往。小時候很喜歡下象棋,和一位發小几乎每日廝殺,後來隨著升學、工作的種種因由,偶爾的對局都成了短暫的青春回憶。後來在飯局上聊起,發小說,或許是因為現在我們失去了爭勝心。現在想來,我們失去的不是爭勝心,而是失去了一份純粹,失去了一份遊戲心。或許有人會問,即便堅持下來,下棋能有什麼用,難道只是更高的勝率以及老年時有了一件可以娛樂的事情?棋是一種載體,是一件道具,是我們一生悟道、修行的一種載體和道具,如果這一生,我們沒有在一件事上堅持過,磨練過,鑽研過,我們這一生就會像一隻陀螺,雖然轉得歡快,卻永遠是沒有方向的被動旋轉。不耽於物何能悟道!發自內心的熱愛是一種可貴的力量,這種力量足以對抗人生的一切混沌與虛無。



雙城正能量


1939到1956年,在十番棋中擊敗所有高手,被稱為昭和棋聖。


戎馬定半身


肯定不是靠輸出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